頭條 | 葉永烈的作品值得再次「破圈」

中國科普網 發佈 2023-05-28T00:29:35.294686+00:00

我為叢書撰寫的總序結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出版這套書,一方面是表達對這位傑出的科普大家的追思、緬懷和致敬,一方面也意在為科普創作留存一些有益的借鑑;

在著名作家葉永烈(1940—2020)逝世三周年之際,湖北教育出版社隆重推出了「葉永烈科普典藏」系列。我為叢書撰寫的總序結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出版這套書,一方面是表達對這位傑出的科普大家的追思、緬懷和致敬,一方面也意在為科普創作留存一些有益的借鑑;同時也期望藉此為廣大讀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學生的科學閱讀,提供一份豐盛而有益的精神食糧。

我們這一兩代人幾乎都存有一段溫馨的記憶: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開放伊始,當「科學的春天」到來之時,「葉永烈」這個名字伴隨著他創作的諸多題材不同、膾炙人口的科普文章頻頻出現在全國報刊上,一本接一本的科普圖書紛紛亮相於新華書店,而越來越為人們所熟知。他成了中國科普界繼高士其之後的一顆最耀眼的明星。

1979年,當時的中國科幻創作領軍人物葉永烈,在四川成都與小讀者見面。他手中舉著的,是自己的科幻代表作、當時的超級暢銷書《小靈通漫遊未來》。

在科普創作方面,葉永烈還有著特別引人矚目的一個身份和成就:他是新中國幾代青少年的科學啟蒙讀物、中國原創科普圖書的第一品牌《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最年輕且寫得最多的作者,還是從第一版寫到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的唯一作者。他的科幻處女作、「文革」後中國出版的第一部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一面世即風行全國,成了超級暢銷書,各種版本的總印數達到了300萬冊之巨,創造了中國科幻小說的一個吉尼斯紀錄

《小靈通漫遊未來》原稿《小靈通的奇遇》(1961年)。

葉永烈給我本人留下的最深切的印跡,是1979年春,我11歲時第一次讀到《小靈通漫遊未來》,心潮澎湃,對未來充滿期待。那一時期,每個月當中的某幾天,在父親下班回到家時,我總要急切地問一句「《少年科學》來了沒有?」想著的就是能夠儘早一睹為快雜誌上連載的葉永烈科幻小說。那段心有所寄、熱切期盼的美好時光,令我終生難忘

幾十年來,葉永烈創作的為數眾多的科學小品、科學雜文、科學童話、科學相聲、科學詩、科學寓言等,幾乎涉足了科普創作所有的品種,並且成就斐然:他的科學童話《圓圓和方方》、科學小品《一百個問號之後》、科學雜文《首先要做馬》和《文與理》收入了全國統編語文課本。

葉永烈還首先提出並創立了科學雜文、科幻童話、科學寓言三種科學文藝體裁,並在1979年出版了中國第一部較有系統的講述科學文藝創作理論的書——《論科學文藝》

「葉永烈科普典藏」系列,包括以下9種圖書:《碳的一家》《金屬的世界》《看不見的世界》《生活中的科學》《化學趣史》《化學元素漫話》《空氣的一家》《科學王國漫步》《小靈通漫遊未來》。這一系列作品,集納了葉永烈60多年來科普創作的精華,有著鮮明的「葉永烈印記」。

列在首位的《碳的一家》, 其主體內容系時年19歲、身為北京大學化學系二年級學生的葉永烈的「學余創作」,為14篇與「碳」有關的科學小品的結集。它於1960年由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是葉永烈平生出版的第一本書,後經多次修訂,不斷再版,已由當初的4萬字擴充到了現今的13萬字。

半個世紀過後的一天,葉永烈跟我談到自己的這部科普處女作時曾提及,碳在已發現的100多種化學元素中是最特殊的元素:碳之外的諸多化學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均為無機化合物,唯有碳的化合物為有機化合物(少數碳的化合物除外)。他說,他在科普創作起步之時結合自己的專業學習寫科學小品,就特別注意到這一點,緊緊盯住了「碳」,應當說是相當有預見的——「碳」如今是受到高度重視的介電常數化學元素,所謂「碳排放」,所謂「減碳」,都是圍繞「碳」在做文章。

《金屬的世界》當年為廣有影響的「少年百科叢書」所收錄,也是我為數不多的化學啟蒙讀物之一。這本書由「工業的基礎——鋼鐵」開篇,以輕盈、活潑的筆觸,講述了幾十種金屬的歷史、性能和用途。

《看不見的世界》創作於1962年,是葉永烈22歲時的作品。它闡釋了「原子之微」和「分子的『建築學』」,解開了「電子之謎」,進而揭示了「看不見的世界」的秘密。

《生活中的科學》寫的是人們身邊的事物:牙膏、肥皂、尼龍、香料、葡萄糖、霓虹燈、化學纖維……它們都涉及了方方面面的科學知識。

《化學趣史》《化學元素漫話》《空氣的一家》,集中呈現了葉永烈科普創作的專業特色,而化學也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創作之路。這三本書以文學的筆調,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化學這門學科的起源、100多種化學元素的秘密,還有關於電影、空氣、石油、炸藥以及化學在農業應用方面的歷史、趣聞、故事和知識。

《科學王國漫步》收錄的是葉永烈創作的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科學小品,同時亦鮮明地體現了作者的科普創作理念:科普創作是科學與文學的結合,是通過文藝形式來普及科學。科學小品既含有科學滋養,卻又是文學作品。它能使人長知識、廣見聞,培養人們對科學的興趣。確實,這些科學小品,文筆輕鬆,讀起來也輕鬆,每一篇都能給讀者以科學、以知識,如同在科學王國漫步,娓娓而行。

《小靈通漫遊未來》堪稱一部典型的「科普型」科幻小說。它以一個少年記者的視角,詳細描述了在「未來市」採訪的經過。小靈通在未來世界看到了許許多多以前沒有見過的新鮮事物,它們極富科技含量,滲透到了生活的每個角落。書中描繪的許多事物,現在已經被證明其合理性和可實現性。

在科普創作方面,葉永烈受蘇聯著名科普作家伊林(1895—1953)的影響很深。伊林有句名言:「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乏味的敘述。」葉永烈也打過一個形象的比方:科普作家的作用就是一個變電站,把從發電廠發出來的高壓電,轉化成千千萬萬家庭都能用上的220伏低壓電。他認為學自然科學是對人的邏輯思維的嚴格訓練,而文學講究形象思維;文、理是相輔相成並且漸進融合的,現代人都應該對文、理有所了解。

葉永烈與伊林一樣,都慣於用形象化的故事來闡明艱澀的理論,能夠簡單明白地講述複雜現象和深奧事物。在他們的筆下,文學與科學相融,是那般的美妙。閱讀他們的作品,不時有如春風拂面,倍覺清爽;又好像有汩汩甘露,於不知不覺中流入了心田。他們打破了文藝書和通俗科學中間的明顯界限,因此他們寫成的東西,都是有文學價值的通俗科學書。

葉永烈很注意收集創作資料。這是他保存的中國科普創作協會籌委會第一次會議紀要(1978年6月5日,上海)。(圖片由作者提供)

2020年5月,葉永烈辭世。他才華橫溢、興趣廣泛、勤奮高產,一生創作出版了300餘部作品,累計3500多萬字。其中,科普作品逾1400萬字。如他生前所言,自己的一生「將凝固在那密密麻麻的方塊漢字長蛇陣中」。

來源:科普時報作者:尹傳紅

封面圖源:視覺中國

編輯:吳瓊

審核:王飛

終審:尹傳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