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呀挖呀挖!今天,「挖」到了蚌埠四千年前…

蚌埠發佈 發佈 2023-05-28T02:53:00.569943+00:00

在中國的版圖上,一線淮河二分南北,京滬鐵路縱貫上下,其交匯之處便是被譽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蚌埠建市於1947年,經過日新月異的發展,已成為江淮大地上生機勃勃的城市。同時,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也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在中國的版圖上,一線淮河二分南北,京滬鐵路縱貫上下,其交匯之處便是被譽為「淮上明珠」的城市——蚌埠。

蚌埠建市於1947年,經過日新月異的發展,已成為江淮大地上生機勃勃的城市。同時,在這塊廣袤的土地上,也蘊藏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

蚌埠地區擁有璀璨的古代文明,留下了眾多讓後世傳頌的故事。

西尤的舊石器劃破了淮河流域的蒙昧,雙墩刻劃符號氤氳著中華文字的曙光。沱河側畔,史前城址歷經千載風霜;塗山腳下,禹合諸侯共襄萬國盛會。古墓恢弘,補鍾離佚史;霸王末路,奏垓下悲歌。曹魏同孫吳對峙,南梁與北魏交兵。渦口的水流迴蕩著宋金衝突的戰鼓,淮河的波浪激盪起元末義軍的怒號。清朝末年,懷遠、靈璧、鳳陽三縣交界置三縣司,蚌埠城市的雛形呼之欲出。

民國伊始,津浦鐵路橫亘淮河穿過蚌埠,列車呼嘯代替了犬吠雞鳴。淮海蹀血,劍指江南,「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吶喊仍舊在孫家圩子的天空中迴響。

開埠百餘年,這座城市走過了很多輝煌……

今年4月中旬以來,因熱播劇《長月燼明》,蚌埠成為八方遊客的打卡地,然而,蚌埠除了有出圈的美景美食和溫暖蓬勃的城市精氣神外,更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為了讓廣大網友進一步了解蚌埠,探索蚌埠,蚌埠發布客戶端特別策劃推出「溯源蚌埠」系列,讓我們一同溯源,去探尋來自蚌埠這片熱土的前世今生。

該策劃已推出三期,分別為:

第一期:晨光破曉 詳情可戳→挖呀挖呀挖,這下挖到了蚌埠3萬年前…

第二期:文明肇始——雙墩文化 詳情可戳→挖呀挖呀挖,這下挖到了蚌埠七千年前…

第三期:融通河淮——大汶口文化遺址 詳情可戳→挖呀挖呀挖,這下挖到了蚌埠六千年前…

今天,推出第四期禹會塗山——禹會村遺址

禹會塗山

禹會村遺址

「大禹治水劈山導淮」「三過家門而不入」「禹會諸侯於塗山」……作為華夏民族的先祖之一,大禹在中國歷史傳說中具有崇高地位。他不僅帶領先民治理為患多年的水患,而且成為繼舜之後的又一偉大首領,民間關於他的傳說和故事至今廣為流傳,而地處淮河沿岸的蚌埠更與大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大禹治水浮雕 市博物館供圖

在蚌埠市西郊塗山南麓的淮河東岸,有一處名為禹會村的地方,正因「禹會諸侯」而得名,《左傳•哀公七年》有「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的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記載「夏之興也以塗山」,而禹會村遺址的發現則為史料記載提供了有力支撐,也揭示出蚌埠作為淮河流域文明起源地的悠久歷史。

01 ▶禹會諸侯的塗山◀

塗山,是古塗山氏國的所在地,也是史載大禹劈山導淮、娶妻生子、大會諸侯並確立「盟主」政治地位之地。由於塗山的重要歷史地位,漢唐以來就出現了關於塗山的地望之爭,二十世紀中葉尤其是近年來,國內眾多知名專家學者通過對歷史文獻、出土文物和地理地望的考證研究,證明了這座中華民族的聖山就在蚌埠境內。

塗山地望 (塗山所在地的五說)

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開拓者譚其驤先生關於塗山在蚌埠的考證

2001年7月,「塗山•淮河流域歷史文明研討會暨中國先秦史學會第七屆年會」在蚌埠召開。研討會上,對於塗山的地望之爭,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蚌埠塗山說較為可信,而歷史上的眾多文獻都對禹會塗山、禹娶塗山做了記載。

蚌埠塗山的相關主要文獻

02 ▶重新認識禹會村重新認識禹會村◀

禹會村遺址,位於蚌埠市禹會區馬城鎮前郢村,西臨淮河,東毗天河,背靠荊、塗二山,相傳是「禹會諸侯」之地,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至今還有「禹陳崗」「禹會古台」「禹帝行祠」和「禹帝廟」等古地名。該村之名由來已久,在戰國末期成書的《呂氏春秋》中,這裡就被稱為「禹墟」,可見最遲在東周,人們即認定此地有禹跡,而成書於晉朝司馬炎太康年間的《太康地誌》載:塗山「西南又有禹會村,蓋禹會諸侯之地」,說明這裡至遲在漢代就被稱為禹會村了。

禹會村遺址衛星地理位置圖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考古工作者通過數次調查發現,禹會村遺址出土了各種具有鮮明祭祀性質的遺蹟和遺物以及一座具有龍山文化特徵的城址,除了與文獻記載中的古史傳說時代吻合,又契合了塗山周邊的大禹傳說,更烘托出「禹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這一歷史事件發生的真實性。

禹會村遺址標誌牌

2009年發掘現場

2011年春季發掘現場

考古發現,禹會村遺址內有一處面積近2000平方米的大型禮儀建築,該建築是依託人工堆築的大型基址,台基表面存在燒祭面、方土台和成排分布的柱洞等一系列特殊遺蹟。大型禮儀建築(「祭祀台基」)西側發現了一條「祭祀溝」,溝內填埋有大量陶器,還有一條鋪墊白土的道路通向西南區域,這一區域則發現了填埋大量陶器的「祭祀坑」,以及功能不明的圓圈遺蹟,包括間雜其中的臨時性「工棚建築」(淺基槽)。

祭祀溝內陶器堆積現象

以聚落考古研究的視角,早在雙墩文化時期,禹會村遺址就有人類活動遺蹟,但到了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聚落人口集中化趨勢明顯,發展成為活動範圍達200萬平方米的大型聚落,遺址南部的龍山文化核心分布區發現了規模至少18萬平方米的龍山文化內城,以往發現的「祭祀台基」就是內城東城垣一部分。

祭祀台全景

柱坑排列現象

祭祀台基面上的方土台

禹會村遺址的各類陶器,均為手制,並經慢輪修整,其造型多為生活用具,但普遍製作粗糙,器形欠規整,低溫陶比例大,表現出典型的祭祀用器物特徵。這些出土的文物,既有淮河中游地區強烈的文化個性,又兼有黃河下游地區、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特點,同時還具有蘇北地區、長江流域、江漢平原地區同期文化的特色,表現出禹會村遺址複雜的文化面貌,說明該地區既是南北兩地文化交匯的地區,又是兩地文化傳播、發展的紐帶和橋樑。

陶鼎 蚌埠市博物館藏

陶罐 蚌埠市博物館藏

陶簋 蚌埠市博物館藏

陶盉 蚌埠市博物館藏

陶鬹 蚌埠市博物館藏

陶壁形器 蚌埠市博物館藏

龍形陶塑 蚌埠市博物館藏

禹會村遺址出土器物的文化特徵

禹會村遺址出土器物的文化特徵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持續深入, 2021年年底,禹會村遺址的考古工作發現了更令人驚喜的一個成果,就是這18萬平米的面積的城址僅僅是龍山文化核心分布區的一個內城,他們在外圍又找到了第二圈的外城,從出土遺物時代特徵判斷,外城應是在內城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目前外城的勘探工作還在進行中,城址規模至少在50萬平方米以上,是淮河中游目前發現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考古工作平面圖

03 ▶保護傳承大禹文化◀

為了更好地開展考古發掘和文化資源保護,2017年12月,禹會村遺址成功獲批入選第三批立項名單,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成立。公園規劃總面積6785.25畝,於2020年5月正式開工,已完成「禹會村遺址-龍山文化遺存保護修繕項目、公園北部村莊建築立面改造項目、考古工作站暨標本整理基地主體建築、考古學家的院子、環境整治一期」等規劃項目建設。

蚌埠禹會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未來,公園管理處將繼續推進雙墩文化、大汶口文化遺存保護展示項目、公園博物館、公園主入口、遊客配套服務設施等項目實施,努力打造集考古科研、文化傳承、主題教育、休閒娛樂等多種功能於一體,匯「吃、住、游、學、娛、購」等諸多元素為一身的現代化大遺址綜合保護利用公共空間,早日實現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掛牌。

禹會村遺址公園

禹會村遺址航拍圖

禹會村遺址考古發掘保護歷程:

2001年7月,蚌埠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12月,國家文物局立項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2021年11月,國家文物局公布「十四五」大遺址保護利用名錄。

以上圖文版權所有,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來源: 蚌埠日報社

文圖資料提供: 蚌埠市博物館、蚌埠禹會村遺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處

策劃: 朱素賢 資料整理: 賈鐵成

編輯:成凱 校檢:侯靖審核:朱素賢

監製:王靜 總監製:孟儒存

今日推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