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我國到底犧牲了多少人?2014年最終確定,四川省最多

議史紀 發佈 2023-05-28T11:50:20.976948+00:00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跨越丹東鴨綠江,踏上朝鮮邊境,開啟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壯麗序章。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跨越丹東鴨綠江,踏上朝鮮邊境,開啟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壯麗序章。

他們以生命作為莊嚴承諾,誓言用勝利回答祖國人民的期望。在浴血奮戰的征程中,志願軍將士堅守著保家衛國的無畏決心,即使輕傷也不退縮,甚至不懼死亡。

其中,有一位英雄手持爆破筒,英勇沖向敵營,他的慷慨怒吼表達著與敵同生共死的壯烈決意。而另一位壯士,則以血肉之軀堵住敵人的槍眼,高唱著激昂的戰歌,呼喚著同志們勇往直前。

面對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勇與不屈,敵軍將領們感到困惑和哀嚎,不禁發問:中國人服用了何種藥物?為何如此不畏死亡?

抗美援朝爆發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捍衛家園、維護國家尊嚴的正義之戰。無數英雄將士用自己的生命和鮮血書寫了歷史威名,他們以國威軍威回報著祖國的期待。這場戰爭不僅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榮耀,也是抗擊侵略、捍衛和平的象徵。

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1953年7月27日,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終於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失敗,黯然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中國人民志願軍用無數的犧牲和付出,換來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的寶貴成果。

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並不像表面看起來的那樣簡單明了。它是一場涉及中美蘇朝四方複雜博弈和利益糾葛的戰爭,背後牽扯著各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考量。

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初,毛主席的第一次訪蘇成為了博弈中的一個關鍵時刻。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內外形勢嚴峻,毛主席希望通過訪問蘇聯來廢除不平等的「中蘇舊約」並尋求經濟合作,以促進國內的恢復和發展。

然而,蘇聯領導層對於廢除舊約的意願並不強烈,他們對中國的實力持懷疑態度,並且擔心中國的崛起可能削弱蘇聯在遠東地區的影響力。

這種複雜的博弈導致了毛主席在蘇聯訪問期間面臨的挑戰。史達林心知毛主席的目的,對廢除舊約並不樂意,試圖通過消磨時間來推遲處理這一問題。史達林頻繁組織毛主席參觀工廠、觀看歷史電影等,以緩和毛主席的要求。

然而,毛主席並沒有輕易妥協。他通過公開宣布與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消息來刺激史達林,展示中國獨立自主的立場。與此同時,英國媒體對毛主席被軟禁的報導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和質疑,加劇了對蘇聯的壓力。

在國際輿論和國內壓力的雙重作用下,史達林被迫回應,公布了毛主席行程的真相,並同意與中國簽訂新條約,以替代不平等的舊約。這一結果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樹立了獨立自主、堅定捍衛國家利益的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抗美援朝戰爭的原因紛繁複雜,涉及到中美蘇朝四方的博弈和利益糾葛。毛主席的第一次蘇聯訪問成為了這場博弈中的關鍵時刻,他的決心和戰略手段在國際舞台上取得了重要勝利。

這場戰爭的背後,隱藏著複雜的國際政治格局和各方利益的博弈,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外交政策。

史達林堅持維護"中蘇舊約"的原因可以追溯到當年蔣中正與蘇聯的協議。根據協議,蔣介石答應將旅順作為中蘇共享的海軍基地,大連則成為自由港,允許蘇聯在中國港口駐軍。

對於蘇聯來說,這意味著在沒有不凍港的情況下,他們可以保持強大的海軍戰鬥力,因為冰封的港口會限制航母的行動能力。因此,對於蘇聯領導層來說,擁有一個不凍港在全球範圍內具有重大意義。

旅順作為海軍基地的重要性對於蘇聯歷任領導人來說一直是心心念念的,從葉卡捷琳娜到史達林再到普京,他們都希望給俄羅斯一個不凍港。

然而,毛主席在訪蘇期間廢除"中蘇舊約"的決定讓史達林非常氣憤。於是,史達林在1950年1月30日一邊與中國討論新條約的事情,一邊通過電報告知金日成迅速擴充軍隊,準備發動戰爭。

2月17日,毛主席離開莫斯科後,史達林秘密會見了金日成,同意了朝鮮發動戰爭的計劃,並準備將蘇聯的海軍基地建在朝鮮半島。然而,金日成在5月份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計劃,而毛主席表示反對。

突然之間,沒有通知中國的情況下,朝鮮在6月25日突然發動了戰爭。隨後,美國在6月26日介入朝鮮戰場,艦隊直接進入台灣海峽,挑釁中國主權。在朝鮮人民軍節節敗退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0月8日跨過鴨綠江參戰。

這個時間線清晰地展示了抗美援朝事件的起因和發展。史達林為了保護蘇聯的利益,堅持維護"中蘇舊約"並暗地裡支持朝鮮發動戰爭。

然而,毛主席對廢除舊約的決心以及對韓戰的態度與史達林產生了分歧,最終導致了整個戰爭的爆發。抗美援朝事件不僅僅是中美之間的戰爭,而是涉及到中蘇朝三方複雜博弈的結果,對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外交政策產生了深遠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中我國做出的犧牲

經過長期的調查考證,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和總政治部最終確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共有197,653名烈士。這些烈士為了捍衛國家尊嚴和友邦的安全,在艱苦的戰鬥中英勇犧牲。

為了紀念這些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在完成朝鮮境內的任務後,決定就地修建烈士陵園,以表達對同胞的哀思和敬意。

中國人民志願軍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政府撥款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迅速在抗戰中最慘烈的八個地點修建了烈士陵園,分別位於雲山、价川、長津湖、開城、上甘嶺、新安州、金城和檜倉。

在修建過程中,每位志願軍將士都懷著沉重又真誠的心,仔細地核對烈士們的信息,希望能為他們的親人留下一份永恆的紀念。

其中,四川省籍的烈士人數最多,達到30,789人,其次是山東省的19,685人和吉林省的18,2 60人。

而2006年,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和統計工作,最終確定志願軍直接參戰犧牲的烈士總數為接近20萬人。在這些犧牲者中,四川省貢獻最大,大約有兩萬多人,其次是山東省的19,766人和吉林省的18,499人。

在歷次統計中,四川省的烈士人數始終居於各省份之首,這再次彰顯了四川軍民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巨大貢獻。他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無川不成軍」的壯麗樂章,永遠銘記在人民的心中。這些烈士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犧牲將永遠被銘記,作為民族的驕傲和寶貴的歷史財富。

英勇無畏的川軍

川軍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末時期。眾所周知,四川被譽為天府之國,氣候宜人、糧食豐富,賦予了四川人安逸的生性,不喜與他人爭鬥。因此,上世紀初期,川軍可以說是眾多軍閥中最為弱小的一支,他們穿著草鞋,披著蓑衣斗篷,戰鬥力低下,常常成為欺凌的對象。

然而,川軍卻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當他們在四川省外作戰時,往往是敵人眼中最容易對付的目標;然而一旦戰火燒到四川境內,川軍的戰鬥力就會突然提升一個檔次。換言之,外地的敵人可以輕易欺負川軍,但一旦涉足四川,川軍就會變得頑強勇敢,不惜與敵人拼命。

在那個山河破碎、戰亂頻發的時期,中國陷入了一片混亂。四川軍閥也在亂世的漩渦中四處漂流,備受人們詬病。然而,一切在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後發生了改變。

日寇入侵中國後,由於四川地勢險要,暫未受到日軍的侵入。然而,面對家園的破碎、倭寇的橫行,四川軍民激憤之情油然而生,毅然加入到全民抗戰的行列,與同胞並肩作戰。

當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劉湘宣戰時豪言道:"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

曾經在內鬥中四川是川軍的家,但此刻,中國就是川軍的家。川軍明白自己只有草鞋和蓑衣,他們不渴望戰爭,不願捨棄生命,然而在那個時刻,他們仍然義無反顧地跟隨劉湘,全軍出川,不留一兵一卒。

他們放棄了那道天然屏障,帶著對民族的義憤和激昂熱血,奔向祖國大地各個角落的戰火與硝煙。

根據史料記載,在抗日戰場上,川軍參加了許多重要戰役,包括淞滬會戰、長沙會戰等等。川軍以其英勇無畏的姿態,創下了"無川不成軍"的歷史奇蹟。

1938年1月20日,劉湘病逝。1945年日本投降時,川軍參戰人數達到了350萬,傷亡人數達到64萬。無論是參戰人數還是犧牲人數,川軍都位居全國之首。

然而,新中國的成立並未帶來持久和平。當聽說美國人再次入侵朝鮮時,為了驅逐這些侵略者,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高喊著"保家衛國"的口號,踏上了赴朝作戰的征程。然而,他們離去的代價卻是197,653位烈士的生命。

在這些烈士中,有著如黃繼光、楊根思等耳熟能詳的名字,但更多的是那些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捍衛著祖國的尊嚴,為中國爭取了幾十年的發展時間。

整個抗美援朝的過程中,發生了無數慘烈的戰役,如長津湖戰役、鐵原阻擊戰,然而其中最為慘烈的戰役莫過於上甘嶺戰役。在那裡,川軍展現了頑強抵抗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戰鬥意志。

這段歷史見證了川軍從弱小到強大的蛻變,他們經歷了磨難和犧牲,書寫了一曲曲英雄壯麗的史詩。他們的奉獻和犧牲永遠銘記於中華民族的史冊中,成為我們永不磨滅的光榮記憶。

整個抗美援朝過程中,慘烈的戰役數不勝數,例如長津湖、鐵原阻擊戰,但是其中最慘烈的,還是上甘嶺。

慘烈的戰役,來之不易的和平

上甘嶺戰鬥是韓戰中的一場激烈戰役,持續了43天。在這段時間裡,美國向志願軍的兩個陣地不斷發射炮彈,總數高達190萬發。

為了躲避炮彈的襲擊,我軍不得不蜷縮在坑道里守衛陣地。然而,即使在這樣的避難所中,仍然有許多戰士被震得滿嘴鮮血,甚至有些壯烈地在戰場上喪生。

最初駐守在高地上的兩個連隊幾乎沒有人能倖存下來。據後來支援上去的戰士回憶,那兩個高地就像是噴發著岩漿的火山口一樣恐怖。經過43天的激戰,5000多名志願軍壯烈地倒在了這片陣地上,其中許多人的屍體甚至無法找到。

在這場戰鬥中,與第15軍一同作戰的川籍將士再次捍衛了自己的榮譽。黃繼光、邱少雲等四川籍英雄成為代表,他們背負著家鄉人民贈予的死字旗精神,在戰場上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一段段傳奇的故事。

1953年7月,為結束韓戰,雙方達成了《朝鮮停戰協定》,其中特別規定了我軍烈士遺 骸的歸還事宜。戰後的一段時間裡,韓國集中送還了一萬餘具志願軍遺體,這些英勇烈士分別安葬在幾個烈士陵園中。

然而,從1981年到1997年,由於各種原因,志願軍烈士遺體的移交工作一度中斷。直到2013年,中韓雙方終於再次就志願軍烈士在韓國遺體的歸還達成了共識。

隨後的2014年,韓國送還了第一批烈士遺骨,總計437具。接著,在接下來的六年裡,我國軍民與韓國共同進行了五次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骨交接的工作,陸續將162位英勇的志願軍烈士的遺骸接回國內,讓他們得以安息。

即使在沒有硝煙的土地上,中華兒女仍然始終銘記著歷史的慘痛,永遠不會忘記先烈英雄們的無私犧牲。

過去的歲月中,無數英雄先烈為中華民族開闢了一條生路;而在前方的道路上,當代中華兒女將繼承先烈的遺志,肩負起重任,勇往直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