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文章寫作是有規律的,文章的閱讀也是有規律的。這兩種規律,其實是有關聯性的。用逆著寫作的規律去閱讀文章,往往很容易準確推測出作者的本意。
所謂「抓住規律,逆寫習讀」,也就是抓住寫作者表情達意的規律,以與寫作相反的思路去解讀作品,讀出作者本意,在這個過程中學會閱讀。
從寫的角度講,作者是「情動而辭發」,是先有情感上的觸動,或理性上的認知,再運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形成文字,這是一個規律。而在具體表達的時候,情感或認知的傳遞,或直言告知,或借形象承載,這也是規律。而借什麼樣的形象承載,怎樣承載,這些都是有規律的。這些規律,都是閱讀可以利用的。作者寫作時是「情動辭發」,閱讀時便「披文入情」。作者是先有了模型,再藉助各種表達技巧來塑造形象,讀者便從各種表達技巧入手,去逆推形象的特點。
比如小說、詩歌、散文的寫作,作者要想準確向讀者傳達自己的表達意圖,主要手段是兩種:一是藉助特定的形象來承載自己的思想情感,這樣的表達往往形象生動而含蓄委婉;一是作者自己跳出來直接告知,這樣的表達雖直截了當,但失之於直白,缺乏文采。實際的創作中,越是高明的作者越是克制,以形象達意而不直接言情。詩歌、散文,由於其文體的抒情性特點,決定了作者往往在以形象承載思想情感之餘,時常會以精妙的議論抒情來突顯題旨;小說、戲劇的作者則更加克制,有的作者通篇只以形象說話,絕不直接告訴讀者自己想表達什麼。詩歌中的很多作者,為了追求含蓄蘊藉,也儘量不採用直抒胸臆的方法。但是不管作者追求什麼樣的變化,最終的表達方式都很難離開這兩種方式:藉助形象表達,或是直接抒發。
根據這個規律,在閱讀中,如果讀者能準確找出作者用於直接抒發情感、發表見解的語詞,也就抓住了作者想要表達的題旨;如果讀者能準確把握作者用於承載思想情感的形象的特點,也就容易推知作者的表達意圖。
換言之,寫作是先有表達意圖,再選擇表達手段;而閱讀則是通過解讀作者的表達手段,再逆推出作者的表達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