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治理如何凝聚居民自治熱情?奉賢海邊有位會講故事的書記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05-28T13:48:17.496111+00:00

他總是笑笑說道,「首先是心態歸零,其次是加強學習,再就是要換位思考,科學分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海棠社區的具體表現,想想居民需要啥就去做啥,這也就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在奉賢的海邊,有一個剛滿「五周歲」的新社區——海灣旅遊區海棠社區。儘管「出道不早」,這裡的社區治理故事卻廣為流傳。無論是「上海最後的漁民生活」,還是從無到有不斷深化豐富的海棠文化,都不斷凝聚起社區居民的自治熱情。

在關於海棠社區的諸多報導中,經常在落款處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許立群。說起這個社區的精彩故事,離不開這位會講故事的許書記。

轉崗基層社區治理,講好海棠故事

五年前,許立群從旅遊景區管理轉崗到基層社區治理。有人問起他,「你是怎麼儘快適應崗位調整和角色轉換呢?」他總是笑笑說道,「首先是心態歸零,其次是加強學習,再就是要換位思考,科學分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在海棠社區的具體表現,想想居民需要啥就去做啥,這也就是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奮鬥的目標。」

在實踐中,他慢慢找到了社區治理的「門道」,從一位在周恩來故居工作多年的小區居民說起,串聯起周總理與海棠花的故事,堅持多元共治,講好「有聲、有色、有味、有道」的海棠故事,培育「向上向美,崇德向善」的海棠文化,讓越來越多的社區居民從和諧宜居的環境中體會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8月22日,「海棠文化」首次亮相於奉賢區「千名書記進黨校、萬名黨員進課堂」大培訓暨全區村居黨組織書記培訓班結業儀式,《共建共治共享三步走,推進海棠社區治理實踐與創新》的交流發言,引起現場不少村居書記的關注。

2019 年,他編輯了《海棠印象》一書,一個個唯美的故事仿佛帶人走進「花開海棠遍地紅」的生活意境。

從海棠花的故事到海棠社的組建

是巧合更是傳承。居民區老黨員劉阿姨在江蘇淮安周恩來故居工作了40多年,退休後來到海棠社區定居,聽說自己住的小區成立了新居委會並命名「海棠社區」,熱血沸騰,思緒萬千。了解劉阿姨的情況後,許立群通過舉辦經典誦讀,開設微家小課堂的形式,讓周恩來總理與海棠花的故事在海棠社區家喻戶曉,好家風、好家訓、好家規,蔚然成風。

「小區裡有很多能人、達人,賢人,要是把這些『小人物』組織起來,相信一定會釋放大能量。」2021年9月,許立群以「賦能、集善、崇德、聚力」為主題,在全區率先組建了「海棠社」新賢聯誼會,起草制定了章程,成立了黨史宣講、「好鄰·好靈」、非遺傳承、書畫培訓、普法客廳等「新賢」工作室和「新賢」工坊,用新時代文明志願服務精神演繹精彩人生,繪就居民美好生活幸福底色。

從小漁村到「上海最後的漁民生活」

海棠社區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村民都是2000年從嵊泗縣洋山鎮灘滸海島搬過來的漁民。如今,這裡隨處可見「兩個和美」創建留下風景與印痕,曾經的亂堆物、亂搭建、亂晾曬、亂停車、亂張貼和23個點位的違章建築統統不見了蹤影,生產工具也有了「家」。一幅幅色彩斑斕的漁民畫,繪出幸福生活的躍變。

許立群以「講好上海最後的漁民生活故事」為主題,成立灘滸漁村文化教研基地,舉辦漁村文化沙龍分享會,鰻魚苗捕撈和海蜇古法醃製等兩項技藝成功入選第七批奉賢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譽為「灘滸三寶」的大白蝦、海蜇皮、鳳尾魚被譽為「灘滸三寶」也成功註冊國家商標,這讓秀色可餐的「非遺」美食成為漁村振興、漁業增值、漁民增收的「法寶」走出了小漁村的逆襲之路。

「可以講是華麗蝶變,許書記讓原本聽不懂的灘滸方言成為奉賢的美麗鄉音,架起了我們與海灣旅遊區文化交流、文旅融合的橋樑。」這也是洋山鎮歷屆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對洋山漁民在海棠社區幸福新生活的肯定,許立群也經常受邀參加洋山港口旅遊節和社區文化節。

激發居民自治熱情,賦能海棠文化

「既然是海棠社區,怎麼可以沒有ʻ海棠糕ʼ吃呢。」這是他的一件心事。不久前,花香濃郁的海棠糕終於出爐啦,讓來過海灣旅遊區的人,都能吃到美味與文化兼具一身的海棠糕,在一飽口福的同時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總是把「不可能」變「可能」。2020年,海棠社區通過認領、認種、認養的形式,將300㎡光禿禿的露台打造成了社區開放式自治屋頂花園,讓渴望美好生活的居民找到愛的港灣,「辛夷小院」被評為奉賢區十大最美庭院之一。春夏時節,居民可以採摘一把新鮮的香草葉,通過蒸餾分離出100%飽和的原液,美麗健康、純天然的護膚品「辛夷純露」,成為海棠社區第一份「伴手禮」。

走進大學課堂,共建美好社區

毗鄰大學城,這位會講故事的書記,也經常受邀走進華東理工大學、上海師範大學、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等高等學府中,交流海棠社區的基層治理實踐。

2021 年,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生態技術與工程學院將課堂教育融入社會實踐,以「社區營造」的方式,在海棠社區完成了「竹源」和「珊瑚BAY貝」兩個「微花園」項目,並組織大學生志願者以「花粉傳播」為主題,開設社區公益「自然課堂」,讓綠色環保、生態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院也想將「社區營造」項目落戶海棠社區。

前不久,許立群又動員結對單位——民革奉賢區委會新黨員支部發起建立奉賢首家社區「孝賢文化」慈善基金,定向用於海棠社區「孝賢文化」傳播,海棠社區「孝賢文化」陣地建設和海棠社區困難家庭、獨居老年人的關愛幫扶,讓美好社區既有「顏值」,也有「品質」,更有文化內涵。

如今,在「學習強國」、上觀新聞、新民晚報和「上海奉賢」等新聞媒體上,經常能夠看到他署名講述的社區故事,2020年,許立群還獲得奉賢區事業人員記功一次。作為社區幹部隊伍中的一名新兵,許立群將這些工作成績,歸功於此前的工作閱歷。他把十多年綜治維穩工作的經驗化作勇於擔當、敢於直面問題的能力;把七年旅遊景區管理的心得,融於社區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中,「每一個崗位都是歷練,每一份閱歷都是一種積累。」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如果你在海邊還有一個家……」如今,通過講好一個個社區治理故事,海棠社區正不斷凝聚起居民自治的動力,一幅「愛上海棠·戀上家」的美好生活畫卷,正在奉賢海邊徐徐展開。

編輯:何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