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堯
在雲南玉龍縣的滇金絲猴保護地里,工作人員魏行智和同事在巡護時,經常會碰到各種突發的問題,比如突然發現了一個珍貴的物種,或者碰到了一個新的野生動物......
「但我們只能拍張照片,或者拿本子記錄下來。」魏行智說,只有等到回到電腦面前,才能打開Excel將信息登記上去。「有時候沒辦法及時記錄,隔了一段時間後,我們會發現信息的時效就沒有了。」
而在距離麗江一千公里外的重慶,同為騰訊技術公益創投計劃入選項目的文物保護志願者代遠翔,也同樣深陷數位化手段不足帶來的難題之中。
騰訊技術公益創投計劃在2021年被提出,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主辦,社會價值投資聯盟提供公益支持,去年11月份,正式啟動了第二期的招募,魏行智和代遠翔的項目均入選了這次計劃。
代遠翔告訴新眸:「我們項目是由志願者分別去認養一些不被關注的文物,其實這其中存在很明確的數位化需求。就像多人對多文物的認養和保護,會產生大量的數據,而這些數據往往需要存儲和轉換。」
傳統網站記錄的方式同樣對時間和地點的要求性極高,繁瑣的記錄流程讓代遠翔和同事不堪其擾。
在多樣化的公益項目中,由於缺乏技術手段和數位化工具的支撐,很多項目往往會受制於現實條件的壓制,導致公益項目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根據騰訊《2023年公益組織數位化洞察報告》顯示,超九成的受訪組織在目前的工作開展過程中,希望得到數位化產品、服務、工具的幫助。
「用更多的數位化工具來輔助公益工作」這是在公益行業中千千萬萬個魏行智和代遠翔們的共同願望。
這樣的願望背後,技術的作用將不容小覷。
01
皆可為
傳統公益事業中,慈善的中心往往是個體。
比如,愛貓之人因善心搭建起的收養小院,從資金、運營,到救助管理,由一己之力承擔。在有限的捐助和扶持中,也大都是小圈層所構成的。
從一定程度上來講,由於缺乏「傳播效應」,救助的結局往往是陷於資金或者精力的耗竭之中。畢竟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善意的湧現在困難襲來時,只能被迫演化成無奈,甚至消失。
從另一個角度看去,這與公益本身的目的也是背道而馳的。公益的本質在於通過群體的力量去幫助弱勢群體或者行業。擴大公益的邊界,讓公益進入普通百姓生活,才是未來公益的核心方向。
2013年起,以行動支付為代表的社交工具走向普及,網際網路開始介入公益底層,基於熟人社交的邏輯,技術的引入為公益走向大眾化與平民化提供了基礎。網際網路的發展也讓各類前沿技術在公益領域有了進一步應用的可能。
於是,我們能夠看到,具備網際網路、AI、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企業們紛紛入局,選擇與公益組織、機構、基金會密切合作,並依託最前沿技術進行公益創新。
騰訊集團高級副總裁、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理事長、中國網際網路公益峰會組委會主席郭凱天表示:未來十年將是網際網路公益高質量發展的全新階段,它不僅僅是一個更規範、更高效、更便捷、更普及的數位化工具,還將更全面地融入我國現代化進程中。
當網際網路實現跨地區,跨行業的突破同時,技術所帶來的破圈效應,能夠吸引更多的受眾參與到公益事業的共建之中。
但是從技術的角度出發,在「皆可為」背後,諸如野生動植物保護、文物的認養、老人認知管理等各類項目中,公益的具體訴求往往是不同的。
這對技術公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到底如何通過技術的持續疊代去解決更多的實際問題?在每個不同的公益項目中,由於訴求不同,又要如何滿足差異化的訴求?
就像魏行智希望通過技術實現實時地記錄,而代遠翔的第一訴求則是實現多人記錄和分類的可能。
所以當下技術公益背後的難題最終走向了:在多樣化的公益事業中,諸如騰訊、阿里這樣的科技企業,到底要如何做好技術底座,持續地深入到各個業務中去?
02
技術的雙向收益
「資金是我們做數位化的一大痛點。」魏行智告訴我們,在保護區公益事業中,僅僅是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就是一個大工程。
眾所周知,公益機構並不是商業組織,不可能將有限的資金全部用於高昂的技術投入上。但必須承認的是,技術的確是讓公益更加透明、更低門檻、更高效的必經路徑。
王華麗教授是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研究室的一名醫生,她所關注的領域是老年精神醫學。在王華麗教授對自身的定位中,她不僅僅是一名醫生,也是一個老年人精神心理健康全流程管理服務倡導者。
王華麗所帶領的項目早在去年就入選了騰訊技術公益創投計劃的第一期。騰訊技術公益的幫助下,面向老年人精神醫學的服務上,王麗華拿起的最大的「武器」便是技術。
在認知障礙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中,保持他們有尊嚴的生活,是當下全社會面臨的共同難題。在這類特殊群體的照料中,個性化的需求也會更加強烈。比如有的老人記憶力很差,有的因為認知障礙會產生暴力行為,還有一些則會需要長期的開解和梳理。
採用社會化的管理手段,將護理流程沉澱到應用層面,是王華麗教授和團隊總結出來的一條可行路徑。
「我們自己開發了一個小程序叫做瓢泉心坊。」在這個小程序中,專業人員能夠實時得知被護理者的情況。加入騰訊技術公益後,這個小程序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技術公益讓我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能夠實現更大的目標。」王華麗教授說到。
據新眸了解,目前瓢泉心坊小程序在「身心健康評估、評估管理、臨床診斷管理、個性化干預層面」均進行了完善,已經覆蓋了全國27省62市,為6568名老年人提供服務。原本傳統的醫療服務,通過數位化技術,進一步實現了低成本,大規模的服務。
當然,這種合作並不是單方面的索取。
騰訊技術公益發起人、騰訊用戶研究與體驗設計部總經理陳妍在和媒體對話時表示,技術帶來的收益往往是雙向的。
「我們現有的技術,希望在公益場景上實現落地,同時如果我們能夠在公益場景裡面洞察到新的技術需求的話,也會朝著技術的方向去努力。」
她舉了個例子,在祁連山雪豹保護的一個項目上,騰訊通過圖像識別的技術,幫助保護雪豹的人員更加快速的去從幾十萬張、上百萬張的照片裡面,找到了雪豹的蹤跡。
在其他的機構發現可以這樣使用以後,也想將這個技術複製到自己的領域中,比如保護珊瑚、保護鳥類的項目裡面。「但是,這其實對我們技術的要求來說是一個新的工程,數據是需要重新訓練的,並不是這個技術可以識別到雪豹,就可以識別到N種物種。」
在多樣化的需求下,通過技術的持續積累,才能幫助更多的機構,達成彼此之間的互相成就。
03
創新之路
技術創新是永不停歇的,所以,技術公益也一定在隨著技術的升級而不斷疊代。
在《網際網路公益慈善「中國樣本」研究報告》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數字時代下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已經意識到技術演進中蘊含的巨大社會價值創造機會,於是,它們的許多策略的底層邏輯,都在推動公益慈善發展與技術創新能力的結合。
就像在2016年曾經出現的羅爾風波中,「皆可為」被發揮到了極致,但在審核缺位的情況下,公益又曾陷入了強烈的社會質疑之中。
在當時,這個事件產生的負面影響倒逼著騰訊公益等幾家網際網路公益平台開始考慮網際網路公益背後的負面因素,到底要如何核驗及減少虛假信息,降低群眾因善意捐贈背後的風險?
答案依舊是技術。比如,騰訊創新性地引入了區塊鏈,利用區塊鏈去中心化的特性確保募捐進入正確帳戶,還和專業機構一起引入了審計機制。
陳妍告訴新眸,在騰訊的技術公益數字工具箱裡面,公益項目申請非常多的一個是騰訊電子簽。藉助騰訊電子簽,公益組織在招募志願者、捐贈等環節的文件簽署,都可以線上遠程實現。數字工具的應用不僅能夠為公益機構提效,更能進一步幫助項目實現透明化管理以及流程跟蹤。
此外,我們了解到,除了騰訊電子簽等通用工具外,騰訊技術公益數字工具箱面向公益組織的一些具體需求,和一些公益企業共建,在諸如項目管理系統、捐贈系統上提供一些免費的服務。
這種創新是深入到具體的業務中的。
在騰訊技術公益志願者平台上,通過為公益機構和技術志願者搭起溝通橋樑,公益機構可以在志願者平台上發布真實訴求,並與掌握相應技術和資源平台志願者一同孵化出高質量的公益解決方案。
魏行智告訴過新眸,在他們的工作環境中,野外的原始森林大部分是沒信號的,需要創新的下一步落實到應用層面,就是需要增加離線功能,在離線功能下要調用各種各樣的儲存功能,而騰訊正是他們依賴的合作夥伴。未來,魏行智和其所帶領的項目,將與騰訊一起實現技術的進入和革新。
在業務以外,技術公益同時打破的是行業之間的藩籬,共建生態被視為推動行業向前的重要一步。
從前沿技術的共享共創,再到「搭台子」、「鏈資源」、「配資金」,公益往往需要來者自社會的專業力量一起,由點及面地去持續破解公益數位化難題。
不僅是企業與企業之間、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合作,而是需要跨越主體的界限和區別,讓機構、企業、組織,以及各項技術服務商、志願者們都參與到生態的共建之中。
騰訊就在做這樣的連接者,陳妍在一次活動中提到:「騰訊公益做得比較早,我們是第一家網際網路公益平台,所以上面沉澱了很多的公益機構,並且也有很多的優秀項目,通過我們的平台連接,機構可以得到比較多的社會支持。」
的確如此,新眸了解到,目前騰訊技術公益不會只關注某一些領域,而是致力於營造一個大生態。其中不僅包含合作企業、公益夥伴,還有服務公益機構的SaaS廠商以及技術公益志願者等。
把所有角色都匯聚到大平台上,發揮各自的價值,並通過技術尋求新的變化。
這很難,但是這是技術的使命,也是公益的最終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