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踏進泥潭之中,越南戰爭如何搞垮一位「偉大的總統」

貓爺的漁場 發佈 2023-05-28T15:52:44.254305+00:00

在那時,所有的美國人都將這十幾年來的犧牲與最終的恥辱失敗歸咎到他們剛剛逝去的前總統林登·詹森身上,然而今天,人們才反應過來,他們誤會了一位偉大的總統。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1975年的4月2日,誕生了這麼一張照片。在準備倉皇撤離的直升機登機口,美國軍事顧問將一位南越官員一拳打下飛機。

這張照片在日後被稱為「西貢鐵拳」,它象徵著美國在越南戰爭中的徹底失敗,這一天也同樣是美國在整個冷戰過程中的「至暗時刻」

在那時,所有的美國人都將這十幾年來的犧牲與最終的恥辱失敗歸咎到他們剛剛逝去的前總統林登·詹森身上,然而今天,人們才反應過來,他們誤會了一位偉大的總統。

不同尋常的白宮之路

林登·詹森的上任之路並不尋常。

1960年的美國大選中他本有意競爭總統,但未獲成功。不過最終獲得民主黨提名的甘迺迪還是決定讓他成為自己的競選夥伴。就這樣,林登·詹森以副總統的身份進入了白宮。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1963年甘迺迪遇刺身亡。按照美國憲法規定,當總統遇刺身亡時,副總統將接任總統位置並完成這個任期。就這樣,詹森陰差陽錯地成為了美國總統。

與直覺推斷的結果不同,半道出家升任總統的例子在美國不僅不罕見,這些副總統總體而言做的都也還不錯。

麥金萊遇刺後的繼任者西奧多登上了總統山;羅斯福離世後繼任的杜魯門也成功贏下了連任,詹森也同樣如此。

在上任之後,詹森不僅延續了甘迺迪政府的大部分政策,而且詹森本人清楚地認識到應該如何應對蘇聯在冷戰時期的意識形態衝擊。

1964年,詹森在密西根大學的演講中講到「美國不僅有機會走向一個富裕和強大的社會,而且有機會走向一個偉大的社會」。

這句話的背後,便是他「偉大社會」的構想,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說,就是只有「普遍的富裕才是真正成功的資本主義」。

在構想形成後,詹森迅速行動。他在國會提出「向貧困宣戰」,不到半年內,詹森向全美貧困家庭提供了教育資助、通過普遍的減稅刺激了民間投資與消費的繁榮。

他還命令美國政府帶頭實行勤儉節約。這一系列迅速的行動為詹森贏得了極好的名聲。1964年新一輪的美國大選中詹森宣布參加連任競選,最終他居然以61%的得票率贏下大選,成為美國實行直接選舉以來普選得票率最高的總統。

新一屆政府也不負眾望,短短三年中,連續90條符合「偉大社會」構想的立法提案獲得通過。我們今天所見到的美國的絕大多數社會保障,都始於林登詹森的執政時期。

僅以貧困人口來說。1964年詹森執政之初,美國的貧困率約為20%,而短短五年後,美國的貧困人口數量就下降了一千萬人,貧困率降低到12%。

平心而論,詹森的執政成績完全可以與領導美國走出經濟危機的羅斯福相比。

如果說羅斯福最大的功勞是帶領美國人民走出經濟危機,那麼詹森則帶領著美國人民登上了「山巔之城」,實現了自五月花號駛向北美大陸以來新大陸移民們的終極夢想。

所以詹森在符合美國憲法的情況下繼續參選,最終進入第三任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然而這位偉大總統最終卻因為唯一的一個錯誤,徹底葬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與名聲。

致命的錯誤

詹森的滑鐵盧,便是越南戰爭。

越南問題雖始於五十年代,然而最初進入越南的甘迺迪對戰爭持有相當謹慎的態度。他本人也並不完全贊成前總統艾森豪的「多米諾骨牌」理論。

在甘迺迪時代,美國的策略是「特種戰爭」,即採用小股部隊與軍事教官,幫助南越陣營穩定局勢。

然而現狀卻不允許詹森繼續這樣的政策。1964年8月,在美國與北越海空軍互相攻擊的「北部灣事件」發生之後,美國國會就像「珍珠港事件」時一樣,幾乎全票通過了詹森的提案,授權總統用一切手段參與戰爭。

次年2月,美國軍方宣布開始「滾雷行動」,對北越方面進行強度極高的空中打擊。此後兩年的時間裡美國國防部宣布在北越投下的炸彈多達86.4萬噸,這一數字不僅遠超韓戰,甚至與美國在二戰中的總投彈量相差無幾。

美國空軍在北越大肆轟炸的同時,詹森還授意美國陸軍抵達戰場。甘迺迪遇刺時,美國駐越軍事人員總數剛過萬人,而到了1966年8月,已有多達42.9萬名美國士兵參與了這場地球另一端的衝突。

但是美軍人數雖多,然而越南地形的限制以及警惕中蘇兩國的直接干涉,龐大的美國軍隊雖然能輕鬆保衛南越政權,卻完全不敢深入北越境內對敵人造成致命打擊。

北越似乎也看透了這一點,他們認為只要讓美國在這場難以勝利的戰爭中流下足夠多的血,那敵人自然會打道回府。

面對北越的策略,詹森政府第一次感到手足無措。雖然美軍在人數上並不具劣勢,而且裝備上也遠勝對手。

但是他們承受傷亡的能力遠弱於對手。

在北越不計代價的進攻之下,僅1968年,美軍傷亡總人數就超過十萬,而面對如此慘狀,詹森政府的武官只會手忙腳亂地表示「再增加一點兵力,我們就能讓對手的血流干」。

但這次,美國人終於不買帳了。

1967年10月,已經開始對越南戰爭感到不耐煩的十萬美國人開始「向五角大樓進軍」,隨即反對越南戰爭的浪潮就席捲了全美甚至全世界。

不僅美國本土,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與芬蘭赫爾辛基,都有人走上街頭呼籲美國停止在越南的軍事行動。

這些人甚至創造出口號諷刺詹森政府「嘿,嘿,詹森,今天你害死多少人?」。然而美軍已經在越南戰爭中付出了太多。進,美國民眾必然會忍無可忍;退,已經付出的巨大犧牲會徹底反噬他。

思慮再三以後,詹森決定:放棄連任,撤軍越南。1968年詹森宣布放棄連任,並在同年11月,也就是他留在白宮的最後時刻,下令停止轟炸北越,並開始逐步撤出美軍。而代價,則是他的政治生命。

然而,詹森的黯然離場並不意味著越南戰爭的結束,大量美國軍隊需要慢慢撤出,南越政局依然需要白宮負責。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造成的每一點傷亡,最終卻都要詹森來承擔罵名。

人們已經不記得這場戰爭始於杜魯門甚至艾森豪的「多米諾骨牌」理論,也忘記了第一個將美國人送進越南戰爭的甘迺迪。

甚至50年代出生的美國人也開始忘記正是這位總統那「偉大社會」的構想,將他們帶進富足的七十年代。

這時甚至有人在反思中,開始質疑林登·詹森到底是怎樣登上了總統寶座。詹森也一度成為刺殺甘迺迪的最大嫌疑人,以至於美國官方不得不在1979年就這一陰謀論展開正式調查。

不過詹森本人已經不會再在這一天受到審判了,1973年1月22日,這位為美國奉獻了一生的德克薩斯人因心臟病死在了自己家中,就在他離世的五天後,象徵著美國徹底退出越南的《巴黎和平協定》正式簽訂。

時至今日當一切塵埃落定後,人們似乎又開始重新評價這位總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肯定林登·詹森執政期間的內政功績,並開始理解擴大越南戰爭對他而言是一件不得不為的事情。

可是斯人已逝,亡者的遺憾永遠無法得到實現。林登·詹森的故事或許告訴我們:

「總有人要擔負罵名,但最重要的是,去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並做好他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