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B細胞被證實能短暫分泌血清素,已開展體外藥物篩選

deeptech深科技 發佈 2023-05-28T19:37:53.373793+00:00

& Sander, M. . Understanding cell fate acquisition in stem-cell-derived pancreatic islets using single-cell multiome-inferred regulomes. Developmental Cell, 58, 727-743.

「人源樣本來自於自願捐獻遺體的捐贈者,每次得到的新數據都伴隨著一個生命的離開,因此對所有的遺體捐贈者及家屬表達我們的敬意與感謝。」朱晗說。



朱晗本科和博士分別畢業於上海交大和港科大,目前他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做博士後。


藉助這些捐贈者的數據,他對體外培養的胰島 B 細胞和真正的胰島 B 細胞發育過程,使用單細胞組學技術進行了比較分析。


結果表明,在真正的人類胚胎發育過程中,存在一種短暫分泌血清素的胰島 B 細胞,這種細胞與在體外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副產品」細胞非常相似。


然而,這種細胞會逐漸失去血清素,轉變為常見的胰島 B 細胞。相比之下,在體外培養中的血清素分泌細胞雖然逐漸減少,但不會完全消失。


可以肯定的是,單細胞組學數據和基因網絡調控分析能對其他研究提供數據支持。而「短暫分泌血清素的胰島 B 細胞」也被審稿人認為是一項重要而且令人振奮的發現。


體外培養的人類胰島 B 細胞可以被用於治療一型糖尿病,目前已經進入臨床試驗階段。但是,這些細胞在體外培養過程中還處於未完全成熟的狀態,無法完全滿足臨床需求。因此,本次研究旨在控制體外培養的 B 細胞分化方向並誘導其實現功能成熟。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本次成果為大規模生產穩定的功能成熟人類胰島 B 細胞提供了理論基礎。此外,該團隊正著手於利用胰島 B 細胞進行體外藥物篩選,以期得到可用於治療二型糖尿病的藥物。





人工培育的胰島 B 細胞依然不夠成熟


隨著生活方式和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在中國的發病率不斷上升。據統計目前國內糖尿病患者數量已經超過 1 億人,這嚴重危害了國民健康。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發病機制複雜,主要由於胰島 B 細胞缺失(常見於一型糖尿病)或功能缺陷(常見於二型糖尿病)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進而導致血糖升高並引發嚴重的併發症。


近年來,學界通過定向誘導幹細胞發育的方法,在實驗室成功培育了人類胰島 B 細胞。


最近,也有其他課題組在一項臨床試驗中,將這種體外誘導的 B 細胞植入一型糖尿病患者體內,以期達到幫助患者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對於致病機理更加複雜的二型糖尿病,體外培養的 B 細胞也可作為重要的病理模型,在疾病研究和藥物篩選的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


但是,由於這項技術尚處於研究階段,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挑戰。比如,定向分化過程中存在一種分泌血清素的細胞,其在早期研究中被認為是分化過程的副產物,因此需要在最終產品中將其去除。


另外,體外培養的胰島 B 細胞並未完全成熟,與真正的 B 細胞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別是在胰島素的分泌水平上。對於細胞治療工程來說,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而產生這些問題的部分原因在於,此前人們並未完全了解人類胰島 B 細胞的發育和成熟過程,特別是在這一過程中的基因表達調控尚未被全面揭示。基於此,朱晗開展了本次研究。




力爭促成 B 細胞的體外成熟


他表示:「樣本的收集是研究難點之一,起初我們手裡的數據主要來源於體外培養的胰島 B 細胞,而課題的關鍵在於得到人源樣本並進行比較。」


收集工作的順利完成,也得益於朱晗的導師瑪珂·桑德(Maike Sander)教授、同校的凱爾·高爾頓(Kyle Gaulton)教授、以及美國凡德比特大學阿爾文 C.鮑爾斯(Alvin C. Powers)教授課題組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弗朗西斯卡·斯帕格諾利(Francesca Spagnoli)教授課題組提供的協助。




得到數據之後,朱晗等人開始對數據進行清理、整合,藉此得到初步的結果。由於單細胞組數據的分散性特點,以及來自不同捐贈者數據之間較大的差異性,初試數據整理難度較大,並需要反覆嘗試不同的歸一化手段。在這一階段,主要由朱晗和王高偉博士合作完成。


得到進一步的結果之後,他們通過比較體外 B 細胞培養和正常人體 B 細胞發育過程,發現了以下兩個現象:


其一,在正常 B 細胞的發育過程中,也會產生一種分泌血清素的 B 細胞,但這種細胞只會短暫地出現在胚胎發育時期。同時在該細胞中,轉錄因子 CDX2 可以調控血清素的合成。


其二,體外培養的 B 細胞缺少促進人類胰島 B 細胞成熟的信號通路。課題組推測性激素可以刺激胎兒 B 細胞的增殖,而在體外培養則沒有將性激素納入培養基的配方中。為了驗證這些推測,他們開展了一系列實驗,隨後開始撰寫論文。




日前,相關論文以《使用單細胞多組推斷調節組了解幹細胞衍生胰島細胞命運的獲得》(Understanding cell fate acquisition in stem-cell-derived pancreatic islets using single-cell multiome-inferred regulomes)為題發在 Developmental Cell(IF 13.4)上。




朱晗和王高偉博士(現已入職南京大學)是共同一作,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瑪珂·桑德(Maike Sander)教授擔任通訊作者[1]。


據了解,已有研究表明將未成熟的體外培養的 B 細胞 (SC-β-cell)植入小鼠體內,也會促進該細胞成熟。然而,其體內成熟階段耗時較長且並不穩定。


如果能讓 SC-β-cell 在體外成熟,就有希望縮短細胞治療的見效周期並增加治療的安全性。


同時,假如將 SC-β-cell 作為糖尿病的疾病模型來研究疾病機理的話,成熟的細胞會更有優勢。原因在於,有研究表明不同成熟時期的細胞,對於外界環境刺激的反應也不相同。


通過對比體外培養的 B 細胞和兒童時期的 B 細胞,他們發現這些與 B 細胞成熟相關的信號通路下游並未被激活,因此體外培養的 B 細胞未能完全成熟。


在今後的研究中,他們會嘗試操縱這些與成熟相關的信號通路,以達到促使 B 細胞在體外成熟的目標。


另據悉,他和同事也已經建立了細胞分化過程中基因調控網絡,希望可以通過預測網絡中的關鍵節點,找到精確控制細胞分化方向的方法。


而如何將剩餘的血清素分泌細胞完全轉變為 B 細胞,也將是後續待解決的問題,也是體外 B 細胞培養的關鍵。





「是不是連想家的感覺都忘記了」


朱晗說:「不過我個人的興趣在於研究人類胰島 B 細胞發育過程中的表觀遺傳學調控,特別是一些非編碼 在決定細胞命運時所扮演的角色,這些非編碼區域在調控基因表達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因此他希望能夠通過基因工程手段操縱這些區域的調控活性,以便精確地控制重要基因的表達,並實現控制細胞分化方向的目標。


據了解,朱晗於 2007 年來到上海交通大學學習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後來到香港科技大學讀博。博士階段,他主要從事肌肉再生領域的研究,並於 2016 年在 Cell Reports 上發表一篇一作論文。2017 年,他繼續在港科大以博士後身份繼續之前的課題。


2018 年,他申請來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進行第二站博後研究。離開家人,獨自來到異國他鄉並不容易。在美國做博後的大部分時間裡,他都因為簽證、疫情和工作原因沒有辦法回國。最近一次見到父母,還是他們在疫情之前來美國看看望朱晗的時候。


「很多時候做完實驗已經是深夜,但我會忽然想起他們,想打電話回去,卻又不想讓他們知道我工作到半夜。後來有好幾次我都懷疑自己是不是連想家的感覺都忘記了。好在我的妻子在 2020 年來到美國陪我。希望今年無論如何可以回家一趟。」朱晗說。


此外他還表示:「我目前在整理自己將來的研究方向,以便今年開始申請教職。回國任職是我的理想,希望以後可以加入到國內專攻幹細胞和代謝疾病的課題組中。」


參考資料:

1.Zhu, H., Wang, G., Nguyen-Ngoc, K. V., Kim, D., Miller, M., Goss, G., ... & Sander, M. (2023). Understanding cell fate acquisition in stem-cell-derived pancreatic islets using single-cell multiome-inferred regulomes. Developmental Cell, 58(9), 727-743.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