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站長羅錦龍:向險而行的地災「吹哨人」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3-05-28T19:43:42.018031+00:00

「叮!叮!叮!」即將進入汛期,大埔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的辦公室里瀰漫著些許緊張的氣息,站長羅錦龍的手機響個不停,他認真地瀏覽不斷彈出的工作信息,沒有絲毫懈怠,「每一條信息都很重要,必須及時關注,然後及時發布預警。

「叮!叮!叮!」即將進入汛期,大埔縣地質環境監測站的辦公室里瀰漫著些許緊張的氣息,站長羅錦龍的手機響個不停,他認真地瀏覽不斷彈出的工作信息,沒有絲毫懈怠,「每一條信息都很重要,必須及時關注,然後及時發布預警。」

在羅錦龍的辦公桌上,有好幾張便利貼被貼在顯眼位置,部分已完成的事項被羅錦龍用筆划去,剩下的部分還要儘快擠出時間完成。「我這個人性子比較急,我們的工作常常涉及到群眾的利益,所以一定要及時做完。」羅錦龍說。

辦公桌旁一個塑膠袋里裝著羅錦龍的戶外工作裝備:一雙沾著泥土的雨鞋、一個手電筒、一套戶外服,仿佛隨時做好了外出巡查的準備。也正是這套裝備,見證著羅錦龍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軍人轉型為地災「吹哨人」的歷程。

「做事情態度要擺正,要有責任感」

利落的短髮、高大的身材、矯健的步伐,在羅錦龍身上不難看出退伍軍人的影子。

羅錦龍(左)和群眾交流。

2005年,羅錦龍來到陝西省渭南市服役,在那裡度過了兩年多的部隊生涯。「南方人到了北方當兵,一開始還是有些不適應的,自己要快速調整克服,融入集體。」羅錦龍說。

兩年多的部隊生活,不僅鍛鍊出了強健的體魄,也磨練出了羅錦龍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心性。

2008年,羅錦龍到了大埔縣高陂鎮林業站工作,2016年又轉崗到地災防治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系統性、專業性強,技術門檻較高。地災隱患點排查、趨勢預測、重點防範區、防災宣傳等層出不窮的專業名詞以及全新的工作領域,一度讓沒有相關專業基礎的羅錦龍「找不著北」。

如何在短時間內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關」?在單位的前輩、領導看來,羅錦龍靠的是虛心請教、勤奮好學和吃苦耐勞。

大埔縣是梅州市轄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邊遠山區,層巒起伏,千岩萬壑,縱橫交錯,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27處,花崗岩、石灰岩地質地貌廣泛分布於全縣各處。每當汛期來臨,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高發,給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威脅,地災防治任務十分繁重。

面對情況複雜的防災任務,工作人員必須對各種地貌以及其存在的風險做到心中有數。

剛接觸地災防治工作時,羅錦龍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的休息時間,留在辦公室刻苦鑽研,埋首於地質專業書籍中,惡補專業知識「短板」,同時積極和上級部門、技術單位的資深專家溝通聯絡,請教相關的專業知識。

「部隊的經歷還給了我另外一個優勢,就是體力特別好,經常上山下鄉巡查也不會覺得太辛苦。」羅錦龍開玩笑說。原來,地災防治工作人員經常需要到戶外長時間工作,忙的時候,羅錦龍一周有4到5天都在外開展地災巡查,因此對身體素質的要求也很高。

「做事情態度要擺正,要有責任感。」這是羅錦龍一直以來的工作原則。

此前,羅錦龍參與編制了《大埔縣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簡稱《方案》)。為了讓《方案》更科學全面,更具操作性,他深入到大埔的邊遠山區,和各鎮、村相關人員進行探討交流,切實掌握每個隱患點的具體情況,同時帶領股室工作人員共同下沉基層一線,完善轄區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網絡,逐點梳理應急避險路線及轉移疏散方案,做到「一點一預案、一年一更新」。

經過7年的歷練,羅錦龍的工作能力不斷增強,從一名「地質小白」真正成長為能挑大樑、能擔重任的地質調查「多面手」。2022年,羅錦龍被評為廣東省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先進個人。

「只要耐心講清楚利弊,群眾最後都會理解」

「銀江—大麻這條線的地質條件比較特殊,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由於工作原因,羅錦龍常常行走在山間,足跡遍布大埔的14個鎮、1個林場。

這裡的山川江河深深印刻在羅錦龍心中,形成了一幅脈絡圖,他卻沒有過多時間為美景停留,而是低頭認真為土地「把脈」,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增添一份安全保障。

「不住後堂住前堂,不住一樓住二樓。」這是羅錦龍在多年工作中學習和總結得出的避險常識,也是他巡查時經常和群眾說的話。

「在農村地區,房屋的後堂一般是依山而建的,發生山體滑坡時首先衝擊的就是這塊地方,前堂則相對更安全,同樣,房屋的一樓也是發生山體滑坡時更容易被沖毀的地方,並且在洪災到來時被淹浸的可能性更大。」在進行地災巡查時,羅錦龍除了查看環境記錄地質情況外,也會主動承擔起宣傳員的責任。

「有情況人先跑,不要想著家裡的東西……」

「自然災害過去後,不要急著排土、清理水溝,有發生二次災害的危險,半個月後再來處理。」

「別心存僥倖,千萬不能有『也許災害不會發生』的想法。」

……

除了把各類地災常識送到村民群眾身邊,在每年「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土地日」等時間節點,總能看到羅錦龍奔走於校園、社區,參加各種地災防治專題活動,給學生、群眾送去有趣的科普、專業的知識。

「我們發的冊子群眾不一定有時間看,那我就多囉嗦兩句,說的次數多了,他們總能聽進去、記得住。」羅錦龍說。

在羅錦龍的記憶中,有一次地災預警發布後,他和當地幹部一起來到村里,協助群眾轉移。一位村民直截了當表示不搬,出了事情自己承擔責任。

「大叔,我是縣裡的幹部,你看我這麼遠都要從縣城過來找你,說明現在情況確實很嚴重,你要相信我,趕緊先撤離……」時間緊急,羅錦龍和幹部們必須趕緊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否則大家都將面臨危險。

苦口婆心的勸說之下,村民不情願地離開了家。而當自然災害真正發生時,群眾已經被轉移到安全地帶,那位村民這才改變了態度,對羅錦龍等人連連道謝。

「搬離家園對群眾來說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遇到牴觸的情緒,我很理解,只要耐心地講清楚利弊,群眾最後都會理解。」

「一聽見下雨就睡不著覺」

從事地災防治7年後,羅錦龍有了一種職業病,每逢下雨天就會失眠。

「下雨意味著可能有險情發生,有時在城裡感覺只下了點小雨,但在山區也許就會導致大的危害。」羅錦龍說。

這種職業病讓羅錦龍的妻子有些哭笑不得:「哪怕正在吃著飯、睡著覺,只要聽見下雨的聲音,他就要立馬查查手機,拉開窗戶看看天氣情況。」

「大埔縣某地傳感器產生一級預警,請迅速組織人員核實並反饋核查情況,巡查專員或者其他工作人員也一定要注意自身安全。」汛期到來前,羅錦龍的電話從不關機,而且常常需要在凌晨接打電話,只為第一時間將掌握的信息傳遞出去,以迅速啟動防治應急措施保證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022年6月,受連續強降雨和河流水位上漲的影響,大埔縣多地發生地質災害。羅錦龍掏出手機,向記者展示了發生地質災害的現場照片。「把這些畫面記錄下來用於災後分析是我們的職責,但每一次看到依然讓我揪心,久久地停留在腦海里揮之不去。」羅錦龍說。

每當地災險情發生,羅錦龍需要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協助鎮、村迅速轉移受災群眾,僅2022年,羅錦龍就奔赴發生險情地37次,組織避險轉移群眾359人,無人員傷亡。

羅錦龍介紹,災害發生後要馬上組織地勘技術力量開展調查分析和24小時不間斷巡查監控,在遇到無法處理的情況時,趕緊聯繫技術支撐單位獲得支持,為地災險情應急處置提供堅實技術支撐,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現在地球上的極端天氣越來越頻發,日常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顯得尤為重要。」羅錦龍說。

因此,每年初汛期開始前,羅錦龍都會著手編制修訂《大埔縣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大埔縣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地質災害防禦工作相關文件指引,將地災點和風險點巡查排查、防災減災宣傳、管理系統更新完善、群測群防人員培訓、汛期值班值守、地質災害應急演練等工作細化分解到各鎮(場)、村具體責任人和具體措施。

【來源】南方日報、南方+

【南方日報、南方+記者】何苑妮

【通訊員】陳科達

【作者】 何苑妮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