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向上海和世界遞出的一張王炸級名片

地產人言 發佈 2023-05-28T19:58:17.531814+00:00

艷姐團隊在上海的辦公地點,就在楊浦濱江不遠處,總能遙遙望見那邊聳立著的楊樹浦發電廠的巨大煙囪。生活在楊浦數年,早年驅車駛過那一片時,心頭也總會縈繞幾分驚嘆與惋惜。

艷姐說

艷姐團隊在上海的辦公地點,就在楊浦濱江不遠處,總能遙遙望見那邊聳立著的楊樹浦發電廠的巨大煙囪。

從艷姐辦公室看到的楊浦濱江煙囪

生活在楊浦數年,早年驅車駛過那一片時,心頭也總會縈繞幾分驚嘆與惋惜。

驚嘆於這裡獨特的百年工業歷史遺存,惋惜於這樣得天獨厚的地段遲遲未能煥發出新顏、「臨江卻又不見江」。

慶幸的是,楊浦濱江沒有讓我們等太久。早在2018年時,東外灘就已經迎來了第一家巨頭企業總部的入駐:

同樣有著超百年歷史積澱的超級央企。

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是天生帶著很多光環的,楊浦濱江百年的工業史,只是最基礎的底色,作為處於楊樹浦路地鐵站旁、整個楊浦濱江最靠近市中心、享有最好地段資源的項目,尚未成型之時,就已經能看見龍頭之勢。

效果圖,項目恰巧位於東外灘與陸家嘴、虹口北外灘構築成的黃金三角的「尖角」之上

畢竟這裡還有著最天然純粹的船塢文化:

不僅身處於百年上海瑞鎔船廠舊址,基地還通過南側的兩條干船塢,與黃浦江形成了最深的紐帶。

更勁爆的是,去年11月,中國考古史上極具里程碑意義的「長江口二號」古船時隔150多年重見天日,在這裡進塢落了座。

古船入塢示意圖

就連罕見的濱江考古基地、古船博物館(即未來的上海第三所市級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北館)……都已經在加速建造中。

示意圖

世界10大港口,設計建造了7座

世界10大跨海大橋,設計建造了7座

世界10大高山峽谷橋,設計建造了8座

世界最大的疏浚公司、世界最大的港口設計公司……

這些都是深深印在中交名片上的標籤,刻入DNA中的百年船文化,在神奇的宿命感驅使下,終於將在這樣一個船塢文化聚集地,綻放出新的火花。

很快,中交就將向上海和世界遞出一張嶄新的名片。

這張名片,就是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項目(中交濱江廣場)——一艘正在蝶變誕生、駛向世界的「巨輪」。

效果圖

01 難點重重

中交用「交融」文化作解

一到做有歷史底蘊的項目,設計師們都是一興奮、二皺眉。

興奮的點在於,項目本身存在的基因就可以給到無數的設計靈感;

忍不住皺眉則是因為,這樣的項目,大多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雜糅交集著各種因素,最終匯成了許多天然存在的矛盾點:

特別歷史又特別未來——百年的歷史印記太過於深刻,但是現在的楊浦濱江卻又在從工業鏽帶向生活秀帶蛻變,變成一個很前衛的區域,加上項目又是商辦類的綜合體,更多是現代感、未來感。

需要開放又相對獨立——曾經的楊浦濱江一度是「臨江又不見江」,如今徹底成為過去,甚至是在全力扭轉歷史局面,力爭將最好的江景還給市民,所以項目必然不能是太過於封閉的,但同時,商辦性質的作品又非常需要保證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公園區。

……

當所有的維度都在這樣兩級分化時,最終的結果一般也是兩極分化的:敗則為沒做好取捨的平庸之作;成則為驚世的孤品。

在這樣的矛盾拉扯中,艷姐透過這個項目,觀察項目最底層的設計邏輯,看到的最大特質,不是歷史的無限放大,也不是未來的極致延展,而是淀在中交最深處的「交融」文化。

最終,我們看到的是,中交將所有的矛盾點融匯碰撞出了一個:

有溫度的未來世界級孤品

02 歷史保護建築的

「中交解法」

當一個項目的文化底蘊重到一定程度時,甚至都不需要過多介紹,走到旁邊,就能夠直面歷史。

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就是這樣的存在。

在解放前,這個地塊本身是由兩部分組成的,除了紅色線內的瑞鎔船厂部分,黃色圈內是歷史更為久遠的老公茂紗廠。

區位圖

因此,整個項目中,最不缺的就是歷史保護建築,光項目範圍內就有三棟,每一棟都訴說著百年的歷史。

但也正因為歷史建築承載的印記過於厚重,和現代社會、和項目本身所涵蓋的現代未來,就有天然的割裂感。

這就形成了一個很大的挑戰,如果僅僅只是對歷史保護建築做死板的復原,就很容易形成距離感,這樣去操作也並非不可,但是這顯然不是中交要的。

既然會有距離感,那中交就主動將其消磨掉。既要保留過去,更要面向未來。

為了做到這一點,中交在拿到這個項目後,開場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整理」歷史建築,針對每一個單體都有不同的做法,總結來說4個字:

留、移、改、拆。

交地時實景圖

這是地塊中原本的三號樓,作為一個損壞程度較大、且形態較為常見的倉庫建築,在做了細緻的甄別、並開了數場專家論證會後,確定了保護性拆除方案,保留了其中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元素。

交地時3號樓實景圖

作為建築中最珍貴的歷史遺存,其中的精華部件清水紅磚將在新建築中延續生命。

3號樓改造方案

而另一邊的4號樓,中交選了一條更複雜的路:整體拆除後再重建,並重現清水紅磚最初的立面效果。

可以給大家再看一下交地時4號樓原本的模樣,其實是比較樸素的黃沙砂漿粉刷立面

交地時4號樓實景圖

但事實上,在相關的歷史存檔中,4號樓最早的圖紙,與我們所看到的模樣相去甚遠:

窗應該是拱形的,看做法應該也是清水磚牆立面。

4號樓歷史圖紙

簡言之,4號樓本就是改建而來的,拆除重建並傳承清水紅磚是為了更貼合地還原重現出其最早的歷史形態

而正是這樣的歷史面貌,也讓未來的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在後期的規劃設計中,擁有了更完整和巧妙的思路。

那為什麼中交一定要將這個歷史面貌還原出來?有很大一部分靈感是受到了2號樓的啟發——沒錯,那個雖然在船廠地塊內,但恰好處在項目紅線外的歷史保護建築。

2號樓恢復效果圖

根據項目規劃,原4號歷史建築將離開原址,在2號歷史建築南側重建為國際社活中心,這樣一來,一個較為連貫的歷史建築界面就形成了。

另一個很巧合的點是,歷史上的2號樓南側本就有船廠的歷史建築,這樣一重建,歷史平面格局和空間尺度也得以重現

甚至於,2號樓這個場外因素,還直接主導了商業的沿街立面——延續了2號樓豎向壁柱分割的立面韻律,但又洋溢著魔都的特有時尚現代風情。

相關設計思路

作為聚焦高淨值客群的商業體,這裡未來基本都是「高端圈層+高端業態」,依託於工商企業聯合會、企業家俱樂部、商學院校友會等,也將引入風尚品牌展廳、商務餐飲會館、文化藝術展覽、海派美學街區等業態。

這樣的立面,不會過重又不會過輕,通過恰到好處的新舊交融,讓商業的定位一下子立住了。

商業裙房設計方案

但這個項目中,最為重頭戲的,實則是已經完成了改造的1號樓——這棟百年前的老公茂紗廠辦公樓,也是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看到的項目展示中心。

交地時1號樓實景圖

👇

1號樓修復後實景圖

👇

作為項目中最先推進完成的一棟單體建築,1號樓主打的是留、移、改

單是需要進行修繕和恢復工作的就包括但不限於:屋頂花園、歷史的圓窗、木門、斬假石踏步、部分立面、主體欄杆……

1號樓相關修繕方案

在整棟建築做整體保留的情況下,1號樓足足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平移才來到了現在的所在地。

示意圖

而這其中,還有一個非常專業且高難度的動作:

頂升。

所謂「頂升」,是指利用千斤頂和交替填塞的柱塊,將在地面上就地拼裝或灌築成型的屋蓋結構逐步頂升到設計標高的施工方法。

1號樓平移逆做相關方案

單是這麼描述大家可能就感受到個中艱辛了,但最終中交還是克服萬難煥新出了如今的模樣。

這些動作中,每一步都很重要,但是點睛之筆,艷姐認為在於平移

中交到底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將1號樓挪到現在的位置?我們不妨看一張對比圖:

歷史建築相關方案

1號樓挪移至如今的位置後,有兩大重要影響。

一是直接退讓出了整個項目的重要入口之一;二是當3號樓被拆除,4號樓改建至2號樓南部後,兩棟歷史保護建築,就分立在項目兩側,互相形成了呼應——就像是兩扇穿越時空而來的歷史大門。

這個大門之內,首先看到就是楊樹浦路沿街的商業。

建築效果圖

一個新舊交融的空間,就這樣處在兩大歷史建築之間,還非常細節地將偏現代感的次要立面做了恰到好處的退讓。

商業裙房設計策略

最終這裡的內院空間,是歷史和未來交織的,同時也是很開放包容的,消減了很多距離感,吸引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如果大家在項目建成後路過國際社活中心南樓,會感受到與延續了歷史立面的北樓截然不同、卻又毫無違和感的立面風格,這裡採用了更加現代化的陶管幕牆設計

效果圖 左:國際社活中心北樓 右:國際社活中心南樓

而不管是對標極富歷史韻味的北樓,還是銜接另一側的現代化總部大樓,南樓都恰到好處地融入了整個建築體系。就像一個神奇的縫合劑,將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模塊,絲滑地融合到一體。

效果圖

通過對歷史建築靈活的打碎重組,中交不僅儘可能地重現和還原出了地塊曾經的風貌,梳理出了清晰的項目布局脈絡,還將新與舊做了自然的銜接和組合,形成了一個完美融入現代都市、又一眼能看出文化底蘊的東外灘門戶型作品。

不僅是保留歷史,更是從始至終,用開放包容的視角,賦予歷史空間現代意義和功能,讓人願意走近。

中交讓我們看到的是:

未來,是可以建立在強大的歷史基礎之上的。

03 傳承船文化

讓濱江可閱讀

當然,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特殊就特殊在,整個項目所在都像是一塊活化石,不管是向內深挖還是向外延展看,哪哪都是歷史的印記。

除了內部本就含有的歷史保護建築,項目還緊鄰著同樣承載著厚重工業記憶的古船塢和古船。

船塢實拍圖

這種船文化,和中交形成了宿命般的契合度,自然也要被充分運用起來。

如果只是粗暴地照搬傳統的東西,項目就失去了活力和意趣,設計團隊選擇了更為曲折迂迴地提煉出古老船塢文化的符號代表,再用現代化的手法和項目緊緊交融在一起,做好文化的傳承。

艷姐仔細研究了一番,也和中交的設計團隊做過深入的溝通,對於設計只剩下了一個感受:

粗看似乎處處無船,細看卻又處處皆是船。

這就要先聊聊我們開頭說的「巨輪」

這個巨輪指向的是,未來註定會很抓眼球的兩棟辦公塔樓。這兩棟樓,細細品味,才能驚覺其中之妙處,比如我們看這樣一幅從濱江視角看過來的效果圖。

效果圖 臨江的兩個「大坑」即為瑞鎔船廠的兩個船塢所在

高低不一的雙子塔樓狀似艦橋,中層連廊的銜接構成了甲板,「一橫兩縱」的結構,不就是一艘停泊在船塢旁等待揚帆起航的巨輪?

設計示意圖

這個設計,結合上入塢不到半年的古船來看,就更妙了,兩艘新舊巨輪,在古船塢之上會面,有種穿越時空的交錯感。

是極致的衝突,也是恰到好處的融合。

相關設計手稿

而作為整個項目的視覺中心,以及未來中交集團上海總部所在,這裡還有很多小巧思在,比如直接在建築形體語言中,自然而然、低調又不張揚地融入了中交集團代表性的「C」字。

因為較低的那棟塔樓未來會整體出售,既留了一定的中交出品的印記,也不會喧賓奪主,給了未來入駐的企業自由發揮的空間。

這個設計出自於上海中心大廈的設計團隊Gensler之手,從招標競標到方案通過,經歷了足足1年時光,未來建成後也能作為楊浦濱江的地標和陸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廈隔江對望。

視頻漫遊效果

事實上,神似巨輪的主體建築外觀,已經是這個項目中,最為外放的「船的化身」。

景觀的設計表達,就要內斂很多,幾乎都是將船的元素用雕塑化的手法,含蓄地體現出來,並且分散在整個項目的各個重要節點中。

景觀設計示意圖

在項目中,共有五個重要的關於「船」的雕塑,寓意都還挺有意思,比如在兩棟塔樓中間的雕塑名為「齊心」,取「眾人划槳」之意,聯動兩邊相向「行駛」的大堂船體,更有種和諧共處的意味。

「齊心」效果圖

再如,中軸入口處展現船的平面的地雕「傳承」、西北側入口演化了船的立面的「啟航」、西側庭院運用了螺旋槳意境的「奮進」、東側庭院模擬海浪的「逐浪」……

所以未來我們步入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基本每隔一段,就能看到一個由船的符號打造的視覺小焦點。

景觀雕塑效果圖

效果看著都非常精妙,但事實上,設計團隊朗道在設計過程中,也是面臨了重重困難。

作為一個城市更新地塊,整個項目內部因素錯綜複雜,甚至於,在中交整理完歷史建築、朗道開始介入後,卻發現項目西北側——未來將銜接地鐵站的重要入口處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

雖然經由1號樓的平移退讓出了足夠多的施展空間,但是偏偏有一個存在於此、無法挪動的、足有約2.9米高的巨型通風井。

如此大的部件,如果處理不好,就會破壞整個項目的對外展示。

朗道發現移動無果後,就果斷選擇反其道而行之,不僅不弱化,反倒是去進一步強化這個部件的存在,經過數版方案的調整後,抽象出船的造型,不僅契合了屬地的文化,也將之變成了這裡不可忽視的視覺焦點、甚至是精神地標性質的存在。

西北角通風井強化方案過程稿

將原本的劣勢,巧妙扭轉為優勢,中交和朗道,還是花了相當大的精力在其中。

西北角效果圖

正是因為不放過每一個大大小小的細節,所以未來在這個項目里欣賞景觀,即便是角角落落的位置,隨意一個台階步道、牆體,仔細一看,可能都會有驚喜的發現,船廠百年歷史,隨走隨見。

景觀效果圖

如果我們再將視線轉至室內,同樣會有很多驚喜的發現。

並且,有些意蘊,可能需要大家未來去兩棟塔樓的大堂一併遊覽細品一番才能體會。

A、B座大堂的主體仔細對比一看,實則是兩艘並肩行進的船體的演化

兩棟塔樓大堂效果圖

兩棟大樓相遇、交織,其實也是代表了未來中交處在A座大樓辦公時和B座的企業,和諧共處。

相關設計手稿

中交集團交融天下的理念,在這個總部項目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整個船體的用材也非常講究,不是寫字樓大堂慣常使用的亮面材質,而是用砂岩類的質樸石材,呈現出一種歷史的溫度感,看上去都非常厚重與安心。

A座大堂效果圖

因為船體的構造,大堂中也採用了市面上非常罕見的大體量斜向空間元素,就連傾斜的角度也是經過了反覆推敲後,才確定的。

相關設計思路

實話說,10米挑高的大堂有這樣的展現,本就已經足夠敦實氣派與特別。

但是設計團隊羿天在和中交反覆溝通打磨後,將大堂幾乎是做到了:遠觀、近看,無處不驚喜。

如果未來我們走進大堂之中,靠近船體位置的時候,抬頭向上看,就會發現,約2.8米高的位置,是做了凹凸和打光處理的,附加在「船」的底部有大片的金屬板,印刻了中交和地塊百年來的「史書」。

A座大堂效果圖

加上約2.8米高的拋光面灰色石材為底,使得整個敦實的船體似乎又是在以非常輕盈的姿態懸浮在空中。

B座大堂效果圖

甚至,就連電梯廳的吊頂光帶,同樣也是傳承了古老的船塢文化,既展示出了工業感,又不失現代未來的設計感和儀式感。

B座大堂效果圖

不止是大堂,在室內的設計中,船元素的融入還有很多,我們不一一舉例,但是可以最後再來看這樣一張圖:

A座大堂效果圖

這是A座大堂的一角,船行的水花元素,同樣也是中交集團「C」字型的演化,邊上的座位恍若碼頭,工業、現代、文化,都交織在了一起,非常妙趣橫生。

更多的細節,可以待之後落成開放,大家親自去現場品味一番。

元素提取示意

未來,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也並不會孤立存在,項目預留地下聯通道,為未來與臨江古船塢無縫銜接提供可能。

而中交則通過無處不在的船文化,不僅體現了自身的企業基因,更是用同類元素實現了自然地交替過渡,更用現代形式的展現與歷史文化碰撞出了吸引人的火花,引人去細細探究,讓濱江成為「可閱讀」的存在。

04 楊浦濱江架起了一座

開放包容的橋樑

事實上,在艷姐的印象中,以前願意來楊浦濱江的人遠不如其他濱江板塊來得多。

因為沒有濱江帶,所以很難形成對話,甚至楊浦居民都不得不往其他濱江板塊走。

但顯然,隨著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逐步落成,這樣的狀態,也將逐漸被改變。

這裡就像是架起來的一個風光帶和橋樑,將人和江、和城市的距離直接拉進。不止是工業風的,更是生活化、有魔都風情的、可以包羅萬象的。

從公眾角度看,這是一個非常開放包容的空間。

雖然是獨立存在的基地,但這裡實則並不封閉,甚至還特意做了打通。

比如,雖然在景觀上,中交設置了很多的焦點雕塑部件等,但是中交想實現的視線引導不是局限在內部,而是向外延展的。

視覺通廊的思維在最初的設計手稿中就有所體現

如果沿著楊樹浦路,一路向前行至兩棟塔樓的中軸處,從北向南望去,就可以有一個視野開闊、妙趣橫生的框景,一路越過船塢望到黃浦江、望到外灘和陸家嘴。

視頻漫遊效果

甚至像是一個新與舊高度連接的窗口,路過的人自然而然就會被吸引前往。

未來商業的地下通道,也都可以一路來到古船塢行至濱江。

視頻漫遊效果

而對於以後在塔樓中辦公的人來說,整個辦公環境室內外的邊界是模糊化的

比如未來大堂內的水景是會類似一路延伸到外部的感覺,和外面的水景聯動起來,恍若一個整體。

水景效果圖 仔細看,內外部是聯動的

而若站在用了拉索式幕牆、擁有270度環幕瞰江視角的天幕峰層之上,就能透過這雙「眼睛」直接和城市的對話。

效果圖

因為空間幾乎沒有邊界,廣闊的濱江視野之下,隨意一望,就是壯闊的黃浦江和恍若觸手可及的陸家嘴。

站在那裡,就是上海。

天幕峰層視野效果圖

而下面連接兩棟塔樓的連廊,有比較開放的會議空間、有江景餐廳,也有屋頂花園,實現內外部打通,在空中親近自然……

效果圖

結語

總規模約2.6倍於前灘、約5倍於陸家嘴的楊浦東外灘,是上海最後一片大規模開發的濱江區域,也是目前罕見的尚存有濱江總部「遺珠」的板塊。

而中交集團自己也好、未來入駐的企業也罷,都將率先在這裡亮相新總部。

此後,緊鄰的字節,再旁邊的美團、嗶哩嗶哩、中節能等,也都將逐漸填補上楊浦濱江的總部拼圖。

示意圖

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在這裡交融了歷史和未來,交融了楊浦濱江與人的距離,將作為正在向「世界級城市會客廳」快速蛻變的楊浦濱江之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面向世界,會客、開放的存在,其中的意義是非同一般的。

而顯然,中交並沒有辜負這樣重要的引領者角色,在盡其所能,交付出一個匹配得上地塊文脈、匹配得上國之重器的總部。

效果圖

楊浦在走向世界,中交集團,也同樣在乘著這艘孤本型的總部巨輪,駛向更廣闊的世界舞台。

這個月底,中交也將召開品牌發布會,感興趣的朋友屆時可多多關注。

👇

主題【2023中交地產品牌戰略發布會暨中交集團上海總部基地全球招商啟動】

時間【2023年5月30日18:30-20:30】

地點【上海1862時尚藝術中心,浦東新區濱江大道1777號】

主編:張艷

責編:Nanako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不為商業用途,如果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必須備註「公司+職務+姓名」否則不予通過

👇

也歡迎投稿

稿酬1000-3000元不等

👇

《地產人言徵稿懸賞令!歡迎地產人們踴躍投稿!》

我們建立了「地產人言交流群8班」

進群請備註「公司+職務+姓名」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