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讓一個瀋陽人瞬間驕傲的話題,是什麼?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發佈 2023-05-31T21:23:06.787270+00:00

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如同瀋陽這般:乍一看,在東北大地的寒風中、在蒙蒙的塵煙佇立著連綿的高樓與工廠廠房,但若是吹開歷史的迷霧,顯露的則是機械嗡嗡轟鳴的背景音里,光與熱的內核與斑駁多彩的底色。




中國沒有一座城市,如同瀋陽這般:乍一看,在東北大地的寒風中、在蒙蒙的塵煙佇立著連綿的高樓與工廠廠房,但若是吹開歷史的迷霧,顯露的則是機械嗡嗡轟鳴的背景音里,光與熱的內核與斑駁多彩的底色。

但大家往往記住的只有它寒冷的氣候、作為工業城市的過去,趙本山、小瀋陽濃郁的口音和2022年火出圈的雞架。

但可正如東北菜遠不止小雞燉蘑菇、豬肉燉粉條,瀋陽美食遠不只有雞架(被忽略的東北美食之城,憑什麼香過大連、延邊?),瀋陽的城市標籤,也遠不只工業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期間,瀋陽市總共接待遊客611.06萬人次,位居東北各大城市之首。從2300年前燕國將領秦開建城,到努爾哈赤遷都建立盛京,再到近代鐵路與工業的轟鳴。作為一座擁有漫長歷史的文化名城,瀋陽的發展,凝聚了整個東北從古老到現代的縮影。


01

400年的東北,在瀋陽!


當我們乘坐高鐵,從華北平原穿過山海關,一路蜿蜒向北來到瀋陽北站,這裡與市中心繁華的金融中心僅有一站地鐵的距離。

就像東北大多數城市一般,與市中心緊密相鄰的高鐵站彰顯著瀋陽這座城市與鐵路之間的密切聯繫。的確,瀋陽是一座在近代時因鐵路而發展興盛的城市。但與石家莊、哈爾濱、鄭州這些完全是「火車上拉來的城市」不同,這座位於渾河以北遼河以南、兩條龍脊之上的巨大城市,自古以來就扼守著遼闊東北大地與中原之間幾乎唯一的交通要道。與其說是瀋陽因鐵路而興起,倒不如說是瀋陽造就了鐵路。

如同瀋陽這般,歷史帶來的傳統與鐵路所代表的現代化彼此交融的城市,她獨特的氣質就算放眼整個中國恐怕也無出其右。所以我們故事的開始,要從遠比鐵路歷史更早的17世紀說起。

明朝時,瀋陽是用於防禦女真的衛所重鎮。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將都城從遼陽遷到此處,標誌著瀋陽作為地區性政權首都的歷史開端。如今在地圖上依稀可辨的一圈圓形通路,就是被稱為「盛京」的瀋陽老城所在,它代表了瀋陽看得見、摸得著的古老歷史。

公元1643年,登基稱帝的皇太極下令以瀋陽古城為中心,在東南西北修建了4座與北京白塔造型相似的佛塔,意讓四塔護佑人民,確保「奉國安民,五福斯來」。它們就如同是歷史的錨點,撐起了瀋陽古老與現代間的不同風貌

這四座白塔原本都是依託寺廟而建,但如今只有北塔法輪寺還大致保留了初建時原本的風貌,修建成了公園供周邊居民休閒娛樂。

南塔附近的商圈幾乎成為了鞋業的代名詞,以「南塔鞋城」為名享有極高的知名度。

東塔附近坐落有東北地區的第一座大型機場「東塔機場」,也是中國現代航空工業發展的搖籃,是新中國第一台噴氣式航空發動機出生的地方。

在四座塔中知名度最高的當屬西塔,二戰期間大量朝鮮族來到這裡落地生根,百年間發展成「全球第二大朝鮮族風情街」。不到1000米的街道,卻容納了上百家特色餐廳。每一個瀋陽人都在這裡有幾家相熟的飯店,全中國幾乎所有的朝鮮半島風味料理品牌,也都來自這裡。

在四座塔的拱衛之中,便是瀋陽在歷史上榮耀的頂點:瀋陽故宮。

來自白山黑水間的漁獵民族(注意,滿族不是遊牧民族哦!)吸收了中原地區先進的建築技術,以《周禮》中傳統的布局修建了皇城街道,甚至還有來自佛教的曼陀羅壇城元素,卻也保留了許多自己民族獨有的風格。比如為了在東北漫長的冬季保暖防風,許多宮殿的大門並非像北京故宮那樣正中打開,而是開在了東面的角落,甚至室內還燒起了火炕。

但瀋陽作為東北地區大都市的現代化,則實際上始於19世紀末起開始修建的3條鐵道


02

瀋陽鐵路,創造了多少個全國第一?


「上哪去呀?」

「去南站——哦,新建的那個!」

以上對話常見於老一輩瀋陽人與計程車司機間的溝通,多出的一句額外解釋並不意味著上了年紀的囉嗦,而是一種展開式的著重強調,因為瀋陽的火車站可實在是太多了。

1898年,串聯起東北三省的中東鐵路貫通,穿過皇城以西的高地。沙俄在皇城以南西的高地上,圈了一塊鐵路附屬地,設置了謀克敦(滿語中「盛京」的意思)站,物產豐饒的瀋陽成為了沙俄攫取農業產品與工業原料的基地關卡。

到了日俄戰爭後,接管瀋陽的日本人以第一代日本建築師特有的審美取向,在附近修建了紅磚與灰白條石相間的牆面、像王冠一樣的塔樓,與東京站、首爾站一脈相承——這便是一直沿用至今的瀋陽站。在民國時因為與瀋陽北站相對,也曾被稱為瀋陽南站。

中東鐵路的貫通催生了瀋陽站以東商埠區的蓬勃發展,譬如是如今來瀋陽旅遊打卡必去的太原街。距離這裡最近的地鐵站並非是與之同名的太原街站,而是瀋陽站站(不過這個「疊詞詞噁心心」的站名現在已經改名叫瀋陽站了),足以說明它與鐵路之間的密切聯繫。

這裡曾誕生中國最大的單體百貨商場,曾有一首順口溜描述了90年代瀋陽人去太原街消費的過程:熱烈歡迎,屯老二進城!先上飯館,後上聯營。先買花布,後買趟融。臉颳得去青,眼喝得通紅。喝完汽水,不知道退瓶;看場電影,不知道啥名——錢不花了(完),決不出城!時至今日,太原街也依然是東北最有影響力的時尚潮匯地。

如果我們以無人機的視角在高空俯瞰商埠區,在一條條規整得仿若巴塞隆納的街道內,不難發現一座融合設計理念的八卦街。據說,張作霖將此地規劃為休閒娛樂場所,複雜的街道好進難出,可以把人們留在裡面多多消費。看來張大帥的思想跟宜家的「冰淇淋營銷法」不謀而合。

眾所周知,東北曾以「重工業基地」的名號享譽全國,在瀋陽站以西的鐵西區(顧名思義,這裡就位於鐵路以西),誕生了民國早期舉足輕重的工業基地。瀋陽解放後,鐵西區集中了整個瀋陽75%的重工業生產力,新中國的車床、鑿岩機、滑翔機、橡膠船、塔吊起重機等一系列裝備產品,幾乎全部來自這有著「東方魯爾」稱號的區域。

工商業的蓬勃發展,使得瀋陽站周邊成為了民國時期瀋陽的第二個市中心。但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東北地區的發展極大地受限於沙俄,以及後續日本侵略者的操縱。正因如此,主政瀋陽的張作霖不僅選擇將自己的住所與衙署設置在了老城之內。還於1928年在城東修建了東北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主持修建的鐵路:奉海鐵路

兩年後,隨著瀋陽北站落成,標誌著修建歷程前後達53年的京奉鐵路竣工。作為中國第一條幹線鐵路,它將東北、華北與西北聯繫,奠定了瀋陽作為鐵路樞紐的基礎。不過這條鐵路早在兩年前就早已名動全國:1928年6月4日,皇姑屯的一聲巨響,將瀋陽推向了歷史的風口浪尖。

中東鐵路、奉海鐵路與京奉鐵路的貫通,為瀋陽源源不絕地輸送著近代化的新鮮血液,卻也使得瀋陽站與老城區,這一老一新兩個市中心之間彼此割裂,顯得著實有些「擰巴」。

但很快,「九一八事變」爆發,整個東北都被日本侵略者所占據。日本人主持編制的《奉天都邑計劃》將今日之市府廣場定位新的行政中心,用環路將皇城、鐵路附屬地、商埠地與沿鐵路分布各處的工業區連接。瀋陽擁有了第三城市中心:市府廣場。

自此,具有都市實感的鐵路附屬地、似有里坊制舊影的商埠地、以胡同作為街道的皇城以及專精項目不同的工業區開始有機融合,成為了今日瀋陽城不同行政區特色面貌的基底。


03

東北復興,看瀋陽!


百年工業發展史的瀋陽誕生過數百個第一,但國有企業的衰退也曾給這座城市帶來不那麼美好的回憶。但在剛剛過去的2023年第一季度,東北三省以GDP增長最低4.7%的速度跑贏全國平均水平,標誌著「東北復興」並不只是一句空話。

今天,隨著城市圈向外擴張,重工業遷居城南,渾南新區發展,工業的轟鳴不再是瀋陽城市的背景音。今日的鐵西,獨留工業博物館與鐵西工人村,記錄著昔日輝煌。但在今日的東北振興中,瀋陽依舊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

新能源汽車與航空產業集群的建設,使得作為傳統重工業基地的遼寧有了一抹亮麗的新興業態。成立於1988年的瀋陽高新區,圍繞智能製造、新能源、生物醫藥和健康醫療四個主導產業,優化國營重工比例過大的產業結構。

2015年,隨著瀋陽市政府由市府廣場南遷渾南,一條金廊,始於北陵,穿過市府廣場,沿著青年大街,直至渾南新區,帶著瀋陽南進北拓,東擴西延的城市發展趨勢,將瀋陽推向國際化發展的新起點。在渾河北岸,能看到新建的盛京大劇院似寶石鑲嵌在岸邊,連同金廊的天際線,刷新城市的未來。

2023年4月,瀋陽市市長更是表示,瀋陽都市圈已經獲批成為了國家批覆的第九個都市圈,成為東北第一個,也是繼西安之後北方的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無獨有偶,在2022年,不管是經濟體量還是經濟增速,瀋陽均位居東北地區三個省會城市之首,也是少數保持常住人口正增長的城市。

瀋陽的昔日輝煌源於工業,但它的底色絕不僅有鐵路的轟鳴。正如市府廣場在傳統與現代間搭起橋樑,瀋陽的未來將屬於開放與創新。


文 | 斷竹

文字編輯 | 飛天逸面

圖片編輯 | 奈福

地圖編輯 | 劉耘碩

設計 | 魚一條

封面攝影 | 蘇雲鵬

頭圖攝影 | 岳志強‍‍‍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