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時深度】東南亞人看中國,好感中各有側重

環球網 發佈 2023-06-01T04:39:41.819154+00:00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近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各個層面的互動日益增多:正在舉行的第40屆吉隆坡國際書展,主賓國中國帶來的書籍吸引了大批馬來西亞民眾;剛結束的第32屆東南亞運動會,一票難求的比賽在中企承建的柬埔寨國家體育場舉行,東南亞體育健兒享受中柬共建「一帶一路」碩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近期,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在各個層面的互動日益增多:正在舉行的第40屆吉隆坡國際書展,主賓國中國帶來的書籍吸引了大批馬來西亞民眾;剛結束的第32屆東南亞運動會,一票難求的比賽在中企承建的柬埔寨國家體育場舉行,東南亞體育健兒享受中柬共建「一帶一路」碩果;今年前5個月,泰國已接待超過100萬人次的中國遊客,並有信心實現全年接待中國遊客500萬人次的目標;中國海軍戚繼光艦對越南、泰國、汶萊、菲律賓四個東南亞國家進行友好訪問,更是吸引了東南亞「軍迷」的目光……無論是近年來的各種民調,還是《環球時報》記者實地採訪,都表明東南亞國家民眾對中國的認知正日益成熟。

過去5年,美國在整個東南亞的影響力輸給中國

今年2月,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東協研究中心發布的《東南亞態勢報告:2023》集中分析了來自東南亞10個國家政商學界人士對中美兩國的觀感與信任度。該報告顯示,中國仍是東南亞最具經濟、政治和戰略影響力的國家,59.9%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對東南亞經濟影響力最大」,認為「中國的政治和戰略影響力最大」的有41.5%。相比,這兩項調查中認為「美國影響力最大」的受訪者分別為10.5%和31.9%。

此外,認為本國與中國關係「未來3年保持不變」和「向前推進」的受訪者分別為44.2%與38.7%,認為「關係將惡化」的比例有所減少。新加坡《聯合早報》分析說,這些結果延續了自2019年首次發布東南亞態勢報告以來的趨勢。2020年的報告公布時,《日經亞洲評論》曾報導說,「東協國家中有7國更偏愛中國,而不是美國」。

4月20日,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網站發布的一份報告也顯示,儘管美國與中國相比在東南亞國家的防務關係仍要強勁得多,但中國過去5年在東南亞的總體影響力優勢與美國相比又有所擴大。相關報導稱,報告基於2018年以來為洛伊年度亞洲實力指數彙編的數據,該指數從經濟關係、國防網絡、外交影響力和文化影響力四個方面對影響力進行評估,每個方面都被賦予100分的評級。研究顯示,中美兩國在東南亞總體影響力指數2018年為52比48,2022年為54比46,中國在經濟關係和外交影響上領先美國的優勢進一步擴大。防務關係是美國在東南亞的強點,其中美國與菲律賓的防務關係最強,其次是泰國和新加坡。中國在軍事關係上最為密切的是柬埔寨。研究結果顯示,在文化方面,美國仍保持微弱優勢,但對東南亞幾乎所有國家的文化影響都在減弱,越南是個例外。通過媒體和人員交流,美國對菲律賓和越南的文化影響力明顯大於中國。

洛伊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從國別看,中國在寮國、柬埔寨和緬甸的影響力最大,而美國對菲律賓和新加坡的影響力仍大於中國。儘管美國對菲律賓的影響仍領先於中國,但與自身相比影響也在下降,原因是「經濟關係弱化」。2018年美國對泰國的影響力曾領先於中國,但2022年中國對泰國的影響力已反超美國。美國對馬來西亞的總體影響力降幅最大,這是因為中國加強了與馬來西亞軍事和外交關係。美國對越南影響力降低則是因為中越防務關係提升,兩國在2021年進行了更多的防務對話。

客觀說,在一些國家的民調中,中國並非「首選」。菲律賓國際戰略研究院今年1月公布的民調顯示,84%的民眾希望與美國合作,「保衛其在海上主權」。該研究院創辦者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鬧劇發起人、時任外長德爾羅薩里奧,這位被認為是「親美反華」的前外長今年4月18日死於赴美途中。去年6月,菲民調機構「亞洲脈搏」的一項調查也顯示,89%的菲民眾「信任」美國,其他受信任度較高的還有澳大利亞、日本、德國等國。不過,2017年1月「亞洲脈搏」公布的一項民調結果顯示,47%的菲民眾支持政府探索加強菲律賓與中國及俄羅斯之間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僅有18%的民眾表示不支持。分析人士認為,菲律賓政府的對外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民眾對美、對華的認知和態度。過去幾年來,菲對美態度也經歷過較大變化。菲「社會氣象站」2019年第三季度民調顯示,菲民眾對美信任程度從2018年12月的67%下降到2019年7月的42%,而這期間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以反美著稱。

談到東南亞國家民眾在對華認識上存在的細微不同,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相比越南、寮國、汶萊、柬埔寨等在政治上與中國認同度高、互信度高的國家,新加坡、菲律賓這樣在安全防務上依靠美國、在經濟合作上依靠中國的國家的民眾,普遍更認可中國在經濟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他表示,我們常說有「兩個菲律賓」,一個對華親近,一個對美親近。從整體民意來看,菲民眾親美傾向比較明顯,但他們仍然希望在經濟層面與中國搞好關係。

增加與中國的交往,是東南亞民眾共識

「不同利益需求、不同的階層及價值觀多樣性都會讓普通民眾對某個國家形成認知差異,但中國是泛亞區域正在快速崛起的國家,多增加與中國的交往,這是柬埔寨人,也是很多東南亞國家民眾對中國的普遍共識。」談到柬埔寨受中國影響大的話題,柬埔寨山東商會顧問魯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柬政府發言人帕西潘常說,「即使在偏僻的鄉村,柬埔寨人也知道中國,並對中國充滿好感」。這是因為在湄公河流域的很多區域都有中國援建的道路、橋樑,如果某座橋是中國企業幫助修的,不管它的正式命名是什麼,當地民眾都會稱這座橋為「中國橋」。魯特說:「這樣的橋多了,路多了,中國的正面形象就更鮮明了。同時,柬埔寨人認識到,中國崛起的標誌就是經濟實力日益強大,這種實力體現在一條條道路和一座座橋樑上,看得見,用得上。」

洪森首相去年12月26日出席中國援建柬埔寨41號公路升級改造項目開工典禮時表示,柬中是鐵桿朋友和命運共同體,如果沒有中國朋友幫助,柬埔寨的基建很難發展起來。對中國文物保護者多年參與幫助修復吳哥古蹟,柬方也經常進行宣傳和表彰。柬埔寨官方的態度加深了民眾對中國的認知。

中國是柬埔寨最大投資來源國和最大遊客來源國。今年40歲的金邊商人潘霍正在尋求與中國投資者合作水產養殖,他認為中國投資給柬埔寨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資本的力量隨處都能感受到。這些投資不僅給柬商人帶來無限商機,也把柬埔寨推上高速發展的軌道。潘霍把最小的孩子送到一所華文學校讀書。目前全柬有55所華文學校,在校生5萬多。伴隨一批又一批會中文的孩子走向社會,中柬友誼的紐帶會更牢固。

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政府和民間對泰國抗擊疫情的幫助得到泰國社會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讚許。2020年,泰國民調機構Super Poll做了一項「抗擊疫情期間中泰友誼」的調查,在有關「抗疫期間泰國的至交好友是誰」的問答中,73.3%的人選擇中國,選擇日本、歐盟、美國的分別為8%、4.4%、3.4%,選擇澳大利亞、俄羅斯、印度的分別為0.5%、0.4%、0.2%。該民調機構負責人諾帕頓表示,從中可以看出泰國民眾對中國的信任。調查結果還顯示,85.7%的人希望中國從泰國進口各種農產品,以幫助泰國振興經濟。泰國輿論認為,近年來,泰國對華態度繼續向正面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中國經濟持續發展,與泰國合作不斷加深;中國產品的質量比以前提升很多,尤其高科技發展得到東南亞民眾的欽佩;中國國民素質不斷提高,文明程度不斷提升。

經常走訪東南亞國家的《環球時報》記者發現,無論是精英階層還是普通民眾,菲律賓社會對美國的好感度遠超其他東南亞鄰國。而菲律賓民眾對中國印象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記者調查發現,菲民眾對中國的認知存在很大誤解。這種誤解跟菲部分媒體的刻意抹黑有一定關係。如今年初,菲外交部就美國彭博社所謂「中國在南海進行新的領土掠奪」的報導表示「嚴重關切」。但很快消息傳出,這是一次烏龍報導,現在在南海忙著填海的其實是菲律賓的另一個「友好鄰國」。

近年來,博彩問題成為菲對華負面輿論的另一來源。博彩在菲律賓是合法行業,前去參與博彩的中國人多了,菲媒隨之報導他們抬高了馬尼拉等地的房價、物價,導致一些民眾對華好感度有所下降。儘管如此,菲律賓各界還是認識到中國的重要性。自2016年以來,中菲貿易額快速增長,中國一直是菲最大貿易夥伴,也是菲最主要的投資來源國之一。今年6月2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將正式在菲律賓生效,中菲貿易額增長還會進一步提速。TikTok等新社交媒體的存在,也讓更多菲律賓民眾看到中國真實的一面,並願意增加與中國的交往。

「與東南亞國家交往,中國可更注重社會草根階層」

採訪中,《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一些東南亞國家反對黨的少數成員及個別非政府組織成員受西方影響,有時在談論中國時會出現一些雜音也就不足為奇了。許利平表示,西方的非政府組織、人權組織等對東南亞國家的影響很深,而中國的非政府組織不夠發達,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民間交流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府來推動,官方色彩濃厚,很容易引起對方的警惕。

許利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東南亞的普通老百姓並不會過多關注台海局勢等政治事件,對潛在的軍事緊張局勢的擔憂更多反映的是一些精英的看法。在老百姓眼中,中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尤其是經濟影響力與日俱增,因此,當中國產品不斷湧入東南亞市場時,他們會擔心成為中國的「經濟殖民地」,所以在交往的過程中一定要保持謙卑。

許利平說,要減弱或改變東南亞民眾對中國「經濟威脅論」的看法,最重要的還是依靠對方的媒體宣傳,要通過數據和研究成果來讓東南亞民眾認識到,中國與東南亞可以實現共贏發展,而不是所謂的「經濟殖民」。他認為,目前絕大多數東南亞國家都是通過「第三隻眼」看中國,即當地媒體涉華報導更多是轉述西方媒體的內容,這很容易讓東南亞民眾對中國產生偏見。因此,中國可以多邀請對方有影響力的媒體記者、專欄作家和網紅人士訪問中國。

相關專家還表示,在越南、菲律賓的報紙上充斥著與中國島礁爭端的內容,受此影響,這些國家的一些老百姓認為「自己國家沒有能力反抗中國」,所以內心比較提防中國。而他們接觸的來過中國的越南或菲律賓民眾更了解「不一樣的」、真實的中國,所以這些人心目中的中國形象是正面的,代表著進步和飛速發展。

許利平認為,隨著東南亞民眾對華了解程度、好感度和信任度增強,雙方整體民間交流將會呈現以下亮點:一是民營企業將會推動雙方經貿合作更加深化和緊密;二是隨著疫情結束,中國遊客將會為東南亞國家創造更多的旅遊收入和商機;三是雙方學術交流活動和來華留學人數增多,推動文明交流互鑒。

魯特建議,中柬還可以繼續擴大貿易額,並在農業等領域多開展合作。他舉例說,美國等西方發達經濟體與柬埔寨的貿易直接影響到上百萬產業工人的生存。澳大利亞25年前就在柬埔寨搞農業科研,培訓柬農業技術人員,幫助當地人提高水稻產量。魯特相信,隨著中國和柬埔寨在相關領域的合作越來越多,柬埔寨民眾會更加親近中國。

《環球時報》駐泰國記者調查發現,隨著中國與東南亞的交往更加深入、更頻繁,當地不同年齡段的人對華態度沒有特別明顯的差別。有泰國媒體同行建議說,東南亞國家的普通民眾更關注個人的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交往,可以更多地注重社會草根階層。通過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文化合作,例如通過加大農業合作、加強人員培訓、提供赴華獎學金,讓更多的普通民眾感受到與中國合作帶來的物質和文化上的變化,從而在更廣泛的東南亞社會樹立中國的大國形象,贏得更好聲譽。

【環球時報駐泰國、菲律賓、柬埔寨特派特約記者 孫廣勇 思齊 嚴玉 環球時報記者 陳子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