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第一位博士馬中騏:人生還要從那場高考說起

潮新聞 發佈 2023-06-01T07:36:06.360734+00:00

周末的午後,我們如約來到馬中騏先生的住處,馬老正開著窗戶在客廳里寫作。馬老今年已是83歲高齡,看上去仍然神采奕奕,精力充沛。

5月底,蘇州的天氣明顯熱了起來。

周末的午後,我們如約來到馬中騏先生的住處,馬老正開著窗戶在客廳里寫作。

馬老今年已是83歲高齡,看上去仍然神采奕奕,精力充沛。馬老因「新中國第一號博士」而為大眾所熟知,他的博士學位證書編號10001,由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錢三強院士簽發。如今這本證書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裡。

這位祖籍浙江杭州,一生著作等身的學者,對於高考有著怎樣的記憶,又有什麼話要告訴今年的高考生?

潮新聞記者與馬中騏對話 記者 魯傑 攝

高考已變成遙遠的回憶

記者剛到馬老的住所,他就熱情地出門迎接,一雙黑色皮鞋搭配卡其色褲子與米色襯衫,給人一種乾淨歷練的感覺。

馬老的客廳布置很簡單,書架幾乎占據了沙發對面的整面牆,馬老在靠近窗戶的一側陳設了一個工作檯,上面擺著電腦、書籍、電話等,即便已經退休多年,馬老每天都會花一些時間,在這裡進行研究和學習。

與記者交流時,馬老思路清晰,語速稍快。講到高考回憶,似乎被打開了話匣子。

大學之前的時光,馬中騏在上海度過,家裡有五個兄弟姐妹,平時都熱熱鬧鬧。雖然跟其他的孩子一樣貪玩,但在學習方面,卻有著驚人的稟賦,老師講課的內容,他「一聽就會」。

馬中騏的全家福照片 資料圖

1956年,中央出台關於發展西北的政策,給蘭州大學授權,在高考之前,到北京、上海、天津的各個中學去挑選學生,馬中騏被幸運選中。

「當時蘭州大學來上海招了60人,在我們市東中學挑了7位學生,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馬中騏告訴記者,確定去蘭州大學後,接下來的學習與高考都相對比較輕鬆。

「當時的高考是在7月份,天氣非常熱,大概考了三天的樣子,語數外以及化學、物理等都考了,最後的成績還是非常不錯的。」馬中騏還告訴記者,按照國家的要求,高考第一志願填報了物理系。

當時交通不發達,從上海趕到蘭州,馬中騏花了好幾天。

「1956年八月底,我們出發去蘭州,蘭州大學專門派老師來上海接我們60位學生,但火車只開到西安,然後就換成了「悶罐子車」,又悶又熱地坐了兩天一夜才趕到蘭州。」馬中騏記得,當時到蘭州時已經是傍晚五六點鐘。

當時身處大西北的蘭州還相當落後,從火車站向外望去,看到的是一派荒涼的景象,空氣中瀰漫著風沙,遠處的幾個廣告牌若隱若現,街上還有很多牛車拉著飲用水叮叮噹噹地走著。

在這叮叮噹噹聲中,馬中騏度過了他的大學生涯。

兩次讀研,一心只為物理

冬天的蘭州,氣溫到了零下十多攝氏度,可是當時住的蘭州大學宿舍還是紙糊的窗戶,晚上被凍醒成了家常便飯。

「我們經常不敢生爐子,一是不會生,二是害怕一氧化碳中毒。有時候凍得不行,只能硬著頭皮生爐子,提心弔膽過夜。」馬中騏回憶說。

上世紀50年代的蘭州大學校門口 資料圖

回顧1956年,當年剛剛開始進行普通話的全國推廣,馬中騏在蘭州遇到的同學都操著各式方言。「我當時還不會說普通話,上海話的自我介紹大家都聽不懂,惹得同學們哄堂大笑。」馬中騏到了蘭州很久之後,才會用普通話交流。

1961年,馬中騏從蘭州大學畢業,可他並沒有離開這個條件艱苦的地方,而是服從分配留在蘭州大學。一邊任教,一邊學習研究物理學專業知識。

直到1964年,國家動員在職幹部考研究生。馬中騏在全國各地的學子中脫穎而出,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成為一名研究生,師從學部委員胡寧先生。

「跟著胡寧老師,我才學會怎麼做科研,胡寧老師讓研究組的學生獨立閱讀最新文獻,然後在討論會上做報告,講出文獻中的新想法與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互相討論,取得新的突破。這對我的一生影響很大。」馬中騏說。

馬中騏只讀了一年的研究生,便因歷史環境暫停了學業。1967年回到蘭州大學時,圖書館已經關掉,理論物理教研室也已經解散,他只能去別的教研室打雜,並參加各種勞動。

1978年2月,馬中騏從報上得知恢復研究生招生的消息,他喜出望外。但是當時35歲的招生年齡門檻把37歲的他攔在了外面。幸好科學大會做出了決定,3月把研究生招生年齡放寬到40歲,馬中騏的人生才再次被點亮。

隨後,馬中騏以接近滿分的優異成績,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再次師從胡寧教授。

這距離上次讀研,已過去14年。

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博士

1981年3月,學位制度正式建立,確定我國設學士、碩士、博士3級學位。組織決定選擇馬中騏成了試點博士之一。

「當年8月,我得到通知要求在4個月內提交一篇高水平博士論文,這確實是一個挑戰。」馬中騏認為,自己的博士論文要開闢新方向,研究新問題,於是就將當時最熱門的「磁單極理論」作為自己的主攻方向。

查閱文獻時,馬中騏從著名數學家谷超豪教授在復旦大學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得到啟發,嘗試用谷先生開創的新方法來研究磁單極理論問題。

馬中騏的想法得到了高能所的大力支持,還特批他赴上海當面向谷超豪教授請教。

「谷先生知道我的來意後很高興,抽出時間耐心地和我討論,同意我選擇的論文題目。之後兩個月,我就沒日沒夜地計算,完成後再次去上海請谷先生審閱,得到肯定答覆後,就著手撰寫博士論文。」馬中騏對當時的經歷,仍然記憶猶新。

馬中騏的論文成稿後被送請國內多個從事磁單極理論研究的專家教授審閱,國外則請楊振寧、李政道教授把關。

1982年2月6日,高能所為馬中騏舉行首次博士論文答辯會。答辯委員會的陣容頗為豪華,主席是「兩彈一星」元勛彭桓武院士,答辯委員還有胡寧院士、朱洪元院士、戴元本院士、谷超豪院士、侯伯宇教授、李華鍾教授。

正在進行博士論文答辯的馬中騏 受訪者供圖

「我當時心裡一點也不緊張,就像平時上課一樣。花了不到一個小時,很自然地做完報告。後面,答辯委員會閉門討論之後,當場就宣布通過博士論文。」馬中騏說道。

3月4日,時任中科院數理學部主任錢三強院士為馬中騏簽發了博士學位證書,編號為「10001」。

馬中騏的博士學位證書 受訪者供圖

談及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的第一位博士,馬中騏只是說,「第一號就是博士論文答辯時間最早,沒有別的意義。能成為第一號博士,是歷史的偶然,這並不說明我比別人強,我只不過是這批人當中的第一個而已。」

曾與楊振寧教授合作科研,為高考生加油

聽聞記者來自杭州,馬中騏也談及自己的祖籍——浙江杭州。

對於家鄉杭州,馬老雖未長期生活,但也對這片土地記憶深刻。他依然清晰地記得,祖宅原在餘杭臨平趙家弄,而今,他的很多長輩親戚還都生活在這裡。馬中騏也會時不時回老家看一看。

在與馬老聊天時,我們注意到書架上有一張楊振寧先生的照片,馬老也順勢講起了他與楊先生的過往。

書架上的楊振寧照片 記者 魯傑 攝

1984年9月,楊振寧先生邀請馬中騏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做訪問學者。

「記得那是9月24日星期一,上班第一天就去拜見了楊先生。談到我的研究計劃,說想研究Levinson定理,楊先生很高興,他強調指出『基本的問題就是重要的問題』。」馬中騏告訴記者。

「他說最近我有個新想法,這個想法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想法,我的眼睛瞬間都瞪起來了,他隨後笑著說,之一吧之一吧。」馬中騏邊回憶邊笑出聲來,隨後楊先生給了他一份5頁紙的小冊子。

這5頁紙就是楊先生推廣的Sturm-Liouville定理方法的一個應用,馬中騏看著這5頁紙,像看「天書」一樣,研究了好幾天都毫無頭緒。周五,楊先生來到馬中騏辦公室時,馬中騏還在為這些問題絞盡腦汁,楊先生把他叫到了自己的辦公室。

「楊先生的辦公室里,有一個占滿整面牆的書櫃,書柜上滿是抽屜,很像中藥鋪。這些抽屜用年份編號,當年的文章和計算稿就放在裡面。」馬中騏說,楊先生把這五頁紙的相關計算稿拿出來給我,一共133頁。馬中騏當場就受到震撼,物理學大師為了寫5頁紙的小文章,計算手稿就是133頁。

馬中騏花了兩個月把這些手稿徹底搞清楚,並用在Levinson定理的研究上,從而放寬了定理的適用條件,修改了定理的結論,並把定理推廣到相對論情況,為科研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馬中騏與楊振寧 資料圖

「楊先生以近90歲的高齡,還經常早上6點、晚上11點給我發郵件,精力比年輕人還要旺盛。」馬中騏在回憶2009年和楊先生合作科研的經歷時說,近距離體會楊先生總結的做研究要有3個P,perception(洞察力)、persistence(堅持不懈)、power(能力),這些值得所有人學習。

訪談的最後,馬中騏也為今年的高考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希望今年的高考生,經過努力取得好成績,能夠考上自己喜歡的專業。上大學才是人生的開始,千萬不要放鬆,選擇一個喜歡的專業鑽進去,這輩子才能生活得幸福,愉快和有意義。」馬中騏說道。

「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