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一家幼兒園,孩子們在表演舞龍節目。
一名小學生放學後背著書包站在路邊。
「今天我可以不寫作業嗎?」「今天的輔導班能停一次嗎?」「今天能帶我去動物園嗎?」「今天我可以多玩一會兒電子遊戲嗎?」……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這是屬於孩子們的節日,然而一些為了儀式感而舉辦的「聯歡會」、被當成禮物送給他們的「課程禮包」,還有以「完成一篇日記」為代價的出遊……把好端端的節日變成了「任務交付日」。
兒童節應該是什麼樣子的?
現象1
為了一場聯歡會,提前一個月天天練
北京劉女士的女兒今年5歲多,正在上幼兒園。前段時間,孩子放學回來說,「六一」兒童節,幼兒園要舉辦聯歡會,小朋友們要表演集體舞蹈,老師讓她參加。
然而讓劉女士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女兒就從興奮變成了不耐煩。
原來,幼兒園幾乎每天都要組織表演節目的小朋友訓練。漸漸地,女兒晚上回家就開始抱怨了。「四五歲的孩子,畢竟不像大人,耐心和專注度都差一些,每天都重複練習,難免堅持不下來,也沒新鮮勁兒了。」劉女士說。
又過了幾天,女兒對參加集體舞蹈表演越來越不耐煩,「媽媽,兒童節是我們小孩兒的節日,為什麼要讓我們給大人表演節目?我不想參加了。」看著女兒的小臉皺成一團,劉女士擔心如果同意女兒退出,會讓女兒養成遇到困難就半途而廢的習慣,於是就繼續鼓勵女兒堅持一下,甚至陪著女兒練習。
「其實本來讓孩子們多參加參加集體活動挺有意義的,但一個幼兒園小朋友的舞蹈節目,要練習將近一個月,生生把小孩子的喜歡變成煩惱,這不是本末倒置嗎?」劉女士說,現在孩子一提起過兒童節,不但不高興,反而很發愁。
現象2
借兒童節推銷課程,50多節美術課成了禮物
「迎六一搶課節!」六一前夕,悠悠媽媽在家長們的微信群里看到這樣一條廣告。原來,這是附近的一家美術培訓機構在搞「六一」促銷。
悠悠媽媽看了也挺心動,果斷組團報名,一共花了9000多元,雖然也有些捨不得,但一想到這是給孩子的兒童節禮物,心想反正孩子也需要,也就不那麼心疼了。
回到家,媽媽一臉神秘地對悠悠說:「媽媽送給你一份兒童節禮物。」悠悠聽了,滿懷期待地猜測著:「是我想要的那套火漆印章玩具嗎?」「是我要了很久的那個玩具化妝盒嗎?」「要不然就是上回在果果家裡看見的那個抓娃娃機?」
當媽媽告訴她,禮物是給她報了50多節美術課,沒想到悠悠臉色一變,號啕大哭:「我過節,為什麼非要給我報課呢?你這個禮物,我不喜歡!你給我退了!」
記者注意到,「六一」節,現在已然成了培訓商家的狂歡節。「六一」優惠大「放價」!「六一」課程嗨不停!「六一」感恩大回饋……各類課外培訓機構的廣告滿天飛,趕在「六一」前後報名的,要麼打折降價,要麼贈送課程,要麼贈送禮品,很多家長受到誘惑,給孩子報了課程。於是,便有了這份不受歡迎的兒童節禮物。
現象3
遊園有「條件」,寫作文還要做筆記
「六一」兒童節孩子們放假,但家長沒有假期還是要正常工作的。沒辦法在家照顧孩子,更沒時間帶孩子出去玩,於是家長們便只好用留作業、做卷子的方式給孩子過節。
樂樂的爸爸媽媽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到「六一」節,如果是工作日,爸爸媽媽都要去上班,家裡就只剩下年邁的奶奶。奶奶最多帶他在小區里散散步,其他的娛樂活動,奶奶便心有餘而力不足了,但是活潑好動的孩子不懂這些。於是,爸爸媽媽就會給樂樂布置一整天的學習任務,數、語、外各一套卷子。做完這3套卷子,這一天也就過去了。今年的「六一」是星期四,不出意外的話,又是3套卷子過「六一」了。樂樂愁眉苦臉:「好不容易放個假,還要在家做卷子、寫作業,好累啊!」
同病相憐的還有二年級的苒苒。雖然每次過節,大人都會帶她出去玩,但必定要布置一項任務——回來以後寫作文。整個遊玩過程一定要詳細記錄下來,以便晚上寫作文時有充足的素材。
「五一」假期,媽媽帶苒苒去植物園看了食蟲植物展,本來這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兒,但是媽媽給苒苒帶了本子,要求她把看到的每一種食蟲植物的樣子畫下來,還要在旁邊記錄下這種植物的特徵。苒苒看到這些神奇的植物很是欣喜,只想多看一些,多聽聽故事,可是帶著寫作的任務來看,光顧著記錄了,一個小時也才看了三四種植物,中間還要不停地被媽媽教導,這裡畫得不對,那裡寫得不好。當她想再去溫室二層看看那些熱帶植物時,已經沒有時間了。
今年的「六一」,媽媽已經定好了計劃,帶苒苒去看文物展,邊看邊學,回來照例寫作文。苒苒對這個假期也不怎麼期待了。
調查
「雙減」後學生課業負擔減輕,但小學生「大書包」現象仍存在
40斤學生背9斤書包,小小少年「弓腰」上學為哪般?
「小學生起得早,背著書包上學校,蹦蹦跳跳到校園,見到老師敬個禮……」這是不少人腦海里小學生上學時的「標準樣式」。然而,對現在很多小學生來說,「蹦蹦跳跳」去上學並不容易。
記者近日採訪多地小學生、家長以及相關人士了解到,隨著「雙減」政策落地,學生課業負擔整體有所減輕,但小學生書包超重問題仍然存在。在受訪學生中,書包「六七斤重的很正常,十幾斤重的也不少」。小身板背大書包,一些孩子習慣「弓著背走路」,一些孩子會喊肩膀疼。有專家指出,長期負重背包會影響脊柱健康,甚至波及胸廓發育,給兒童身心帶來不良影響。
「大人背回去都會肩膀發酸」
傍晚時分,日頭西斜,山西太原一所小學門口,來接孩子的家長把附近街道擠得滿滿當當。李女士一接到兒子,就順手接過書包,挎在自己肩上。「不是要嬌慣孩子,實在是這書包太沉了。」李女士說,孩子才一年級,體重40斤多一點,書包卻有八九斤,每天回家要走十幾分鐘,擔心影響孩子身體發育,所以一般都會替孩子背包。「別說孩子了,大人一路背回去都會肩膀發酸。」
徵得李女士和孩子的同意後,記者打開了書包,看到書包里僅語文和數學兩科就有十幾本書冊。語文有課本、寫字本、一號作業本、二號作業本、字典,數學有課本、練習冊、一號作業本、二號作業本、口算冊、改錯本,再加上英語課本、科學課本、課外書、文具,整個書包被塞得滿滿的。「這還沒算水壺、數學學具、美術包這些東西,算上這些更重。」李女士說。
在河南鄭州,家長武先生每天都會送女兒上學。「在學校門口,經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弓著腰進校門,因為這樣背書包會省勁兒些。」武先生說,因為書包太沉不好背,經常需要大人幫忙提起來,孩子才能背到肩上。「本來想給孩子配個拉杆書包,但老師說不可以,因為在校園裡拖拉書包可能會碰到別的孩子。」
說起孩子的書包,來自雲南昆明的家長韓女士也直呼「心疼」。「書包一背,感覺占了身高的一半,孩子有時候回來還直喊肩膀疼,讓我們給她揉一揉。」韓女士說,「我們小時候夾兩本書就去上學了,有時候放學甚至什麼都不帶就回家了,現在的書包太重。」
記者採訪了解到,不少學校在「書包減負」上進行過探索。有的學校通過設立「無作業日」、發「輕鬆袋」、「書包留校」等活動,推動減少作業量、提高家長和學生為書包減負的意識,取得較好效果,但仍有一些學校對於書包超重的問題不太重視。
重達十幾斤的書包不少見
專家表示,小學階段是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一般認為書包負重應控制在學生體重的10%-15%,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中小學生書包衛生要求》中明確,學生背負的書包重量不應超過學生體重的10%。然而,相關調查表明,書包重量超標問題在不少地方都不同程度存在。
記者在中部某省會城市選取了6所小學,隨機調查了53名學生的體重和書包重量。結果顯示,小學生書包重量普遍在五六斤以上,重達十幾斤的書包也並不少見,其中書包重量超體重10%的達到48人,占比90%;書包重量超體重15%的有26人,占比49%。
廣東韶關學院副教授穆湘蘭告訴記者,她的團隊對廣東某縣4所小學545名學生進行了調查,發現書包重量超體重10%的學生達436人,占比80%;超重15%的達到177人,占比32%。「我們發現一些孩子書包太大,無法放到課桌抽屜里,只能掛在椅子後面,影響到孩子們在課桌間的活動空間。」
記者檢索發現,近年來雲南、河南、廣東等多地政協委員都針對學生書包減負提出了相關提案。雲南省政協委員萬妍娟的抽樣調研顯示,昆明當地小學生的書包重量基本在5-9公斤,受訪家長對書包過重的情況頗有怨言。廣東省教育廳去年11月答覆徐焰等政協委員提出的《關於小學生書包減負的提案》時表示,當前小學生書包重的問題確實是普遍現象。
多重原因
小學生課業負擔仍然較重
書包過重,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小學生課業負擔仍然較重。一些受訪家長反映,雖然「雙減」政策明確一二年級不布置書面作業,其他年級書面作業不超過1小時,但實際上有些學校仍會每天布置一些拓展性作業,如預習複習、聽寫默寫、口算、練習卷等,有的一年級學生每天要寫作業到晚上八九點,「用到的書都要背回家」。
浙江師範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老師喬福存告訴記者,「雙減」後一些學校的作業確實減少了,但家長焦慮未減,擔心孩子知識掌握不牢、基礎不好、影響升學,就會給孩子報課外輔導、買教輔資料「雞娃」,這些也會加重書包的重量。
保障服務滯後,儲物設施沒有效利用
學校保障服務滯後,也是書包過重的一大原因。記者了解到,一些學校不向學生供應開水,學生必須自帶開水,而裝滿水的水壺就分量不輕;一些學校儲物設施不足,學生中午留校就餐休息、放學後接受延時託管,所攜帶的餐盒、美術用具、音樂器材、體育用品、課外讀物等物品無處存放,只能每天背在身上。
不少小學雖然設有儲物設施,卻沒有有效利用。一位家長反映,學校的書桌可以放書本,但老師強制要求孩子每天必須把書桌清空、把椅子倒扣在桌子上才能離校。一位四年級學生說,老師會不時檢查儲物櫃的整潔,導致很多同學不會在儲物櫃裡放太多東西,能背的都背回家。
有老師反映,目前許多學校的教室除了正常的班級使用外,還有課後社團活動、走課、集中式午休等,人員流動性加大,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加。很多時候學校就會要求教室里不能留學生個人物品,以防止物品丟失。
部分學生缺乏整理書包的意識和能力
部分學生缺乏整理書包的意識和能力,也被認為是書包過重的重要原因。一些低年級的學生不會按照課表整理書包,不管有用沒用的書都統統裝進包里;一些學生的書包打開後什麼都有,雜亂無章,零食、玩具等不必要的東西占了不少分量;一些學生不敢把書冊放在學校,擔心忘帶了需要用到的東西而耽誤做作業等。
記者在採訪中還發現,學校會不時出現臨時換課的情況,如果換課了自己又沒帶課本就可能被老師批評。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學生就會每天都背著主要課程的課本和練習冊。
事實上,現在小學生用的書本本身也比以前更重了。一位從事教育出版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過去大部分輔導書和練習冊用的都是輕型紙,雖然輕薄但著墨性和柔韌度較差,而現在基本都換成了膠版紙,著墨性和柔韌度更好,重量也會略重;國家對小學生教材的紙張材料、厚度、字體大小等都有嚴格的規範要求,這些標準是基於各種考量綜合制定的,不能只考慮重量這一個因素。
建議
不布置過度的作業 儘量讓學生在校完成作業
部分家長表示,學校應進一步加強作業管理,不給學生布置過度的、不必要的、重複性的作業,同時鞏固課後服務,儘量讓學生在校完成作業,把回家不用的書本留在學校,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此加強督導。
學校應進一步加強保障服務,學校不能為了方便管理,就硬性要求學生把所有物品背回家。建議學校在硬體方面加強建設,增設儲物櫃、書包櫃等儲物空間,教室流動性強的學校可以在教室外的公共區域設立儲物櫃,引導學生儘可能把不需要帶回家的課本和物品放在學校,減輕書包重量。
穆湘蘭、朱厚偉等專家建議,學校應當將培養學生整理意識和能力納入相關課程和活動,通過勞動課、主題班會等方式向學生教授整理書包的技能。家長也應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整理能力訓練和習慣培養。
整合:楊存海 綜合北京日報、新華每日電訊、央視網等
圖片來源:新華社、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