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城 :《先秦考古——中國考古學(上)》序

中國文物報 發佈 2023-06-01T08:17:19.276394+00:00

2010年秋,宿白先生把我叫到他家,將文物出版社剛出版的《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一書贈我。並隨口說道,出版社和讀者都在問,這套書怎麼只有(下)沒(上)?你去和嚴文明說說,儘快把(上)整理了交給文物出版社。

2010年秋,宿白先生把我叫到他家,將文物出版社剛出版的《漢唐宋元考古——中國考古學(下)》一書贈我。並隨口說道,出版社和讀者都在問,這套書怎麼只有(下)沒(上)?你去和嚴文明說說,儘快把(上)整理了交給文物出版社。隨後我帶著《中國考古學(上)》的講稿去見嚴先生,他贊同宿先生意見,命我儘快整理。我提出,講稿中新石器時代占的比重較大,是否做些刪減,使各章節的文字大致平衡。嚴先生認為,中國新石器文化區系面貌複雜、特徵獨特,這是客觀事實,可略作調整,文字多些也無妨,不必強求平衡。



《先秦考古——中國考古學(上)》

編著:嚴文明、李水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定價:120元


2011年4月,我將整理好的第一章(緒論)交給文物出版社,希望聽聽他們的意見,不料泥牛入海,我也不便催問,整理工作因此停了下來。2021年底,張小舟寫信給我,說社裡同意出版《中國考古學(上)》,命我儘快交稿。


當年為什麼要開設《中國考古學》這門通論課,嚴先生在《先秦考古》一書的序中略有說明。據我所知,宿、嚴兩位先生的初衷是,希望將本科生從繁重的五大段考古——舊石器、新石器、商周、秦漢、魏晉隋唐必修課中解放出來(20世紀90年代又增加了宋元考古,從五大段增為六大段),用一年的時間學習《中國考古學》這門必修課,接下來再根據各自喜好在五大段考古中選修不同的課程。應該說,這對於本科學專業興趣的培養和全面發展是非常有益的舉措。


《中國考古學(上、下)》分別開設於1986、1987年。1989年,嚴、宿兩位先生將這門課交給我和馬世長老師講授。嚴先生當時交給我了一份「教學大綱」,我按照先生搭建的框架撰寫出講義,每年講課前都會補充一些新的考古發現和重要研究成果,也包括自己的一些認識,原框架的章節設置和內容也有一些改變。


《先秦考古——中國考古學(上)》遵循並延續了北大考古系多年來形成的學術傳統和研究體系,也可以說是北京大學考古系多年來的集體教學研究成果。需要說明的是,在原講稿的第二章(舊石器時代)曾設有「人類的起源」一節,內容包括「人科成員的演進」「現代人的出現」「夏娃理論」「亞洲在人類起源中的地位」「東西方石器工業技術比較」等內容。考慮到本書講述的是中國考古學,此次整理時便將這部分內容全刪除了。本書第三章(新石器時代)的內容多選自嚴文明先生發表的文章,第四章(夏商)和第五章(西周與東周)的內容多摘自鄒衡先生領銜編寫的《商周考古》(文物出版社,1979年)一書。這其中,戰國部分遴選了俞偉超先生編寫的《戰國秦漢考古》(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1973年)講義(列印稿)的一些內容。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的學術觀點和引用資料均截止於2002年以前,但有少量插圖並未嚴格受此限制。


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賽克勒基金會資助北京大學建立了考古與藝術博物館,考古系也藉此機會創建了博物館專業。1990年,李伯謙先生和我去北大昌平200號參加教學改革會議,鑑於博物館專業已獲教育部批准,即將招生,為區別兩個不同專業的培養計劃,只能重新將《中國考古學(五大段)》恢復作為考古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將《中國考古學(上、下)》作為博物館專業本科生及本科非考古專業(科技考古、文物保護、古代建築等)研究生的必修課。


北京大學歷史系有個優良傳統,即要求教員都要能講授《通史》或《通論》課。老一代學者如鄧廣銘教授、宿白教授一直倡導並堅守這一傳統,《中國考古學》的設置正是這個傳統的延續。遺憾的是,2003年初,《中國考古學》這門課以(下)因為沒有固定教員講授而取消,我雖然提出了反對意見,但由於當時身體有恙未作過多堅持。很快,這一短視行為造成的弊端逐漸顯現出來,但再想恢復這門課已為時晚矣。在此希望能借《中國考古學(上、下)》這套書出版的東風,促進國內各高校考古專業《通論》課程的建設,並加強這方面的人才培養。


(此為《先秦考古——中國考古學(上)》的序二,略有刪減。)

作者:李水城



編輯 | 張 怡 實習編輯 | 楊曉雅

覆審 | 馮朝暉

監製 | 李 讓



本號刊載的作品(含標題及編輯所加的版式設計、文字圖形等),未經中國文物報社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改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權轉載的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