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想了不起!56歲保安出版40萬字長篇小說

大象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3-06-01T15:32:16.242468+00:00

56歲的李世偉是武漢體育學院的食堂保安,最近成了網紅級新聞人物。他創作的40萬字鄉土文學長篇小說《村莊的大地》,被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並納入了「當代中國文學書庫」。

大象新聞記者 申子仲

56歲的李世偉是武漢體育學院的食堂保安,最近成了網紅級新聞人物。他創作的40萬字鄉土文學長篇小說《村莊的大地》,被北京九州出版社出版,並納入了「當代中國文學書庫」。這是他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各級媒體「扎堆」湧來,爭相採訪這位傳奇大叔的勵志故事。5月31日晚8時54分至10時45分,通過近兩個小時的「電話粥」熱煲,總算梳理出了這位老鄉文學路上的圓夢之旅。

做保安月薪2000多元,很知足

「哎呀,聽到家鄉話,還真是舒服。」開始還用普通話和記者交流的李世偉,一兩分鐘後便「放飛自我」,一口地道「飆」到底。他是河南周口市扶溝縣人。

李世偉是2017年,經熟人介紹去的武漢體育學院,一直在該校的「奧星苑」食堂做保安。

「是學校的大食堂,3層,一次就能容納近兩千人。」李世偉說,他負責食堂的安保,主要是在廚師和師生走後,檢查食堂的燃氣、水、電等設備開關、閥門是否關好,預防突發。食堂很大,有5道門,每天早上5點多,他就要早早起床把大門打開,方便早到的廚師上班。晚上9點半、10點以後,待人去樓空,他負責落鎖。期間,還要巡視和檢查設備的安全。

「活兒不算累,就是操心。別人忙著做飯、吃飯的時候,就是我最閒的時候。」李世偉坦言,做食堂保安,月薪2000多元,但包吃包住,自己「很知足。因為「這樣有時間坐下來構思我的小說。」

平時,待深夜鎖了門,再最後巡查一番設備,李世偉就一個人呆在食堂的值班室兼臥室里堅守崗位。這一刻,是屬於他自己的世界,他完全靜下心來,在似水流年的追憶中釣取靈感,偶有心得,文思涌溢,便鋪開紙,拿起筆,嘩嘩嘩寫下來大段。「我電腦打字有點慢,跟不上思路,都是先寫下來。因為寫得太快太潦草,很多字句,只有我自個認得。」

李世偉寫小說用的筆記本電腦,是大兒子兩年前「淘汰」下來,送給他的。為了練打字,可把這位50多歲的追夢人「折磨」毀了。

打字四五十個,從一小時「飛」到一分鐘

《村莊的大地》是李世偉寫的第二部長篇小說,起筆於2020年初,也就是他到武體的第三年。

之前的2018年,李世偉曾寫過20萬字的《打工者行囊中的故鄉》,封筆寄出去之後,沒有回音。後來他聽說,現在出版社都不收字紙稿,只收數碼版。從來沒碰過電腦的他,就把文字稿託付給二兒子轉錄,但是「我自個寫的東西,他很多看不清、看不懂,敲出來完全不是我的意思。」

「學打字真是痛苦,可不學真不中啊。」李世偉說,《村莊的大地》他寫完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而再把這40萬字通過敲鍵盤打成數碼稿,用了一年零三個月。

「我用的是拼音打字,剛開始一個小時最多打四五十個,氣得我都想把電腦砸了。」電腦碼字的時候,還會碰到粘貼、複製、存檔、轉存U盤等技術問題,一旦搞不清楚操作步驟,他就會跑到食堂外,向路過的學生請教,「武體的學生都很勤奮,晚上也有鍛鍊的學生,他們都願意幫我。我把步驟一步步記下來,貼在桌角提醒自己少犯錯。」

「有時候敲了好幾天,不小心碰到電源線或其他鍵,一下子全完了,還得重新返工。」李世偉說,書寫稿敲成數碼稿固然吃力,也並非一無是處。二次輸入其實也是一次創作過程,個人會發現草稿上的文字問題,及時糾正、潤色。「現在我一分鐘也能輸入四五十個字了,覺得也夠使了。」

從2020年年底,到2022年初,《村莊的大地》全篇40萬字,終於被李世偉敲出來了。

小說塑造人物50多個,主人公名叫劉海山,通過其在1987年前後10多年時間裡的愛情、事業、生活坎坷經歷,展現了豫東農村改革開放初期的時代變化,以及草根階層忍辱負重、淳樸善良、重情重義的精神風貌。李世偉說,劉海山身上,有他四分之一的影子。

一枚頑皮「文藝少年」,作文常被當範文

1966年春,李世偉出生在扶溝縣崔橋鎮後牛莊村,兄弟姊妹5個,他排行最小。上學也比較早,6歲入學。

「在班裡年齡最小,也特別貪玩。游泳、火柴槍、摸魚、掏鳥、打陀螺,啥都痴迷,就一個野孩子。」李世偉說,當年村子附近有一家國營農場,好像叫「黃泛區五分場」,裡面種的有果樹,每年蘋果還沒熟透,村裡的半大孩子,就會結伴去偷蘋果吃。「個頭小,手也不大,一手抓不住仨蘋果。」

除了這樣的「體力活兒」,李世偉打小還特別喜歡聽收音機,戲曲、大鼓書等曲藝節目,常常讓他在開懷之餘,暗想什麼人這麼厲害,能編這麼好的故事。「那時候公社一個月也不玩一場電影,稀罕得不得了。我是不管三里五里、七里八里,每逢村里放電影,必須去,不然就睡不著。」

至今,李志偉還能細數出好多片名:《打擊侵略者》 《南征北戰》《奇襲》《渡江偵察記》…… 「我看電影吧,很容易融進去,見到電影裡的壞人,恨不得拿磚頭去砸。」

李世偉還特別提及一位名叫張志的女教師,「9歲上三年級開始寫作文,教語文的張老師,總是在班裡讀我的作文,每次我都感到可自豪。」

常年自費訂報,差點成為蘋果種植專業戶

因為家裡底子不厚,李世偉初中畢業後,沒有繼續攻讀高中和大學,「現在想起來,多少有點後悔。」改革的春風,吹得年少輕狂的自己躊躇滿志,迫切想要發家致富。

1983年,17歲的李世偉在想到了小時候「偷」過N遍的國營農場後,決定將糧食作物改種經濟作物。他說服家人,引進了秦冠蘋果樹苗。

全家的莊稼地不再種糧食,改種果樹。「那時候種地不咋用化肥,一畝麥子才打個400來斤,一斤1毛7分錢。而農場一棵蘋果樹就能結七八百斤果子,一畝地能種20多棵,一斤蘋果能賣1毛8,這一比,效益差距就出來了。」

當筷子一樣細的果苗埋進地里,就成了李世偉一大家子的希望。

「澆水、施肥、打藥,我是小心伺候,還專門花錢請師父傳授培育方法,不敢有一點閃失。」李世偉說,技多不壓身,自家果園農忙之餘,他抽空會跑到附近幾家村落,跟木匠和泥瓦匠學手藝,「我是下力氣打下手幫忙,拜百家師、吃百家飯,師傅們也就樂意教。」

除了種果樹、學手藝,作為「文藝青年」的李世偉一直沒忘「充電」,「當時《中國青年報》全年訂價才幾塊錢,我都是成年訂。」

眼裡有希望手裡有手藝,年輕時一次能喝斤把酒

地里的蘋果樹一天比一天粗壯,手裡的木工活兒、瓦工活兒一天比一天嫻熟。那段日子,鄉里鄉親誰家要蓋房子、打家具,沒少找李世偉幫忙。

眼裡有希望、手裡有手藝,那段時光,也是李世偉最「嗨」的青春歲月。

「我們家是標標準準的農村家庭,祖祖輩輩都本本分分。」李世偉說,他的父親是一位「用不著隊長的人」,意思是說,不用村幹部管著,單憑自身覺悟,就能把生產隊的活兒捯飭好。

至於年少的李世偉自己,則多了一分俠氣,「受家庭和民風的影響,我也可講義氣。哪家鄉親急著蓋房子,人手不夠,只要吭一聲,隨叫隨到。誰家裡有人『老』了,二半夜聽說了,也得披上衣服拿上傢伙,去幫忙打棺材,一分錢不收。」

錢不收,飯還是要吃的。李世偉說,自己的酒量特別大,猜拳劃枚也是高手,左右開弓,當年在十里八鄉也驍有名氣,「我不抽菸,再好的煙我也不會抽。喝酒,是斤把的量。忙的時候,喝啤的,倆仨朋友輕鬆幹下去一兩件。閒的時候,整白的,不喝暈不起身,也沒服過誰。」

回想起來,李世偉還是感慨辜負了那段昂貴的時光,「農活兒、木工活兒、瓦工活兒,都很累,幹完了再大喝一場,不僅對身體不好,也耽誤時間。」

1989年,經人做媒,李世偉了卻了終身大事。婚後育有兩子,尋思著自己學歷淺,他發誓,說啥也要把兩個兒子培養成大學生。

兩個孩子漸漸長大,地里的果樹終於也漸漸長成,開始掛果。而希望越是豐滿,現實便顯得越發骨感。

親手毀掉曾經的希望,開始走南闖北打工

蘋果樹長勢漸豐,李世偉也練就了一身栽培剪接好手藝,「可以說,在合理範圍內,我想讓果樹結多少斤,就能讓它結多少斤。」

蘋果豐收,可就是賣不上價。原因有二:一是市場經濟了,豫陝兩地種果樹的「同行」如雨後春筍,呼啦啦都冒了出來,「內卷」嚴重;二是他引進的「秦冠」品種,有點「水土不服」。個兒挺大,咬一口也怪甜,可就是「臉色」發青,賣相上吃了大虧。

「扶溝是產棉縣,別的鄉親都開始種棉花啥的,我家還種著蘋果。地里補種的花生,或是麥子,也不出產量,連年賠錢。」2000年,迫於現實的殘酷,李世偉不得不眼角噙淚,親手毀掉了自己養育了17年的果樹,改種傳統糧食作物。

這個打擊,應該對李世偉特別大。當晚的採訪中,提起自家的果園,他絮絮叨叨了20多分鐘,連連唏噓,「一棵樹一天就要澆兩桶水,我得一桶一桶地掂……這個品種屬於高水高肥,特別費錢費工,賣的蘋果還顧不上化肥錢。」

家裡還有兩個上學的孩子,不能守著莊稼地坐吃山空。蘋果樹雖然毀了,可自己的瓦工、木工手藝,那是越來越爐火純青了。

2000年農忙完,34歲的李世偉徹底結束了隨心所欲的生活,責任感催促他背起了行囊,開始了走南闖北的打工生涯。

打工十多年,背包里總裝滿書

「那時候房地產生意剛紅火,技術工比較缺,一天能收入幾十塊錢。一年下來也能『逗』個萬把。」憑著一身過硬的手藝,李世偉輾轉北京、天津、江蘇、新疆等地打工,主要在建築工地上「制木工模板」。「最關鍵的是,家裡老婆孩子等著用錢,我也慢慢戒掉了喝大酒的毛病,掙了錢,得省著花。」

大酒不喝了,李世偉有了新的嗜好,就是去舊書攤淘書。打工的10多年裡,李世偉與其他工友最大的不同,就是背包里總裝著書。「《白鹿原》,路遙《平凡的世界》,賈平凹的《廢都》,余華的《活著》《許三觀賣血記》,還有春上村樹的作品,都是那幾年讀的。我也越來越覺得,自己心裡的那個文學夢,其實還在,從來就在。」

2011年臘月,在揚州打工的李世偉回老家準備過年,有次幫親戚家改建老宅,四間房子突然發生坍塌,他從4米高的架子上摔了下來。雖然僥倖保住了一條命,右腿卻還是受了重傷,不得不休養了小半年。「傷筋動骨落下病根兒了,走平地不咋能看出來,到現在,還是不敢走斜坡。」

第二年腿傷還沒好透,李世偉硬撐著繼續外出打工。他要兌現自己的誓言,再苦再累,也要把兩個孩子培養成大學生。

李世偉帶著傷,先就近去了開封一家建築工地。工頭兒一邊愛惜他是個熟練的技術工,一邊又嫌棄他腿腳不太方便,於是打了個「對摺」,「那時候工錢已經見漲,工地留下我,但不給全工資。好比別人干一天開一百七、一百八,給我開一百五。」

李世偉隱忍了這種稍帶「歧視」意味的待遇。一是為了一家老小,二是他覺得完全可以從其他「突破口」,來證明自身的價值。

打心眼裡喜歡大學氛圍,搞文學總得有個環境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打工、看書、構思、幻想。那個藏在心底的夢想,隨著李世偉年齡見漲,如同他曾親手栽下的果樹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有著「掛果」的衝動。

「有時候閒下來,我也會下定決心寫點東西,但活兒太多了、太忙了,也太累了,寫寫歇歇,最後還是形不成完整的作品。」2016年,李世偉步入「知天命」的50歲,他忽然想到了《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陳老師50歲開始創作《白鹿原》,我想自己也不能再鑽進錢眼子裡出不來了,我不想再拖了。」

「我這個小心思,連我老婆都看出來了。」李世偉說,2016年的時候,大兒子已經大學畢業參加了工作,二兒子也大學在讀,妻子就對他說,「孩子們也都接上力了,不行了,咱就找個清閒點的工作。你想干點啥,就干點啥吧。」

於是,2017年過罷春節,李世偉來到了武漢體育學院,心甘情願做起了食堂保安。

「我不是不想掙錢,就是比起來文學創作的衝動,我更想實現後者。我來到武體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了這裡。我就是打心眼裡,喜歡大學的氛圍。老師們知書達理,學生們好學上進。我覺得要搞文學創作,就得有這樣一個環境,能讓我靜下心來。」說到這裡,李世偉用了一句特有文哲意味的話:「環境塑造人。」

不到一年,寫了兩公斤文字

畢竟多年沒有筆耕,再加上又是新的環境,李世偉懂得現實與夢想的差距,他先把手頭的工作理清理順,才開始拿起了筆。

2017年,恰逢電視劇《白鹿原》熱播,社會廣有反響。李世偉早年通讀過這部作品,且深有感觸,雖然沒看過電視劇,他還是嘗試著,寫了一篇有關《白鹿原》的文章,類似文學批評或讀後感,「沒想到寄出去就被刊用了,還收了幾十塊錢的稿費,我的信心一下子就回來了。」

2018年,李世偉構思創作了20萬字的《打工者行囊中的故鄉》,將自己的農家生活、打工閱歷揉了進去。雖說沒有發表,但他的創作熱情卻更加熾熱。2020年,他文思泉湧一氣呵成,不到一年時間,在稿紙上寫了40萬字。

「我都是鎖好門、檢查完食堂所有設備之後,晚上10點半開始創作。從沒列過提綱,就是順著思路寫,為了不耽誤正常工作,我一天堅持寫2000字收工。」即便如此,李世偉的睡眠時間還是顯得緊張,平均也就四五個小時。

李世偉說,自己寫的,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聽說過、感悟到的東西,都是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所以下筆特別順手。作品完成後,他還專門稱了一下厚厚的一堆稿紙,一共兩公斤。

「能變成鉛字,我就感恩戴德了」

將這兩公斤書寫稿,變成電腦上的文字,可把李世偉折騰得不輕。

好在這部作品寄出後,並沒有像上部《打工者行囊中的故鄉》一樣石沉大海。

今年3月,出版社給李世偉發來了回執函,稱這部鄉土題材的長篇小說《村莊的大地》,已經決定出版,並被收入「當代中國文學書庫」。

記者問「收入當代文學書庫」是個什麼概念?

「我也不知道,真的不知道。」李世偉說,不久前,他收到了出版的書籍,每本定價95元,「我對這個價格完全不懂,只就知道這是我寫的東西,變成鉛字了。」

出版社的編輯,還就文中部分修改是否妥當,向李世偉徵求意見。

「當時我就說『中啊,中啊,中啊』。」接受採訪的李世偉,電話里笑著對記者說,「能變成鉛字我就感恩戴德了,真是想不出也說不出啥意見。那一刻,我只有感激、感恩。」

無論是夢是真,「我還會繼續寫下去。」

李世偉說,這幾天,採訪他的記者陡然多了起來,本來平靜的生活,不僅泛起了漣漪,簡直翻起了波濤,令他著實有點不知所措。他只知道,自己想感謝4位「恩人」。

「一是我老婆,她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一位真正的賢妻良母。說實話,我在武體寫小說,只是為了個人的夢想,對家庭來說,應該是自私的。我非常感激我老婆能理解我;我也非常感謝小學時候的張志老師,是她,讓文學在我心裡埋下了種子。我長年在外,很久沒見到張老師了。好在我和張老師的兒子有交情,下次回家,我一定會把我寫的書,親手送給張老師;還要感謝武體的學生教我練打字,我有不懂的問題,向學生們請教,他們從來都是傾囊相授,我欠了很多學生很多情;還特別感謝武體的老師和領導,能夠創造出這麼好的工作和學習環境,而且對我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也非常關心。」李世偉的言辭急切而誠懇,聽得出來,突如其來的「夢想成真」,的確讓他受寵若驚方寸「稍」亂。

「我今天中午飯還沒吃呢,想著還有好多採訪,就不停地胡思亂想,不知道該咋說、說些啥。」臨近採訪結束時,李世偉說,他就是一位河南農民,實在當不起太高的「抬舉」,忽然面對網上各種讚譽熱評,深感「夢想一旦實現了,感覺才像做夢一樣。」

而無論是夢是真,有一點,李世偉還是非常確定的。他最後說:「我還會繼續寫下去。」

(圖片由武漢體育學院通訊員李鑫、萬聖拓拍攝,受訪者李世偉提供。)

責任編輯:張迪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