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再探中山國遺址,我看到了「戰國第八雄」的浴火重生

蒙羽其藝 發佈 2023-06-01T16:55:34.241835+00:00

2015年5月17日中午,我和愛人頭頂著大烈日,在平山縣三汲鄉的野地里尋找中山國遺址。初夏時節,氣溫三十多度,四周又毫無遮擋,我被曬到流油,愛人乾脆坐在地邊不願走了。

2015年5月17日中午,我和愛人頭頂著大烈日,在平山縣三汲鄉的野地里尋找中山國遺址。

初夏時節,氣溫三十多度,四周又毫無遮擋,我被曬到流油,愛人乾脆坐在地邊不願走了。

幸好遇到附近村裡的老鄉好心指引,我們咬著牙蹣跚向西,跨越朔黃鐵路,好不容易才找到遺址管理處所在。

大中午的,兩個年輕人一路狼狽跑來這種地方參觀遊玩,就連管理處的工作人員都感到很驚訝。

彼時的中山國遺址尚處於原始階段。

最著名的中山王厝(原字無法顯示,只以同音字代替)墓區還是早年發掘過後殘存的那個大坑,外面簡單加裝了一層玻璃罩保護著。

僅有的一座文物陳列館,裡邊大都是些複製品和圖片說明,簡陋寒酸地很。

中山國遺址發掘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是一次震驚世界的考古大發現。

出土文物近兩萬件,目前大都保存在河北博物院和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除此之外,更大的意義在於,讓一個連《史記》都不曾記載的神秘王國,悄然浮出了水面。

我對中山國歷史一直很感興趣,省博的文物展看過很多遍,各種史料也收集了一大堆。

這次前來,是想親眼看一看出土那些文物的地方到底什麼樣,親身感受一下兩千多年前的戰國雄風。

結果大失所望。

在陳列館裡,一位講解員姑娘對我說:「我給您講解一下吧,只需20塊錢。」

當時我年輕氣盛、自恃甚高,脫口而出:「不用,我就是研究這個的,都懂。」

幸在那姑娘並未嫌棄,還是笑容可掬地引導我參觀。

事實證明,我也沒有想像中懂得那麼多,看著看著還是忍不住要問她,她就耐心地為我免費講解上幾句。

我問她這麼重要的遺址,為什麼不好好宣傳呢?

她說窮,沒有錢。

後來得知我是做媒體工作的,就央求我幫幫忙。

我雖不是土生土長的河北人,但有個優點,就是走到哪裡喜歡研究哪裡的歷史,然後還會油然生出一股責任感來。

當下,我留了那姑娘的聯繫方式。

回來之後,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媒體資源,陸陸續續為他們發布十餘篇宣傳和活動之類的文章。

在發布這些文章的同時,我能隱約感受到中山國遺址所發生的點滴變化。

於是,慢慢地就想要再去看一看。

2020年9月20日下午,我再次來到闊別五年的中山國遺址。

這一次,不僅帶著愛人,還有我三歲半的兒子;這一次,沒用在野地里尋找,導航直接就到了停車場。

五年間,隨著對中山國文化的深入了解,我去過更多跟中山國有關的地方:

鹿泉石邑古城遺址、趙縣宋子古城遺址、定州西堡古城遺址、唐縣北城子遺址等等。

我還申請加入了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試圖將中山人的足跡畫出來,將中山國的歷史寫出來。

五年間,中山國遺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嶄新而寬敞的展廳建起來了,中山王厝的墓區修繕保護起來了,曾經的陳列館也改為了文創體驗區。

再次到來,已然變成一個功能齊全、歷史厚重的旅遊景區。

此外,致力於中山國文化研究的老師們,還走上了央視《百家講壇》,拍了紀錄片《中山國》。

他們用更加詳實的多媒體呈現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曾經的「戰國第八雄」。

在展廳里,我還是不需要講解員,一手抱著兒子,一手指著中山國都城沙盤模型,不厭其煩地告訴他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兒子完全不能領悟,他只是覺得那些小房子很好玩。

在王厝的墓區,我碰到了一群外地來參觀的人,一行十幾個,都穿著騎行服,是典型的戶外運動愛好者。

聽到他們互相追問又互相說不出所以然,我情不自禁當起了導遊,為他們講解過去和眼前的一切。

仿如五年前我所遇到的那位姑娘。

在文創體驗區,愛人和孩子去玩拓片遊戲,我自己四處閒逛起來。

大廳里擺滿了各色文創衍生品,參觀之餘,足以滿足人們對於那個神秘古國的更多想像。

展覽、休閒、認知、體驗,這是一個真正的景區應有的模樣。

此刻,中山國遺址已經都具備了。

歷史是筆豐厚的遺產,等待每一個炎黃子孫去挖掘。

大多數人要了解歷史,一靠博物館,二靠遺址。

五年時間,中山國遺址從一個無人知曉的原始管理處,到一個設施完備的旅遊景區,背後有多少人在付出,我不知道,但眼前所能看到的變化,卻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河北稱之為燕趙大地,石家莊則是中山故土。

兩千多年前,有一群北方遊牧部落的先民,像楔子一樣紮根於燕趙之間,開拓出方圓五百里的國土,以千乘之力,頑強對抗四周的萬乘大國,並創造出璀璨文明。

中山三器、四龍四鳳銅方案、錯金銀雙翼神獸堪稱青銅時代的精品;

中山國兆域圖比世界最早的羅馬地圖還早六百年;

中山王酒歷經兩千多年,開瓶的一刻仍芳香馥郁;

中山篆字形修長、圓潤流暢,是華夏文字和書法之美的最佳詮釋……

這一切,都曾經深埋於地下,遍尋歷代史書,也僅存隻言片語,如今,她正一步一步揭開神秘面紗,慢慢進入世人眼帘。

五千年的文明,來自於滄桑歷史的點點滴滴。

一直以來,我們所要追尋的,我們所要銘記的,我們所要弘揚的,不正是這些嗎?

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就請多走進博物館,走進古蹟遺址吧。

去感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博大精深。

去感受炎黃子孫五千年的璀璨榮耀。


圖文均為原創,禁止搬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