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媒介敘事中,電視劇的「敘事動力」,還能更勝一籌嗎?

豆貓小娛 發佈 2023-06-03T03:32:19.996826+00:00

比如,相較於長篇小說,電視劇或在敘述技巧、故事複雜性有所遜色,但在敘事性上定能與之並肩,甚或超越之。

「網絡劇」「改編」「實踐優化」高強度的敘事性,是以「情節」為核心質性的電視劇的重要特質。

因而,我認為,相比其他媒介敘事形式,電視劇的「敘事動力」更有值得研究之處。

比如,相較於長篇小說,電視劇或在敘述技巧、故事複雜性有所遜色,但在敘事性上定能與之並肩,甚或超越之。

而在「以講故事為目的」的戲劇、戲曲、電影作品中,自然也存在敘事動力,只不過它們的敘事篇幅多是短篇或中短篇,不像電視劇那般存在大量的動力需求。

哪怕敘事動力的構造形式和手段,其他敘事形式中都有,它們也始終在量度上與電視劇有所相差,進而造成某種質的區別。

正如電視劇導演張黎所說,「表達有些東西需要篇幅,就像寫文章,有短文章,也有長篇累牘的文章。」

你可以用一齣戲講「草船借箭」,可以用一部電影講「赤壁之戰」,卻無法用它們呈現整個「三國故事」。

這也是,為何本研究中會常常援引長篇小說、長篇評書的藝術理論為支撐的原因。

在敘事跨媒介思潮下,本研究同樣秉持「泛敘事」觀念,認同一切媒介都可以作為敘事工具,因而各類媒介敘事形式都會涉及敘事動力問題,如綜藝節目、電子遊戲、短視頻、虛擬實境影像,等等。

只不過,橫向對比來看,「電視劇」還是最具「敘事動力」的。

比如,在綜藝節目中,室內的舞台類節目是多種文藝形式的匯合,幾乎不具敘事性;而在室外真人秀節目中,或有背景故事、人物扮演等情節要素,但真正吸引觀眾的卻非「敘事性」,而是紀實化鏡頭中的娛樂性、遊戲性等。

在電子遊戲中,儘管多數遊戲都會設置各類敘事相關的對話、任務線。

對於玩家來說,「跳過劇情」快速進入自我操控狀態卻是首選,他們更願意自己去親身探索世界,而非被人告知世界為何。

至於短視頻,可能只有部分內容傾向「敘事」,其他則極為龐雜;而虛擬實境影像中,敘事的作用,更是明顯不及「體驗」。

因此,我認為,對於那些不以敘事為本質目標的媒體藝術形式,儘管它們存在一定的敘事動力,卻也實難與「電視劇敘事動力」等而視之。

因不同媒介敘事形式之間「敘事動力」的差異問題,並非本研究的範疇,故筆者的部分思考仍有欠缺,可以留為後論,於此不做深析。

需要進一步有所思考的,是與「電視劇敘事動力」相關的問題,如「網絡劇」的敘事動力,「改編類電視劇」的敘事動力,以及實踐中如何優化「敘事動力」等。

局部創新聽到「電視劇敘事動力」,定不乏有人會問那「網絡劇敘事動力」呢?

在主題研究中,出於以電視劇為研究對象的實際考量,為儘可能地避免不必要的爭議,所舉之片例盡數為「電視劇」,依據是該作品是否在電視台播過。

網絡劇,同樣存在敘事動力問題。

首先,之所以不以媒介差異為由跳過這一問題,是由它與電視劇的親緣關係決定,即二者並非絕然不同的媒介敘事形式。

其次,之所以延伸來談,而非重點論述、比較研究,則是因為在筆者看來,「網絡劇敘事動力」與「電視劇敘事動力」在大體上無異,僅存在局部創新。

作為一種專為網絡平台生產傳播的劇集內容形態,網絡劇具有自身的網生路徑,即從非專的網絡短劇向專業化的網絡長劇的發展演變,在某種程度上支撐了這一概念的自足性。

但除此之外,網絡劇也有對電視劇的大量沿襲、借鑑,涉及各個方面,這些又明顯是它被視作獨立敘事文體的阻礙。

目前,關於兩者的差異論爭幾乎止息,因為僅以在電視媒介中播出的劇集為「電視劇」、以在網絡媒介中播出的劇集為「網絡劇」的媒介性來界定二者差異,以然不再恰當。

事實上,伴隨著近年來網絡劇的發展,觀眾認知電視劇的觀念也從狹義轉向了廣義。

在這種新的「電視劇觀」中,「電視劇」不再單是指熒幕上播出的一部作品,而是包含著所有以「電視劇」為「理式」生產的「劇集」。

同樣是基於媒介而被命名的敘事文體,網絡劇並不像電視劇那般有著完整的「成長史」,它更像是被時代催生,是在接受電視劇生產模式、敘事觀念的基礎上被改造出來的,而非對既往電視劇觀念的全盤顛覆。

對於觀眾來說,他們還是習慣視以部集形式、視聽演述等為特質的劇集作品為「電視劇」,除非有人特意告知或標註某部作品為「網絡劇」(或「純網劇」)。

比如,即便在各大網絡視頻播放平台的界面中,「電視劇」還是和「電影」「紀錄片」「綜藝」作為頻道標籤並列,「網絡劇」只是其下子項。

這也說明,廣義、寬泛的「電視劇觀」,無論在生產傳播還是審美接受層面,已逐漸成為一種既定事實。

可以斷言的是,此前關於「電視劇敘事動力」構成和表現的相關論斷,在「網絡劇敘事動力」問題上能夠盡數適用。

如同「網絡電影」還是「電影」,「網絡劇」也還是「電視劇」。

當然,本研究無意抹煞「網絡劇」的客觀存在及其藝術價值。

只是想說,在網絡劇尚未突破電視劇範疇實現自立之前,在敘事文體意義上,它與電視劇並不構成並列關係,而是包含關係,即網絡劇仍是電視劇的一種「變體」(variant)。

換而言之,如果說「網絡劇敘事動力」與「電視劇敘事動力」有本質差別,那麼多數人肯定會持否定看法,因為網絡劇和電視劇在敘事形態上並無質的區別。

反過來,如果說「網絡劇敘事動力」與「電視劇敘事動力」表現的毫無差異,那麼同樣會有很多人不認同,因為相比電視劇,網絡劇仍有一些不容忽視的新特性。

這些新特性,對網絡劇「創作者/接受者施動,文本受動」的敘事運動產生著影響,從而使「網絡劇敘事動力」產生新的表現。

與電視劇的流動性框架相比,網絡劇的媒介框架是互動性的。

網絡媒介的互動參與性,使得網絡劇具有更高強度的敘事交流能力,這意味著它可以在一系列技術條件保障下,在敘事進程中與觀眾實現更高強度的互動。

同樣,長期使用網絡媒介的視聽內容受眾,也有比傳統電視觀眾更強烈的互動意願,這樣的主體能動意志會在網絡劇文本中形成新的交匯,由之使文本動力顯現更強的互動特質。

也就是說,媒介技術的互動底色,使網絡劇敘事的創作者/接受者施動更具活性,文本受動也隨之產生變化。

比如,當我們將「彈幕」納入討論,可以發現這就是「讀者反應」的實時映刻,而且遠比已被理論歸納出形式要多元複雜,如不同讀者間對話、交流的實現,等等。

儘管彈幕已在所有網絡視頻內容中應用,但對於網絡劇來說,這或許意味著創作者要更加清晰地明白文本的受眾是誰,以及他們會對所見的修辭信息做出何種反應。

「眾口難調」是常態,可若能知曉如何通過控制敘事動力來實現對受眾預期判斷的「收放」,通過更具主體性的「作者代理」,於文本中和接受者形成「你知我知」的敘事互動,不失為一種創造收視的利好。

簡而言之,網絡劇具有獲取更為強大的讀者動力的潛能。

另一個直觀樣例,是「互動劇」。

「作者」在敘事進程不同節點設置出意圖明確的選項,設置的依據來自創作者對「讀者反應」的預判,由真實觀眾一系列的觀看選擇,構成文本運動,生成敘事意義。

因界面操作的物理參與,被拉入敘事進程的真實觀眾,會對情節發展產生更強烈的心理參與,如果敘事人物、情節、時空的元素調用與之配套,便可為情節發展注入另一重動力。

這些,在傳統電視劇中是沒有的。

但目前而言,真正意義上的「長篇互動劇」,也並未出現。

在情節發展上,互動性媒介框架也導致了網絡劇對於某些敘事類型的偏愛,如懸疑。所有電視劇中,都有懸念;類型電視劇中,懸疑類型也分支眾多。

懸疑劇,本就是一類傾向使用強向敘事動力的類型,其中滲透著密集的敘事修辭交流,是最典型的創作者和接受者的「猜心遊戲」。

就敘事而言,網絡懸疑劇的一大特色,是它敢於將這項遊戲發展到極致,為之注入電視懸疑劇少有呈現的元素。

例如,《無證之罪》中的極惡之惡「李豐田」,《白夜追兇》中黑白雙子的身份互換,《沉默的真相》中的以身證法,《摩天大樓》中的多人復仇,《隱秘的角落》中的謀殺案與少年抉擇,以及《開端》中的時間循環,等等。

也就是說,此類劇集會一直讓你去猜,密集地釋放影響敘事判斷的信息,以修辭和情節上創造強效敘事動力,換來對受眾的長效吸引力。

用一個通俗詞彙描述,就是「燒腦」,但年輕人之蜜糖,或可能是中老年人之砒霜,此也是分眾化的題中之義。

除此之外,網絡劇還會將一些網絡文化元素作為質料融入敘事進程,以「網感」「梗」等帶有敘事理解圖式意味的內容,迎合熟悉這些的網絡觀眾。

一些更加分眾垂直的敘事策略,也是網絡劇敘事動力「精準施策」的體現,如以電子競技為題材製作的《全職高手》《穿越火線》等作品。

網絡劇,也有短篇、中篇、長篇之分,只不過相較電視劇的長篇主導,篇幅在20集以下的中長篇、中短篇網絡劇則能在長篇之外,占據一定的份額,如18集、15集、12集、8集、4集等。

那麼,這是否意味著對劇集「敘事動力」的更新或轉變?我認為需要辯證地看待。

因為,有些網絡劇儘管單部集數不多,卻有多部或多季,相加起來實則還是長篇,如《盜墓筆記》系列、《花間提壺方大廚》系列,等等。

事實上,一些篇幅較短的網絡劇在「敘事動力」上表現出的價值,並不在於篇幅本身,而是在於情節構織的強度、密度等。

舉例來說,拿一部情節「注水」嚴重的100集電視劇,和一部情節凝練、故事精彩的10集網絡劇給觀眾評價,多數都會選擇後者,而非前者。

如《無證之罪》《我是餘歡水》等12集的中短篇網劇,它們敘述的並非「大事」,因而無需過長篇幅,在有限篇幅內強化戲劇性與情節性即為其特點。

此類表達,在早期的中、短篇國產劇中,也是有的。

「中篇」網絡劇的成功,部分得益於其內敘事動力助推的意義生成,但這並不意味著「中篇」對「長篇」的勝利。

總而言之,我認為,在敘事動力的構成和表現上,短篇、中篇有的,長篇都有;長篇有的,短篇和中篇卻未必有。

所以,單就篇幅而論,這並不構成網絡劇對電視劇的優勢。

而且,那些通過「敘事動力」使情節發展更為引人注目的方式方法,也並不足以構成形態之間優劣比較的依據,反而恰是值得所有劇集創作共同學習的地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