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州傳統文藝繁榮秘訣何在

金臺資訊 發佈 2023-06-03T04:41:09.294091+00:00

萬州川劇團在表演川劇變臉。三峽曲藝團在南浦劇場表演曲藝。三峽歌舞劇團在表演歌舞劇。三峽雜技藝術團演員在訓練。特約攝影 冉孟軍 攝/視覺重慶萬川畢匯,平湖飛歌。5月28日,夜幕降臨,萬州南浦劇場,燈火璀璨,熱鬧非凡。

萬州川劇團在表演川劇變臉。

三峽曲藝團在南浦劇場表演曲藝。

三峽歌舞劇團在表演歌舞劇。

三峽雜技藝術團演員在訓練。特約攝影 冉孟軍 攝/視覺重慶

萬川畢匯,平湖飛歌。5月28日,夜幕降臨,萬州南浦劇場,燈火璀璨,熱鬧非凡。

台上,四川竹琴、金錢板、川東清音、川東盤子、四川揚琴、諧劇、車燈等曲藝輪番上演,時而激越高亢,時而婉轉抒情;台下,觀眾座無虛席,掌聲歡呼聲不斷。

這是萬州近年來演出常態化的一個縮影,在天生城劇場、復興劇場、三峽歌舞團劇場、金獅劇院等地,觀眾能欣賞到川劇、雜技、歌舞劇等精彩節目,最多一天可「刷」到四五部劇。

時下傳統戲曲式微,甚至有「十演九虧」的說法。而在城鎮常住人口100萬的萬州,為何傳統文藝演出如此頻繁、市場如此繁榮?連日來,重慶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四團同城」

全國同級別城市少有

高峽平湖、鐘樓碑亭,生旦淨末訴說千古情長……走進萬州,其繁榮的傳統文藝演出令人驚嘆:

在古色古香的南浦劇場,熱烈的掌聲與悠揚的唱腔交織。「只要有空,我每周都會來這裡聽戲,都成習慣了。」戲迷熊興國稱,這裡每周末都有演出,對觀眾免費開放;節目也是常演常新,讓他們的文化獲得感滿滿。

「這一演出是我們在全市率先『整合政府、市場、社會三種資源』進行的常態化惠民演出,且一演就是6年多。」承擔該演出項目的三峽曲藝團團長何菊芳稱。該演出為三峽曲藝「周周演」,於2017年啟動,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文化與商貿、文化與旅遊融合發展,提升萬州的城市文化格調與精神內涵。

在萬州天生城劇場,每周末有川劇、雜技、曲藝等演出;在金獅劇院,少兒雜技秀《奇幻森林》等劇目天天演;在三峽歌舞團劇場,各類文藝演出一年超過200場。

值得一提的是,萬州還有兩個新演出項目即將上馬。「目前,我們的復興劇場裝修已經進入尾聲,預計本月內正式對觀眾開放,將開展川劇常態化演出。」萬州川劇團團長譚繼瓊稱。

三峽歌舞劇團團長蒲慶雲表示,目前,他們以長江三峽歷史文化為背景打造的大型情景歌舞劇《川江號子情》已完成創排和試演,將進行常態化的旅遊駐場演出,全景展現川江流域的歷史底蘊、滄桑變化、人文精神和時代風采。

「目前,我們是全市擁有專業藝術院團最多的區縣,也是我市唯一擁有川劇、曲藝、歌舞劇、雜技四個成建制、具有獨立編導演能力專業文藝院團的區縣,被稱為『四團同城』,這在全國同級別城市中也不多見。」萬州區文化旅遊委黨委書記、主任黃方國稱。

漸入佳境

屢獲國家級、市級大獎

萬州歷來文風熾盛,早在清代,川劇便傳入萬州,竹琴、評書也開始流行。抗戰時期,京劇票友組織劇社,活動盛極一時。特別是20世紀30年代,郭沫若領導的孩子劇團以及40年代的抗敵演劇九隊曾活躍在萬州舞台上,其間著名戲劇家曹禺、陳白塵、鄭君里等都曾為萬州播下戲劇藝術的種子。

新中國成立後,萬州各類藝術團體和演出活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形成了5個川劇團、6個文工團、1個京劇團、1個雜技團、1個曲藝團的格局。

2003年,萬州創排的話劇《移民金大花》,掀起了萬州文藝走向全國的序幕。隨後,萬州各文藝院團相繼創排上演《三峽人家》《鳴鳳》《白露為霜》《回歸》《夢回三峽》《薪火》和《峽江月》等舞台劇,屢獲國家級、市級大獎。

其中,《移民金大花》獲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五個一」工程優秀戲劇獎,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全國精品30強);《三峽人家》榮獲第十三屆「文華獎」優秀劇目獎、第六屆全國優秀話劇劇目展演二等獎,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重點資助劇目(全國精品10強);《白露為霜》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5年度舞台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大型舞台劇和作品項目」,榮獲重慶市第十四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薪火》入選「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等。

此外,譚繼瓊、何菊芳先後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中國曲藝牡丹獎,萬州還被評為「中國曲藝之鄉」。

「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還專門到萬州召開研討會,剖析這一文化現象。」萬州區文化旅遊委二級巡視員熊剛稱。

自2018年起,萬州更是連續成功舉辦多屆世界大河歌會。來自俄羅斯、美國、愛爾蘭、墨西哥、義大利等多個國家的藝術家們,在萬州以歌會友、以歌促旅、以歌興文,進一步促進了萬州文化藝術的繁榮發展。

展望未來

多出大戲大劇優作優品

毋庸諱言,隨著多元化的文藝市場格局形成,觀眾已被大量分流。在傳統戲劇普遍「日子並不好過」的大背景下,「區區」萬州為何傳統文藝演出如此火爆,擁有一片業界廣泛認同的繁榮?

「在一般人眼裡,這確實難以想像。」但在熊剛看來,萬州成功的背後,折射的是一種艱苦創業、接續奮鬥的拼搏精神;不甘平庸、敢於爭先的創新精神;擔當作為、眾志成城的協作精神。

具體而言,首先是萬州區委、區政府充分認識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把舞台藝術創作擺在重要位置,將其作為繁榮地方文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其次,萬州不斷深化改革、開拓創新,對有一定市場運營能力和經驗的三峽歌舞劇團、三峽雜技藝術團實行「事轉企」改革,鼓勵輕裝上陣,靈活機制,開拓市場;劃轉三峽川劇團、三峽曲藝團為非遺保護傳承中心,在做好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同時,積極創排舞台藝術劇目和曲藝節目參加全國性演出和專業藝術大賽,相繼獲得全國大獎。

最後,植根大地、立足原創,組織創作人員深度挖掘豐厚的巴渝文化、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移民文化等;從關注重大歷史大事件到從平凡小事、草根人物中尋找亮點典型,創作出一批又一批接地氣、帶露珠、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此外,精益求精、精耕細作,堅持開門辦戲,走出了一條本地院團與國內戲劇專家聯手創排的路子,使戲劇作品更經得起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寧願苦幹,不願苦熬。」這是原創方言話劇《薪火》裡大學生村官田景秀的台詞。在萬州著名藝術家譚華波看來,這也是萬州文藝繁榮發展的又一個重要成因,即萬州文藝人對戲劇的熱愛和堅守。

未來,萬州傳統文藝如何再創輝煌?

黃方國表示,萬州將以「建成三峽文化高地」為目標,開展主題文藝精品創作,多出大戲大劇優作優品;利用旅行社、遊輪、劇場等載體,呈現中國曲藝之鄉、萬州文藝的新魅力;培育文化消費習慣,轉變市民生活方式,逐步將優質公共文化資源有效轉化為文化產業;將竹琴、金錢板、川劇等非遺轉化為文創產品;加強景區、園區、公園等地的文化植入工作,持續開展演藝進景區、曲藝上遊輪、曲藝周周演;創新策劃中國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節、世界大河歌會、三峽江灘音樂季、三峽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等活動,進一步叫響萬州文化品牌。

本報記者 韓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