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位於歐洲東部,分別和波蘭、拉脫維亞、俄羅斯、波蘭接壤,總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人口約280萬。
從歐洲範圍來看,立陶宛只是一個小國,境內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到了30%,主要樹種包括橡樹、樺樹等等。
立陶宛植被茂盛,自然環境比較優越,但礦產資源非常匱乏,包括工業生產所需的煤鐵石油天然氣等資源都依賴進口。
立陶宛曾經是蘇聯的一部分,早在蘇聯時期,立陶宛已經是蘇聯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加盟共和國。蘇聯解體後,立陶宛經濟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發達國家。
立陶宛的製造業水平比較強,主要工業門類包括機械製造、電子工業、金屬加工、木材加工等等。立陶宛最著名的產業為雷射產業,早在蘇聯時期,立陶宛的雷射產業已經非常著名,現在立陶宛的雷射產業在國際市場有著很強的競爭力,部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達到了50%。
整體來看,立陶宛需要進口大量原材料,出口商品主要為工業品,對港口有著很強的依賴性。立陶宛西部瀕臨波羅的海,海岸線長約90公里,不過立陶宛沿海地區多灘涂,適合建港的地區非常少,因此立陶宛只有一座海港,名叫克萊佩達。
克萊佩達是立陶宛唯一的沿海縣,立陶宛全國分為多個縣,整個沿海地區都屬於克萊佩達縣。克萊佩達縣包括克萊佩達市、巴蘭卡市、涅林卡市等多個城市。
克萊佩達港位於波羅的海沿岸,尼曼河河口,屬於克萊佩達市。尼曼河是立陶宛主要河流,發源於白俄羅斯山區,流經立陶宛,在克萊佩達注入波羅的海。
尼曼河連接了克萊佩達港和立陶宛內陸地區,內陸地區的貨物可以通過河流運輸到港口出海,進口貨物也可以通過河流運輸到內陸。
對於立陶宛來說,克萊佩達港就是唯一的對外貿易窗口,對立陶宛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過這座港口曾經屬於德國,德語名為梅梅爾。
德國國歌中原本有一句歌詞,「從馬斯到梅梅爾,從埃施到貝爾特,德意志,高於一切。」這幾個地名,是當年德國的四方邊界。
梅梅爾位於德國東北部,是德國東北邊界地區的重要港口,隸屬於。當時梅梅爾港只是作軍事用途,是一座軍港,對德國控制東北邊界地區起到了重要作用。
1917年,沙俄垮台,立陶宛脫離沙俄宣布獨立。立陶宛獨立後,海岸線非常短,只有西北部一小塊土地瀕臨波羅的海。
這一小段海岸線的灘涂非常多,條件比較差,不適宜建設港口,如果沒有外部干預,立陶宛將成為只能看海,不能出海的國家。
但德國戰敗後,受到了英法等協約國的打壓,在凡爾賽會議上,英法兩國對德國領土進行了分割,將但澤走廊劃給了波蘭,導致德國東普魯士成為了飛地。然後又將包括梅梅爾在內的東普魯士北部沿海地區劃給了立陶宛。至此,立陶宛的海岸線得到了延長,並擁有了沿海港口。
1940年,蘇聯占領了立陶宛,梅梅爾港改名為克萊佩達港。蘇聯時期,克萊佩達港成為蘇聯波羅的海主要港口之一,蘇聯解體後,克萊佩達不斷發展,現在已經成為立陶宛的水陸交通樞紐,建有大型出口轉運基地,年吞吐量超過77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