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槍枝暴力陷入「死循環」,民眾噩夢不斷何以應對?

九派新聞 發佈 2023-06-03T05:25:39.404856+00:00

根據美國槍枝暴力檔案網站的統計數據,截至當地時間29日,今年以來全美各類涉槍事件已造成超過1.74萬人死亡,超過1.43萬人受傷,除槍手外造成至少4人傷亡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已達到259起。

綜合BBC、美聯社等多家外媒報導,當地時間5月29日,美國佛羅里達州好萊塢海灘發生大規模槍擊案,造成9人受傷;5月28日,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發生多起槍擊事件,造成10人死亡、37人受傷;當地時間5月30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發生槍擊案,兩名兒童和一名青少年遇害。

根據美國槍枝暴力檔案網站的統計數據,截至當地時間29日,今年以來全美各類涉槍事件已造成超過1.74萬人死亡,超過1.43萬人受傷,除槍手外造成至少4人傷亡的大規模槍擊事件已達到259起。過去三年中,每年都會發生600多起槍擊案件,平均每天兩起。

美國憲法允許公民持槍,本意是為公民提供自保手段,但是在過去一樁樁槍擊案件中,美國人看到的更多是暴力和恐懼。報導中的數字是冰冷的,倒下的生命是鮮活的。面對恐懼,普通人如何面對?家庭學校如何保證孩子的人身安全?民眾又將如何擺脫日夜纏身的夢魘?

為提高孩子安全意識,美國父母同孩子談論槍枝安全

凱撒家庭基金會(KFF)調查研究顯示,美國成年人中,約有60%曾向孩子或其他親屬談論過槍枝安全。學校開展槍枝案件演習,教給學生逃生手段。在演習中,老師會告訴學生,什麼時候應該堵門,什麼時候應該逃命。

摩根·胡克(Morgan Hook)接受採訪時表示,她的九歲女兒一天放學回家告訴他,如果持槍者射擊教室門的話,那麼學校開展的演習其實就沒有多大用途。胡克安慰女兒說,這些事情不會發生。但事實是,納什維爾最近發生了一起槍擊案,嫌疑人就是朝門射擊的。胡克表示,「有時候我們只是想安慰孩子,但是這些安慰不過是謊話。」

一名健康專家表示,父母有必要和孩子談論槍枝安全,前提是父母要保持平靜。

圖源/BBC

社區發生槍擊案件,人們只能選擇搬離

KFF調查顯示,美國槍枝暴力案件激增,導致15%的家庭選擇搬家。

40歲的特拉維斯·威爾森(Travis Wilson)之前住在路易斯維爾某社區,在那個社區,一顆子彈曾射穿了他鄰居的窗戶,還有人對著他拔出過槍。那個社區,夜晚發生過多起槍擊案,他和妻子算過數量之後,搬離原本的社區。威爾森表示,「如果一個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那麼一定會受到不良影響。」他還表示,把孩子生在美國很不負責,因為到處都可能發生槍擊案,孩子的生命安全難以得到保證。

上個月,威爾森新家旁不幸發生了槍擊案。在當地一家銀行,有人持槍殺害了他五個前同事。

為防止悲劇再發生,給孩子背上防彈背包

五年前的情人節,羅利·阿爾黛夫(Lori Alhadeff)如往常一樣,把三個孩子送到學校,但是放學之後,只有兩個孩子回到家。此前,一個青少年拿著槍,在某所高中殺害了17個人,其中就包括阿爾黛夫的14歲女兒。這次事故之後,阿爾黛夫給兩個兒子買了防彈背包,防止悲劇再次發生。

阿爾黛夫表示,「還會再發生槍擊案的,只是不知道下次發生是什麼時候而已,這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

自衛物品生產公司老闆表示,美國槍擊案件頻繁發生,人們對於防彈包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圖源/BBC

為了保護學生,學校員工參加持槍培訓

凱特(Kate)是俄亥俄州的一名負責人,她曾對自己的學區進行安全規劃,以應對槍枝暴力案件。規劃包括,鎖住大門,為員工提供救助培訓,給教室門標號,以快速定位發生事故的教室。但是2018年佛羅里達州發生槍擊案之後,她覺得自己應該再多做一點。

之後,她和員工參加了為期三天的持槍培訓,教學校員工使用槍枝,應對突發事故,保護自己,保證學校安全。凱特表示,「我想做我所有力所能及的事。」凱特認識到,有些員工不想佩戴槍枝,覺得這個要求太過於強硬,他們不喜歡。對於凱特來說,她做這些事就是為了問心無愧。如果以後發生槍擊案,她希望自己不會後悔當時什麼都沒做。

曾親歷事故,自此不敢進入公共場所

25歲的蘿絲·劉易斯(Rose Lewis)還記得,2015年的某天,在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家電影院,一個男人持槍殺害了兩個人,當時屏幕上正在播放劉易斯最愛的電影——《生活殘骸》。

之後,劉易斯一直存在心理陰影。她開始不敢進入電影院,不敢進入其他黑暗密閉的場所,生怕自己很難逃出去。劉易斯表示,「受到槍擊的概率很小,但是焦慮感,擔憂感一直折磨著我,我也不想冒險。」

62歲的卡拉·史密斯(Carla Smith)也不敢進入黑暗閉塞的場所。因為擔心人群中有人開槍,她只敢在早上去買菜。

KFF調查顯示,大約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都不敢去類似場所。儘管公共場所發生槍擊案的概率很小,但是專家表示,人們採取這種防禦機制,會讓他們感覺生活是可控的。一名心理學家表示,「當感受到威脅,或者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採取這種行動來提升安全感。但是如果防禦措施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的話,就不太可取了。」

孩子遭槍擊身亡,母親長期生活在恐懼中

潘姆·博斯利(Pam Bosley)有一個28歲的兒子,職業是卡車司機,每天晚上他出去工作時,博斯利都會很擔心。博斯利目送他走到卡車上,祈禱不要發生危險。博斯利的大兒子17年前去世,當時他只有18歲,在芝加哥的一所教堂前遭到槍擊身亡。直到現在,她都因為槍擊感到恐懼,被時刻困擾著。

博斯利表示,「我有時候會失眠,因為我很害怕,我不僅僅是為兒子感到害怕,也是為我的丈夫,為我的家人感到害怕,我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博斯利發現,參加倡議活動能夠幫助她緩解焦慮,「哪怕我很受傷,我也會努力,努力為所有我愛的人營造安全的生活環境。這就是我的使命,敦促著我每天前行。」

哪怕是沒有親歷過槍擊案的人,也會被恐懼困擾。過去二十年間,美國心理協會的研究員萊特一直在研究美國首要壓力來源,結果發現,2019年,高居榜首的是大規模槍擊案。

圖源/BBC

美國人深受其害,多數人希望管制槍枝。91%的民主黨人希望採取更加嚴苛的槍枝管制手段,但只有24%的共和黨人希望如此。一些州已經採取措施,禁止或者限制持有武器。在管控槍枝的呼聲越來越高之時,2021年9月1日,美國德克薩斯州一項新的槍枝法案生效。21歲及以上合法擁有槍枝的德克薩斯州人可以公開攜帶槍枝,哪怕沒有獲得許可或培訓。但其中不包括被禁止擁有槍枝的人員,例如被判犯有重罪、襲擊、家庭暴力或進行恐怖主義行為的民眾。

商場、教室、派對,都曾受到槍枝荼毒,暴力槍擊案件無處不在,美國公民無不生活在恐懼之中。紐約時代廣場曾突然響起的摩托轟鳴聲,被誤認為槍擊聲,路人四散逃開,唯恐殞命。親歷過槍擊案件的人,或將一直生活在夢魘之中;未親歷過槍擊案件的人,也會惶惶不可終日。對於所有普通人來說,子彈出膛,划過空氣,擊入心臟的這一系列物理過程,都會成為擊潰其防線的心理噩夢。

槍枝暴力案件頻發,禁無可禁。公民本意或是持槍自保,但最終卻演變成暴力殺人事件。美國社會槍枝問題或已進入「死循環」。美國種族歧視現象根深蒂固,疫情期間,針對亞裔的暴力案件層出不窮,選擇購買槍枝的亞裔非裔人數劇增。若是槍枝得到持槍人嚴格看管,尚且能避免事故發生,若是被叛逆少年拿去,發生槍擊事件的概率或許就會大大增加。以防身為由購買槍枝的人,最終是否會成為率先舉起槍的人呢?在這場「死循環」中,受傷的終是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

九派新聞實習記者 趙梓茜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繫,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