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忍的家庭教育:把聽話當懂事,把乖順當教養

男孩派 發佈 2023-06-03T17:15:31.707872+00:00

#夏日生活打卡季#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聽話、懂事,而是用無條件的愛和正確的三觀去滋養孩子。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獨立、有主見又內心豐盈的孩子。作者 | 楓子最近被一個媽媽的教育暖到了。媽媽帶著雙胞胎要出門時,妹妹突然哭鬧著要跟姐姐換外套。

好的家庭教育,不是一味要求孩子聽話、懂事,而是用無條件的愛和正確的三觀去滋養孩子。

唯有這樣,才能培養出獨立、有主見又內心豐盈的孩子。

作者 | 楓子

最近被一個媽媽的教育暖到了。

媽媽帶著雙胞胎要出門時,妹妹突然哭鬧著要跟姐姐換外套。

因為之前妹妹已經換了一次姐姐的外套,這次媽媽一口拒絕了她。

一旁的姐姐不忍妹妹哭,便再次做出讓步。

媽媽看出姐姐是在委曲求全,便告訴她不需要這麼「乖」:

「媽媽希望你把這個東西給妹妹,是因為你不喜歡這個顏色,而不是因為她哭,你想讓著她,就委屈自己。」

因為在媽媽看來,孩子表現出來的討好、聽話,並不是真的懂事,只不過是壓抑自己,成全別人而已。

是啊,可現實中,很多父母總想讓孩子聽話,乖順,少任性,多體諒,也認為這就是懂事、有教養的孩子。

但懂事從不等於順從。

把聽話當懂事,把乖順當教養,省心的是父母,受罪的是孩子。

曾在知乎上看過一位網友的故事。

從小,父母就要求她必須乖巧聽話,因為在父母看來,這就是懂事。懂事的孩子才會被別人喜歡,受歡迎。

她清楚地記得,7歲那年,親戚小孩不經她同意,就玩起了她最心愛的海賊王手辦。

她不情願,父母就指責她不會做大姐姐,叫她要分享,要大方。

好不容易等到親戚要離開,小孩卻怎麼也不肯還她手辦,她著急要去搶,父母不僅不幫她,還一個勁地叫她要讓著小弟弟。

因為要聽話,她一次次遷就別人。

因為要乖巧,她一次次委屈自我。

明明很喜歡一件衣服,卻不敢吭聲,溫順走開;

出門逛街,也從來都是聽從家人的安排。

她說:「我不敢提要求,更不敢麻煩別人。」

但這樣的「懂事」,並沒有讓她變成一個懂事理、受歡迎的人。

相反,長大後的她,成了一個疲憊不堪的「老好人」。

乖孩子的懂事不是真的「懂」了,更多的是出於「不得不」的無奈。

把聽話當懂事,一味要求孩子聽話,只會扼殺孩子的話語權,抹殺孩子的自主意識,讓孩子一輩子都在委曲求全。

把乖順當教養,一味要求孩子忍讓,只會壓抑孩子的正常需求,閹割孩子的自我感知能力,讓孩子低自尊,低自我價值感。

聽話和乖巧的背後,是滿滿的「委屈」和「不快樂」。

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聽話,而是讓孩子懂事,聽話和懂事是完全兩個概念。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懂事呢?

有一個男孩,父母早年離異,三姐弟跟著母親一起生活。

為了孩子,媽媽每天要打兩份工,日子過得很辛苦。

每次家裡難得吃肉,男孩卻特別不讓人省心,總是咬幾下就不吃了。

有一次更過分,媽媽好不容易借錢買了幾隻雞腿想讓孩子改善一下伙食。

不曾想,這個男孩只咬了幾口,就把雞腿扔到地上。

生活那麼艱難,孩子還如此不聽話,媽媽一氣之下就拿起棍子打了這孩子一頓。

打完孩子,看看地上的雞腿,媽媽捨不得浪費,就撿起洗了自己吃掉。

長大後男孩回憶起這件事,他說:

「其實是想讓媽媽也吃一口雞腿。」

因為他知道,只有把雞腿弄髒了,媽媽才捨得自己吃掉它,不然媽媽總是只吃鹹菜,不吃肉。

這個看起來不懂事,但卻很懂事的孩子,就是周星馳。

真正的懂事,從來不是以討好他人為目的,而是孩子一個自我覺察的過程。

真正的懂事,也不是無盡的隱忍和順從,而是孩子發自內心的選擇,自發地去體諒、去承擔。

這種內化的懂事,才能讓孩子成長成人。

還記得《以家人之名》裡的李尖尖嗎?

她有一個允許她任性,撒野,甚至闖禍的爸爸,但她卻沒有被寵壞,反而特別懂事。

因為爸爸給了她滿滿的愛,小小的她,也就充滿了愛心,富有同理心。

因為爸爸很照顧她的情緒,她既懂得照顧他人,又尊重自己的真實感受。

因為爸爸的包容和接納,她特別明事理,好說話。

所以,培養懂事的孩子,從來不需要孩子退讓、妥協。

父母先懂事起來,孩子自然會在父母的澆灌下,變得懂事和成熟。

教育心理學曾對「懂事教育」進行定義:

「懂事教育主要說的是孩子對一種自我方向感和自我定位的把握,孩子能根據自己的情況,對自己的人生及當前目標有一個清晰的把握。」

也就是說,「懂事」並不是大人按自己的滿意度為孩子貼上的簡單標籤。

「懂事」更像是一個動詞,是「看懂事情」的能力。

高情商的父母,從不培養聽話的孩子,而是培養孩子懂這4件事。

1. 懂為人

有句話說得好:「為人處世,人品是最硬的底牌。」

一個有修養的人,總是會在不經意的細節中,讓人好感倍增。

想起高中一位同學,成績常年墊底,也沒有什麼特長和優勢,高中畢業後就去打了工。

因為時常有貴人相助,不僅開了家小店,後面更是做成超市,如今生活過得很不錯。

他說,之所以有今天,多虧了媽媽。

從小到大,他母親就教他三件事——禮貌,守信,助人。

在家,媽媽教他餐桌禮儀,文明用語;在外,媽媽教他守規則,講禮貌;

當得知班上有個窮孩子不能參加春遊時,媽媽鼓勵他拿出壓歲錢幫那位同學交了費用。

發現他因為玩遊戲而忘記和同學打籃球的約定時,會要求他鄭重向同學道歉,並保證不再犯。

也正因為從小養成良好品行,他的人緣一直好,總是有人因為信得過他,而幫助他,關照他。

修養,是一個人行走世界的通行證。

父母給孩子什麼樣的修養,孩子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2. 三觀正

有句話說得好:一個人的三觀,決定了他的價值。

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培養一個三觀正的孩子。

還記得前段時間因造同學黃謠 、P不雅圖片牟利被南華大學開除的何某嗎?

在眾人眼裡,何某努力勤奮、品學兼優,還拿過多個獎項,並且榮獲中科大研究生的保送資格。

但私下裡,他卻把女同學的照片,P成色情照拿到外網販賣,甚至進行色情比賽。

最終,他親手埋葬了自己未來——保研資格取消,退回到高中學歷。

何某的經歷,給了很多父母一個警醒:只重視成績,不重視三觀培養,就是給孩子的未來埋坑。

因為一個人的結局,早就寫在了他們的三觀里。

一個在學習上考滿分,在做人上考零分的孩子,終究走不遠。

教育路上,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三觀,就是點亮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盞燈,陪伴他通往更美好更明亮的遠方。

3. 懂感恩

去年暑假,山東棗莊,有個11歲的小男孩圈粉無數。

當別的孩子都在玩耍時,他在三個攤位前忙得不可開交。

早上7點準時開張,爸爸在屋裡製作食物,他在攤位上招呼買賣。從切餅、上稱到包裝,整個過程一氣呵成,嫻熟得像一個大人。

有人問他:「會累嗎」?

小男孩回答:「再累也沒有爸爸累,沒有苦就沒有甜。」

有人誇他是個好孩子。

小男孩說,哪有什麼好孩子,都是鍛鍊出來的,我幹這個,是因為能幫爸爸分擔一下。

談及未來的想法,小男孩更是說:「想好好學習,希望能走出一條路,讓爸爸過上好生活。」

在男孩身上,看不到對生活抱怨,只有對爸爸辛苦的理解和感恩。

自始至終,雖然又忙又累,但男孩臉上卻一直洋溢著微笑。

為什麼要教孩子感恩?

我想這就是最好的答案。

會感恩的孩子,不僅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還懂得去分擔。

會感恩的孩子,在愛與被愛中,永遠對生活充滿熱情。

4. 管理情緒

綜藝節目《不要小看我》有這樣一幕。

一個叫雷雷的小朋友,情緒一上來,就拿起玩具扔向別的小朋友。

張萌連忙厲聲呵止,雷雷的情緒卻更加崩潰,直接朝著張萌扔垃圾桶,扔玩具,用暴力與張萌激烈對抗。

場面一度失控。

而這一幕,其實在無數家庭也上演過。

我們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半句都聽不進去;

我們冷處理,孩子依舊哭他的,鬧他的;

我們嚴厲制止,孩子更激動、更失控。

《情緒智能》一書中寫道: 

「孩子情緒表現最強烈的時候,也正是情緒管理訓練的最佳時機。」 

其實,很多孩子發脾氣,並不是脾氣不好,只是不會情緒管理。

孩子情緒激動時,父母首先要保持冷靜,別著急回應孩子的情緒。

然後,平靜地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並表達理解。

被接納的孩子,才能把父母的話聽進去。

最後,才是教孩子控制情緒,學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思考解決方式。

做好孩子的情緒教育,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他才能更好地與人相處,融入社會。

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

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理解程度和對細節的處理水平。

當今社會,我們都希望孩子更優秀,更出色,但常常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

養育孩子,不要磨平孩子身上的稜角,讓他只會壓抑自己,去討好社會。

而是要豐盈孩子的內心,培養孩子可貴的品質,讓他既有自己的主見,也有善待他人的同理心。

點個贊吧,希望父母都能養出一個有教養、三觀正、懂感恩、好脾氣的孩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