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網上辦事大廳,提供300多個服務事項,月辦事量超過5萬件;建設項目庫管理平台,對招投標的硬性項目和科研產研等軟性項目,實現全流程在線管控;招生、迎新、入職等9個「一件事改革」讓師生實現一網通辦;建設行業服務平台,對從業人員全鏈條服務……這是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聚焦數據治理,構建「建院大腦」的部分成果。
近年來,該校圍繞「治理、數據、資源、服務」等四個關鍵詞,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從管理服務、教學實踐、師生素養、開放辦學等路徑,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任務,在智慧校園建設上持續發力,得到了師生「用戶」的高度好評。
破解底層堵點
創新構建數據治理體系
各部門的業務系統各自為政、「管服閉環」有待重構,數據質量沒有完全達標,「信息孤島」仍然有待解決,「一網通辦」工作效率有待提高……
為進一步破解「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底層堵點,改革之初,浙江建院對辦事師生、服務事項、教學系部、業務部門等不同用戶、不同部門、不同層面進行了深度調研,形成問題清單,梳理了近60項問題。
「沒有從用戶全周期角度看流程,還是站在本部門的角度梳理清單、提供服務,導致『鐵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況屢有發生。」在校長何輝看來,要破解這些問題,要以學校和學院等用戶需求為導向,打破條塊分割,構建業務大協同模型,建立基於用戶全周期閉環梳理服務事項清單。
對此,學校通過校企合作、自主研發,打造了「四全」數據治理體系。該體系以責任清單、問題清單、任務清單的「三張清單」為引領,以「四庫兩平台」為建設核心。學校管理與信息學院院長邵梁介紹,「四庫」為人員基礎庫、組織機構庫、資產基礎庫等3個基礎應用庫和科研、產研、實訓、教學等6個關鍵領域的1個業務主題庫。「兩平台」是以數據閉環診斷為目標的數據治理平台和以「過程指標一張圖、結果分析一張表」為目標的領導駕駛艙平台。
在推進改革中,學校首先對數據標準進行了重構。「依據管理信息的國家標準,從源頭定義了數據項的來源系統、負責人、審核人、安全屬性等內容,形成數據的責任清單,夯實了『零跑腿』基礎。」學校黨委書記李明說,目前,學院已制定3288個元數據的新標準,其中關鍵領域主數據標準已實現100%重構,並通過平台實現網上動態管理。
與此同時,對數據進行分類管控。釐清教師、學生、教學、實訓、科研、競賽、場地、資產等關鍵領域主數據的業務邊界和統計口徑,建成全校統一的數據資源目錄,明確了689個數據項跨系統流轉和訪問的共享權限,確定了允許在校內公開的108個數據項。
在此基礎上,學校創新實施數據診斷,開展數據的源頭治理。依託治理平台,對全域人員、資產設備等主數據開展標準化、一站式的採集錄入,從源頭上確保數據質量;開展存量數據的過程治理,依託平台的綜合治理應用,通過智能形成的責任清單、問題清單、任務清單和質量報告,實施以任務驅動的數據質量改進工作。
「四庫兩平台」的建設,讓學校有了校務大數據統一支撐平台,實現了數據資源一體化管理,切實保障了「跑改」的實效和可持續發展。
瞄準「零跑腿」
打造服務大廳和智能應用
劉基陽是學校市政工程技術專業2021級學生,學校開發的智慧社區APP讓他深切感受到:「將幾大生活必需的場景解決方案融為一體,非常便捷。」
「買生活必需品可以直接下單,學習成績和綜測結果可以一鍵查詢,飯卡也可以在APP上直接充值,請假也可以線上解決。」劉基陽告訴記者,以前需要很多紙質材料,現在只需要手機出行就行,省去了很多環節。
劉基陽提到的智慧成長社區,僅是學校打造方便快捷的智能應用的其中一款。
何輝介紹,根據服務清單,學校梳理重構教務、學工等23個管理系統內的28個業務流程,優化重組103個線下流程,實現了對原有網上辦事大廳進行「跑改」提檔升級,建成了「易辦、易批、易查、易問」的一站式網上綜合服務大廳。
「學校目前研發了學生版、教師版的智慧社區APP,家長、企業等校外用戶可通過微信訪問享受服務。」何輝說,通過智慧社區APP,100%事項實現「掌上審批」,40個高頻事項實現全流程「掌上申請」。
以學生版APP為例,面向在校生,提供集成長記錄、生活需求、校內辦事、企業選聘、家長互動、畢業服務於一體的綜合移動服務。同時,還將浙江省政務服務網上的相關資源引入學院,師生可通過網上辦事大廳,一站式訪問政務服務,如建設類考試、成績查詢等,逐步實現校內外事務的「一網通辦」。
除此之外,浙江建院還建成了項目庫管理服務應用,建立了職稱評聘管理服務應用等。
隨著學校快速發展,建設項目數量多,涉及資金量大,全過程環節多,資料審核繁雜……對此,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完成基於辦事大廳的項目庫管理子系統的應用開發,實現項目建設從申請、論證到採購、合同簽訂、資金支付等全周期主環節的在線辦理,原來項目負責人需要到5個部門跑11次,目前只要在合同蓋章時跑一次。
「填報申請、材料審核、內容核定、支部意見、評委會等關鍵節點,老師基礎信息和教學、科研、產研等數據自動同步,不需要申報人重複錄入。」學校信息技術中心主任趙筱斌說,現在學校教師職稱評聘,信息一次錄入多處使用,教師不跑腿、過程可公開、結果可追溯。
截至目前,學校已實現90%以上的校務服務事項師生到部門辦事「最多跑一次」,85%的事項實現「零跑腿」,全部高頻事項實現全流程在線辦理,服務事項100%實現「掌上批」。
聚焦數融產教
推進融合的數位化應用轉型
「仿真視頻、校園雲盤等用起來非常方便,手機和電腦可以同時用,不需要去工地上看,也不用帶U盤去上課了。」2021級建設工程監理專業學生王米璐說,雲課堂智慧平台、專業資源庫平台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課堂上教師會隨堂測驗,一鍵對應給分,效率更高了,課後有評價,師生關係更近了。」
在浙江建院,數位化轉型的一大特色為「融合」。何輝介紹說,融合校務管理,推進感知型智慧校園建設;融合日常教學,推進智慧課堂、工程和教學資源建設;融合行業企業,推進智慧合作交流平台建設;融合師生成長,推進智慧成長社區建設;融合數據共享,推進數據服務能力建設。
從融合行業企業推進智慧合作交流平台建設方面,就可見一斑。
「市面上各技術公司的產品琳琅滿目,如果買公共通用的產品,一開始很新奇,但真正用了之後,會發現問題很多。」何輝說,真正好的產品是和學校教育教學實際深度融合的產品。浙江建院首批國家級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夏玲濤領銜開發的建築工程識圖能力實訓評價系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能看懂施工圖是建築類學生必會的技能,但如何準確考核學生識圖能力,卻長期困擾著相關專業的老師們。」夏玲濤介紹,職業類院校的多門識圖課程考核學生知識技能時,多是發給學生圖紙測試,操作性較差,效度也不高。
針對這一問題,夏玲濤帶領團隊開發了建築工程識圖能力實訓評價系統,把識圖能力分解到300多個知識點,引入上百個典型工程案例,繪製近千張圖紙,實現學生自主訓練、測試、評價。夏玲濤形容:「就像駕駛員考試那樣!不僅能讓學生及時知道對錯,還能知道錯在哪裡,哪些知識點有待提高。」
經過不斷實踐和持續更新疊代,識圖系統教學成效明顯,行業院校紛紛提出採購意向。浙江建院加深校企深度合作,共同發行。迄今識圖系統銷售額累計已近1億元,覆蓋全國32個省份,800餘家院校企業採用。
「也有一些企業和學校模仿我們的產品,但裡面專業錯誤層出,產品最終被市場淘汰。」在夏玲濤看來,有紮實的專業支撐,才能構建強大、權威、專業的資源庫。如今,浙江建院在建築專業軟體方面的開發已有一定名氣,崗課賽證、BIM教學軟體等4個軟體項目,正在有條不紊地合作開發中。學校還成立了「全國建設職業院校移動雲教學大數據研究中心」,對全國建築類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軌跡進行大數據分析。
經過近幾年數位化改革的探索實踐,學校初構了涵蓋教師發展、學生發展等領域的「數字大腦」。
《中國教育報》2023年06月03日第3版
作者:本報記者 王強 黃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