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演小人物的影劇藝術家
作者:許新復
出生於我區赤土地區的電影演員魏鶴齡,是榮獲「中國電影世紀獎」的影劇表演藝術家,對我國現代電影和話劇藝術做出了積極的探索和貢獻。他從藝38年塑造了許多各具特色的小人物,以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中。
1907年,魏鶴齡出生,因父親在天津做小生意,從小跟二叔二嬸生活。七歲時,父親把魏鶴齡接到市里,在紫竹林附近一所教會學校上學。因離勸業場很近,魏鶴齡常溜進戲園子看戲班子演出,回到家偷偷模仿,久而久之竟迷上了戲劇表演。後來,因店鋪被人侵占父親氣病去世,他勉強初中畢業又回到村里跟二叔種田幹活。喜愛藝術的魏鶴齡買個礦石收音機痴迷聽戲曲廣播,一心想上台演戲當演員。
不久,魏鶴齡毅然離開家鄉獨自到津城謀生。開始,他挑著貨郎擔走街串巷賣日雜品。之後,又當過店鋪夥計、碼頭裝卸工,每天背上百斤重的大麻包裝卸貨物,累得筋疲力盡才掙幾個銅板。坎坷艱難的經歷使魏鶴齡接觸了大量社會底層人物,錘鍊了他的毅力意志,給予他豐富的生活積澱。1928年6月,魏鶴齡考入山東省立實驗劇團。一年後,他在田漢的名劇《名優之死》中首次飾演名伶劉振聲,初露頭角就頗受好評,自此跨入話劇藝術的殿堂。此後30年間,魏鶴齡共出演了《太平天國》《雷雨》《放下你的鞭子》等數十部話劇,既能飾演將相名人更善於表現受壓迫的小人物。
1934年,魏鶴齡加入上海藝華影片公司,活躍於舞台和攝影棚宣傳反帝反封建和抗日救亡,參加了《暴風雨》《凱歌》《桃李劫》《馬路天使》等電影的拍攝。在《馬路天使》中,他扮演的報販老王含蓄自然,與吹鼓手扮演者趙丹激情生動的表演風格形成鮮明對照,展露了自己的電影表演才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魏鶴齡參加救亡演劇四隊赴武漢、重慶等地進行抗敵演出。同年,他主演了我國第一部抗日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飾演抗日勇士劉山。此後,又參加了《中華兒女》《長空萬里》《火的洗禮》《青年中國》等影片的攝製,飾演了兵工廠工人、抗日軍人、青年學生等諸多角色,是拍攝抗日影片最多的演員,表現了一個電影人的愛國熱忱。
在魏鶴齡參與拍攝的《烏鴉與麻雀》《北國江南》等電影中,他扮演了工人、獵戶、教師、長工、小職員、老太爺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不計角色大小,不問戲份多少,都力求盡善盡美,塑造了許多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體現出真切鮮明的個性特點。舞台之外,魏鶴齡正直熱情,樸實忠厚,保持著津郊北方農民的本色,在演藝圈有極好的口碑。家鄉的熱土和民風潛移默化地滋養著他的藝術人生。
新中國成立後,自1950年至1966年,魏鶴齡先後參與拍攝了《家》《祝福》《探親記》《魯班的傳說》等影片,可謂高產演員。他在影片《祝福》中成功塑造了忠厚、樸實、勤勞的貧苦農民賀老六的形象,先後獲得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特別獎、墨西哥國際電影周「銀帽」獎。1979年,魏鶴齡在上海病逝,享年72歲。1995年,魏鶴齡被授予「中國電影世紀獎」。2005年,在中國電影誕生100年之際,魏鶴齡被評為「中國電影百位優秀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