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農民談談養老金,說實話,農民老了應該有更多養老金。為國固本

百源新水 發佈 2023-06-05T00:44:12.632680+00:00

我是個老農民,儘管是農民,但我是一九五五年生人,也就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一代,那時講普及文化知識,我家當時因為哥們多,三年自然災害時,咱家全家搬往黑龍江省親戚家,屬於逃荒狀態,一九六二年時,又搬了回來,緊忙穩定下來,己是一九六四年了,我時年虛歲十歲,我是老五,我三哥已十五,我四哥也十三歲了,他倆同年上的大堡子里的小學校,距咱家有四里來地遠的咱大隊的小學校念一年級。

我是個老農民,儘管是農民,但我是一九五五年生人,也就是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的一代,那時講普及文化知識,我家當時因為哥們多,三年自然災害時,咱家全家搬往黑龍江省親戚家,屬於逃荒狀態,耽誤了念書,一九六二年時,

又搬了回來,緊忙穩定下來,己是一九六四年了,我時年虛歲十歲,我是老五,我三哥已十五,我四哥也十三歲了,他倆同年上的大堡子里的小學校,距咱家有四里來地遠的咱大隊的小學校念一年級。那時一學年要收2元錢的學費,儘管我也十歲了,但咱家還有大我二歲的我姐,這若同時去上學,光學費就是8元錢,還有紙本文具等,這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只能委屈我跟我姐,就先別去念書了,等日後緩一緩,看能不能日子寬綽一些再說吧。

我十分想上學,我倒不是想學什麼文化知識,我想的是到學校有那麼多小夥伴熱鬧。

我家因一九六0年,糧荒挨餓,

每人每天只能從大隊的糧食倉庫領回一兩七錢高粱,咱家的人口又多,而咱家房前屋後的空地比那山溝里誰家的都小,僅是別人家的1/10左右,種的那點越冬蔬菜,要作為主食填肚皮,幾天就要吃沒了,那時我才虛歲六歲,我下邊還有個虛歲三歲的弟弟,餓的沒扛住而早夭了。

我遠在黑龍江的六姑,聽說後,寫信嚴厲督促讓我們家搬到她那裡逃生,確實,咱家的那點越冬蔬菜已吃光了,這時已是陽曆一九六一年了,距離青草發芽,樹枝長葉還有四個多月的冰天雪地呢,無處挖找可吃的食物。

但搬家需坐車沒有盤纏路費,故把居住的房屋典出,得到一點錢去到了黑龍江我的六姑那裡。

我家多數人得以倖存,我的母親因水土不服,染病辭世,時年37歲,扔下了我們哥幾個,我大哥19歲,二哥16歲,三哥12歲,四哥10歲,我姐9歲,我7歲。

到了一九六二年,

我遼南老家來信說,當地允許小開荒,即可以找一些荒地,種點什麼,解決集體發放的糧食的不足。

畢竟老家人親地熟,思鄉心切,在老家隨便找疙瘩荒地,春天插一棍,秋天吃一頓,刨上幾鎬頭,種點什麼,吃了都能頂飽。

於是,我家從黑龍江又搬回了遼南老家。

這時,故居已典出沒到贖回的日子,也沒有錢贖回,沒辦法,我的父親在我們那山溝的半山腰上,距其他人家有2里地遠的一個黃土崖壁上,整理一下,搭了一個棚子,全家七口人住了下來。

就是為了這一口吃的,我家先是我3歲的弟弟因吃高粱殼磨碎摻以少量的高粱面蒸的窩頭而便秘憋死了,後又典出所住的房屋,得錢做路費逃荒到黑龍江,我母親在離開那房屋,戀戀不捨的回頭張望時,像有預感似的,說,我這一走,很可能再也回不來了!

真的不幸言中了,我們一家人後來就只有她沒有回來。

我母親隻身一人長眠在異省他鄉了。

而我們回來之後,無處可住,在遠離人群的半山腰,每天到生產隊上班幹活,吃的那點稀飯所產生的能量都消耗在上山下山的路上了。

這一切的起因,都是為的那一口吃的。

咱家在一九六0年那麼缺糧,而與我家僅一條能有10米寬的小河之隔的我的三姑家,就不缺吃的,一個是因為她們家的房前屋後的空地有咱家的十五個大,種些蔬菜,玉米,地瓜,這些東西就能保住他家不挨餓,主要的是他家我的兩個表哥都在國營廠礦上班,在礦山上砸石頭,屬於重體力勞動,每人每月可領取成品糧51斤,合我們在大隊領的原糧72斤,他一個人領的糧食比我們十四個人還多。

他們在礦山上砸石頭,也不生產糧食,他哪來的糧食?

原來,他們多吃的糧食,就是從我們的飯碗中撥出去的。

那年全國有2979萬工人,連同家屬有近一個億,這一個億的工人及家屬吃的主副食,需要很多農民不僅種糧,還要生產蔬菜等影響產糧的農民,這些農民的糧食也要由國家從打糧的農民手中收購上來供應他們的吃糧,

因此,有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城市人口每年需1000斤糧食的消耗。這一億工人及家屬,每年需1000億斤糧食,平均到當時的5億農民頭上,每個農民(農村戶口)得拿出200斤糧食。

如每個農民當時不拿出這200斤糧食,會挨餓到那個程度嗎?

如我們大隊在1960,每人每天的1兩7錢原糧(即帶皮的),一年總計才62.05斤,若是加上不給工人吃的200斤,就是262.05斤了。

如那三千來萬工人不是在工廠做工,而是在農田種地,那年每個農田勞動力產糧845公斤,因公糧農業稅已被原在家農田幹活的農民交足了,這多打的糧食每個原農民又可多吃一百來斤,也就是達到日後的每個農民年吃360斤口糧了。

有人說,一九六0年,是用農產品糧食還蘇聯債務,還蘇聯債務與供養上億的工人及家屬相比,那年出口糧食260來萬噸,平均每個農民少吃十斤糧食。

而供養這上億的工人及家屬,每個農民少吃200來斤糧食。

還有那年出口糧食以外的

農產品不到10億美元,一個農民能少吃不到5元錢的大豆,豬肉,雞蛋等。

而上億的的工人及家屬,他們每個人每年還得吃大豆,豆油,雞蛋,豬肉,魚,青菜,果品等在5一60元上,總計年消耗在60億元,每個農民又得少吃10元以上的豬肉等副食。

也就是說當時的農民挨餓,農民的糧食等農作物拿出去都是供應中國的工人及家屬吃了。

我們農民為什麼要自己餓到難以承受的程度,卻把吃的拿出來給工人及他們的家屬吃呢?

這是一步大棋,為了最後的勝利,有時必須有所取捨,也就是必要時,要丟卒保車,也就是在國家發展上,工業的作用大,當時的國際形勢,敵人軍事裝備先進而強大,他們就是工業發達,能生產飛機,大炮,坦克,汽車,我們要想抵抗他們的侵略,我們也得有軍事工業。

否則,你生產那些農產品就是再多,人家殺來了,你連命都保不住,哪是你的?

所以,為長遠打算,中國必須發展工業。

而發展工業,又可以幫助農業提高生產效率,即生產坦克的軍事工業,還可以生產農業拖拉機,研究生化武器的部門,還可以生產農藥。

而鋼鐵,石油,發電,軍需民用都行。

舊中國的歷史,戰亂不斷,外敵侵擾,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人們走死逃亡,處於水深火熱之中。

而新中國要改變這種狀態,就得發展工業,而發展工業,首先得有設備,這設備得進口,而進口得有外匯,也就是你得有東西先賣給人家,人家給你那錢,你拿著人家給你那錢,去買人家的東西。

都知道工業品值錢,但你那東西得比人家的好,你現在連生產工業產品的設備都沒有,你哪有工業產品可賣?

只有農產品是人類必須的東西,當時的蘇聯全力搞工業化,而農產品不足,需要大量進口。

我們的農產品就多嗎?

如一九五0年,我國人均產糧239公斤,也就是480斤,那年還出口糧食115萬噸,也就是23億斤,這是成品,合原糧32億斤平均每個農民少吃6斤糧。

其實我們的國人吃的糧還沒有進口我們糧食的蘇聯人均糧食吃的多呢。

蘇聯一九五0年當時有1.8億人口,他們當年產糧8120萬噸,平均每人年吃糧為450公斤糧食呢。

而一九六0年,蘇聯產糧12550萬噸,他們那年的人口為2.14億,平均每人吃586公斤,而那年(一九六0年)中國人均才217公斤,但那年我國還出口了260多萬噸糧食,合原糧74億斤,平均每個農民少吃14斤糧食。

國家發展就跟個人家過日子一樣,在起步階段,沒有積蓄,只有節儉,也就是少吃多幹活。省下糧食賣錢置備工具。

如諺語說的,莊稼人「吃三年稀飯買條牛,吃三年乾飯賣條牛」。

我們當時全國能產1億多噸糧食,一噸能賣100美元,也就是100多億美元。我們當時一年除了糧食以外,還有大豆,花生,豬肉,雞蛋等都可以省下來換外匯。如一九五0年,我們就連糧食帶其他農產品,我們一共賣了5億美元。

這五億美元,進口設備與原材料,還要付給蘇聯援華專家的費用,能產生多大的效益呢?

我們查資料得知產生了50億人民幣的效益,因1949年的工業產值是140億人民幣,而1950年的工業產值是191億人民幣。

當時的美元兌人民幣的比值為1:2.75,即進口1美元的設備與原材料,可產生3.6倍的效益。

我們是進口越多的設備與原材料,我們的發展速度越快。

但進口所用的資金,全得以農產品出口,而發展工業還需要大量的工人配合,工人還要養家餬口,都不能讓他們太餓著,要把農業上的產品主要供應這些工人及家屬。

如一九六0年,工人及家屬就有近一億人,供應給他們的糧食及為他們服務(如菜農)的農民的糧食,就需1千億斤,那年農民全年才打2千8百億斤,去掉15%的公糧農業稅近500億斤,去掉種子,飼料等得1千億斤,再去掉供應城市工人及家屬一千億斤,5億農民只剩300億斤了,每個農民一年只有60多斤口糧了,如把飼料糧拿出一半給農民吃,農民一年也吃不上一百斤糧食了,

往年中國的人口自然增長都在1千萬人以上,而1960年卻減少1千來萬人口。

這一年是農民支援工業的長征中的爬雪山過草地一樣的艱難。

我們要發展工業要買設備,只有全國人民都少吃飯,而工人及工人家屬要適當的保障別讓他們太餓著,只有讓農民最後兜底承擔了。

我開篇就講了,我家當時沒有條件供我念書,那時的農民在全力支援中國的工業建設,一年所乾的活,農產品定價是根據農民把所吃的糧能領家去後,結餘為零,也就是把農民生產的剩餘提出去支援工業,如你農民干一年掙的錢超過工人,那誰還撇家舍業,背井離鄉的去外地當工人了。

因此農民在生產隊干一年到頭,看不到錢。

我父親卻實是打怵我若上學得交那兩元錢學費。

我家不是一般社員家庭,我父親當時是咱生產隊的倉庫保管員兼現金出納員,還兼餵小隊的老母豬,一年工分也是掙接近隊長的工分。

那大小不濟也是小隊的管理層人士。因成天成宿的在生產隊的隊部,也等於小隊的一個24小時值班站崗的。

一九六五年的一個夏天,我下山(平時我在半山腰的家中看家)有事到小隊隊部找我父親,見我父親正與一個穿戴體面,舉止文雅的人嘮嗑。

原來這人是咱大隊的小學校的校長,我父親見我來了,便問那校長,說:「聽說你們學校有一個班不收學費,讓這個孩子去那個班念書能不能行?」

原來這個校長是到咱小隊,求我父親通知這個山溝有適齡孩子,學校招新生,讓我父親給挨著告訴告訴。

我父親是小隊幹部,那也是有面子的人物,那校長為難地說:「那個班是去年冬招的,叫耕讀班,半天勞動,半天上課,這都小一年來時間了,今年馬上放暑假,開學就念二年了,怕他去了跟不上。」

我父親一聽,忙說:「這孩子也認得不少字,能差不多跟上。」

那校長也是認真負責,扭頭一看,咱小隊屋裡的山牆上貼著一張《森森防火布告》,便說:「你讓他把這個布告念一下,我聽一聽。」

我一看,還好,沒有生字,我便斷斷續續,吭吭巴巴地念了一遍,不料,那校長竟高興地說:「行,行,你讓他明天就去那個班報到學習吧。」

就這麼,我也成為了一名小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聽課學習了。

這是不收學費的班級,說是半天勞動,半天上課,實際上沒有參加幾次勞動,但是讓從家往學校扛羊草,別個班(正規班)沒有這回事。

用那賣羊草的錢,頂學費。

後來全校都取消了收學費,我們也併入了正規班了。這時已是三年級了,這是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一直念到六年,為初中一年,叫帶帽中學,後又上外大隊由四個大隊的合併的七年級,也叫初中二年,都不收學費。

等到念八年就叫「高中」一年了,這時又要兩元錢學費,這兩元錢學費又把我卡住了,是咱家我的二哥,在生產隊干十來年活了,有時咱家在生產隊的年底開支時,剩個三十元,二十元的(這種情況極其稀有),我父親獎勵他個三元二元的零花錢,他始終沒捨不得花,見我不去上學,問明情況後,掏出二元錢,使我交了學費,得以繼續念書了。

農村的農民,在那個年代,在農田幹活,所產出的農產品,從糧食到豬肉等,自己很少吃,都支援中國的工業建設了,那代人不僅他們自己吃的少,乾的活多,他們所掙的錢也不多,剛能把口糧領家來,他們的孩子因為經濟困難,念書求學也是備受艱辛,幾經周折。

現在中國的工業化成功了,說是老年人都有養老金了,唯獨農民沒有,他們那些開養老金的說他們當初付出了什麼貢獻,

我前些日子遇到一個大我六歲的一個退休人員,說是鐵路上的高工,每月養老金開8700元,屬於行政正處級。

我說,你把那前邊的8000去掉,僅留那700行不行?

他說他當初的貢獻大,我說當初誰的貢獻不大?

農民是捨生忘死的支援工業建設,當初的一九六0年,全國減少那麼多人口,是不是農民減少的人數最多,什麼原因,差在沒有吃的,為什麼城市人不打糧,雖然沒吃上十分飽,但也吃上八分飽了。那時你連工廠設備都沒有呢,你有什麼貢獻?

你想做貢獻,就相當於廚師你有手藝,但沒有食材,甚至鍋灶都沒有,你能做出什麼貢獻?

那個鐵路高工,每月8700元的養老金,真不知他這些養老金從哪找錢給他開?

而開到手後又作什麼用?

我是個老農民,每月國家給開一百多元的基礎養老金。

如果說,那個鐵路高工,一個月開8700元的養老金是他的個人生活所需(他老伴一個月也開養老金3000多元),他與我都在一個縣內,距離有15華里,物價縣城裡的市場比鄉村的市場還便宜。

(出處不如聚處)

如果他一個月得8700元才能維持生活,那我一個月用100幾十元錢怎麼也每天沒餓著。

若論錢是用來發展生產用的,我有錢可以養豬,養雞,養牛羊等,我還有1畝2分地(全家六口人的份,現在沒在我手,租給種田大戶了,每年每畝收租金60元,一共可每年收租金72元。),我把那一畝二分口糧地收回,我自己耕種,用禽畜的糞便餵地,用地里生長的雜草與莊稼的秸稈籽粒餵禽畜,這樣實現生物植物自然循環,純天然,無公害,我即使一年養他5口大肥豬,一斤賣出多少錢,就是我賺的,賣多少錢一斤,我也不賠錢。而讓我們的國人吃上放心的美味的豬肉,我也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那個鐵路高工,我在每月一百多元的情況下還能衣食無憂,你那8千7百元,把那8000元你還給國家,留那700元做生活費用,也比我這每月一百多元錢多的多了。

而如果人們想吃上放心,美味,便宜的豬肉,給所有老農每月二千元的創業基金,這二千元可比給那些城退人員起的作用大多了。

不是小瞧他們城退人員,他們除了在職時,有些專業特長之外,他們離開崗位,就是造糞的機器了,而多開的那些除掉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余者都是廢紙在那放著。

而農民是多項全能,他們會把錢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如我剛才所說,即使是養豬,也是從小就從事過的興趣,那時糧食緊張,人還沒有吃的呢,哪有食物多養活肥豬。

現在,有時間,有精力,但缺少抗風險能力,如一旦遇上什麼不可預測的病災,拉下饑荒無力償還。

如國家把老人的養老金顛倒過來,給城退人員每月一百多元的養老金,讓他們的晚年,衣食不缺,(因老農民就是每月一百多元也生活的不錯,相信他們會比老農會過日子,總不能比老農民不會過日子吧?)

而把每月二三千元以至近萬或過萬的養老金拿給農民,讓老農民每月開上二千元錢,這不叫養老金,這叫「養農金」,那樣,農民會把國內的荒山禿嶺,沼澤濕地全開發出來,種上大米,大豆,用農產品的副作物,飼養豬牛雞羊。

我們國家現在每年進口農產品,如大豆,大米,玉米,豬牛肉,乳製品等需2360多億美元。

如給老農民每人每月發2千元人民幣,那這些老農會將中國的農產品的產值,產量翻個番,會使中國每年不用向外國進口2360億美元農產品,而是每年向外國出口3千億美元以上的農產品。

里外一頂等於中國從農業上獲取

5千億美元以上的外匯收入。

據有關文章說,全國一年開養老金的人1.2億人,每個人年平均四萬,約需五萬億元,而全國有60歲以上的老人有2.8億,也就是說有1.6億的純老農每月開100多元的養老金,這些人沒有錢買社保,他們的困難程度,也就是經濟能力相對很差,如果把那1.2億的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控制在每人每年2萬元以內(那每月還關一千四五百元,運高於現在的老農民每月的一百幾十元),

把那餘下的3萬億,發給老農民作為發展農村的「養農金」,那我們的國家就能又回到「以農養工,收支平衡,內外債全平,我國各項事業都有了堅實可靠的基礎,使國家全面振興,整個國家的方方面面,因為有了農業這個堅實的基礎,都會興旺昌盛,繁榮。

每個月給老農民二千元的「養農金」,是很有必要,勢在必行,也一定會受到所有的有識,正義,愛國,識大體,顧大局的人士支持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