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陸軍不和,連天皇也束手無策,直到戰敗前夕仍然內鬥不止

mer86 發佈 2023-06-05T00:49:24.763482+00:00

1942年2月,日本發動爪哇戰役,海軍第三艦隊負責護送陸軍第十六軍登島作戰。一路上,從未經歷海戰的十六軍司令官今村均顯得憂心忡忡。

1942年2月,日本發動爪哇戰役,海軍第三艦隊負責護送陸軍第十六軍登島作戰。

一路上,從未經歷海戰的十六軍司令官今村均顯得憂心忡忡。

因為他發現,本方艦隊貌似正在撤退,而敵軍艦隊離自己越來越近。

由此,今村均心裡生出一股不好的預感——今天該不會被擊沉吧?要是掉到海里淹死就太不幸了。

同行的運輸艦艦長見狀,為了給今村均壓驚,就一個勁的吹噓大日本帝國海軍天下無敵。

但不料,怕什麼來什麼。

就在艦長吹噓時,突然一聲巨響,他們乘坐的神州丸號運輸艦被一顆魚雷命中。

眼看船要沉了,艦長也沒心思再吹牛,趕緊拉著今村均逃生。

據今村均回憶,他當時格外冷靜,努力回憶起小學老師教授的游泳技巧。

最終,今村均在海里漂了三小時後,精疲力竭得爬上爪哇島。

事後,日本海軍面對陸軍的質疑,將擊沉神州丸的魚雷甩鍋給美國的重巡洋艦。

但這種屎殼郎打噴嚏,滿口噴糞鬼話,陸軍顯然是不會信的。

因為當時的美國的重巡洋艦,根本就沒有安裝魚雷。

於是,陸軍便在媒體上大肆宣傳:「陸軍中將今村均率部乘海軍運輸船增援爪哇,不幸被喪心病狂,壞事做絕的海軍悍然擊沉,中將在海中游泳三個小時後成功上岸,天佑陸軍。」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內耗,今村均高風亮節,主動為海軍辯解,說當時敵人火力甚強,魚雷由美軍其他艦艇發射,也不是不可能。

然而,二戰結束後,當日本陸軍、海軍相互揭老底時,海軍卻承認,神州丸就是被本方魚雷打沉的。

時隔多年,得知事情真相,今村均跳起來罵了娘,八格牙路!海軍馬鹿真不是東西。

此事雖是誤會,但從中也能看出,日本海陸兩軍就是王八咬烏龜,誰也不服誰。矛盾極大。

說起日本的海、陸矛盾,那可真是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

所謂日本戰國時期,就是足利幕府勢微,地方大名們粉墨登場,帶著一幫鄉長混戰,爭搶地盤。

混戰期間,不同勢力免不了刺刀見紅,爾虞我詐,結下樑子。

位於本州島西部的長州藩和九州島南部的薩摩藩,也就在那時結下了世仇。

當然,如果僅僅只是因為兩百年前的恩怨,長州、薩摩二藩也不至於禿子戴髮夾,怎麼看都不順眼。

真正讓這兩幫人不共戴天的原因,其實還是明治維新前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

1853年,美國以炮艦威逼日本打開國門。

緊接著,英國人聞著味就來了,迫使德川幕府簽訂不平等條約。

面對列強的侵略,幕府的軟弱,各地藩主為改變現狀,形成了「尊王開國」和「尊王攘夷」兩個派系。

所謂「尊王攘夷」,就是尊奉天皇,反對西方國家入侵,繼續鎖國。

而「尊王開國」,就是尊奉天皇,主張融入國際社會,謀求日本在國際上的政治大國和軍事強國地位。

原本,長州藩和薩摩藩都是尊王攘夷派。

但因為「生麥事件」,薩摩藩轉變了立場。

1862年,有四名英國人不知日本禮儀,在見到薩摩藩藩主的監護人島津久光時,沒有退到一旁。

島津衛隊中的武士大怒,當街砍死了一名英國人。

這個事,本來德川幕府已經擺平了。

幕府將軍自掏腰包,賠了英國領事十萬英鎊。

但英國領事不甘心,又出動七艘軍艦,進抵鹿兒島,要求薩摩藩處罰當街殺人的武士。

薩摩藩覺得英國人無理取鬧,果斷拒絕,英軍隨即開火,薩英戰爭爆發。

戰鬥中,英軍利用大炮射程遠的優勢,摧毀了薩摩藩的幾艘蒸汽船和軍工廠。

英國艦隊則被薩摩軍的岸防炮打傷三艘軍艦,傷亡63人。

經此一役,薩摩藩見識到了世界強國的厲害,自此轉向開國,主張從文化教育上改變日本人的思維模式,脫亞入歐。

而英國也因為薩摩藩的強硬反擊,對日本統治集團重新評估。

英國原本支持德川幕府,看薩摩藩這麼驍勇,便拋棄了幕府,轉而與薩摩藩合作,協助薩摩藩建設近代化海軍。

1864年,堅決主張尊王攘夷的長州藩扯了個藉口,派兵進入京都,在京都市區內與幕府軍交戰。

激戰中,長州軍曾一度攻入京都御所內,但當薩摩軍趕來參戰後,形勢發生逆轉,長州軍敗走。

這一事件,史稱「禁門之變」。

薩摩藩方面認為,此時要在武力上超越英國等勢力,是不可能的,應當先發展工業,提高實力,再考慮攘夷問題。

所以,薩摩藩選擇支持幕府,血腥鎮壓了長州藩。

禁門之變後,雖然經坂本龍馬的牽線搭橋,長州藩與薩摩藩把「開國」和「攘夷」擱置在一邊,決定先打倒幕府再說,結成了薩長同盟。

但因為禁門之變,兩家的梁子已經結下了。這種仇恨影響了後來整整幾代人。

1868年,以薩摩和長州部隊組成的倒幕軍在鳥羽、伏見之戰中打敗幕府軍,德川幕府垮台。

同一年,日本開啟明治維新。

早期的明治政府,中央並無親兵,強兵全在地方強藩手中。

用伊藤博文的話說:「討賊者何以兵力皆出自諸侯,而朝廷猶無一卒親衛軍。

中央政府無兵,顯然不像話。

於是,將各地強藩的兵權收歸中央,就成了明治政府的當務之急。

然而,中央沒有強大軍力做後盾,地方藩主根本不怕,收兵權的想法簡直就是笑話。

無奈之下,明治政府只好選擇妥協,以薩摩和長州的藩兵為基礎,組建政府軍。

這種辦法在今天看來,就是飲鴆止渴,雖然暫時度過了危機,卻埋下了兩大禍根。

其一,藩兵超然地位,不受政府節制,這導致後來的軍部凌駕於政府之上。結果就是「內閣聽軍部」,日本走向軍國主義。

其二,薩摩和長州有仇,政府以二藩部隊組軍,這就必然會把原本的矛盾帶入到新軍中。種下了之後日本海陸軍對立的種子。

前面說了,薩英戰爭後,英國支持薩摩藩組建近代化海軍。

至明治維新時,薩摩藩已經有了較好的海軍基礎。

所以明治政府組建的海軍,便漸漸被薩摩藩控制。

長州藩見老冤家掌控了海軍,就師從法國,組建陸軍。

後來,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戰敗,日本人又改學德國。

隨著近代化的日本海軍、陸軍陸續組建,一個矛盾也隨之產生。

那就是皇國到底是以海軍為主,還是以陸軍為主。

今天的人在說起日本海陸矛盾時,經常會提到兩軍為了「海陸軍」還是「陸海軍」的稱呼而爭吵不休。

這種爭吵,並非意氣用事,而是非常殘酷的利益之爭。

因為如果是「海陸軍」,那就表明日本的國策是「海主陸從」,有限的資源要優先發展海軍。

反之亦然。

但凡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打仗歷來講究協調一致。

日本海陸兩軍不合,海軍覺得陸軍就是一幫土老帽。陸軍則認為海軍啥都不是,只配干運輸工作。

這種情緒影響,打起仗來,必然就會相互拆台。

天皇很清楚如此協作態度,顯然是不行的。於是在甲午戰爭之前,便出台了《戰時大本營條例》,這裡面規定:

戰時,陸軍之下設置參謀總長。參謀總長不僅擁有陸軍的軍令權,還掌控海軍的軍令權。

也就是說,平時,海陸兩家可以各自為政。但到了戰時,陸軍說了算,海軍打輔助。

海軍吃了虧,心裡憋了一股氣。

待戰爭爆發後,當陸軍進攻平壤時,海軍也集中力量,在黃海大東溝海域與北洋水師決戰。

當時的清軍是真的菜。

北洋水師在黃海打了一仗,就再也不敢應戰了。

四個多月後,日軍海軍在劉公島全殲北洋水師。

手上有了討價還價的資本,海軍隨即開始向天皇叫屈。

與之同時,朝野上下,關於「陸海對等」的呼聲也是不絕於耳。

不過,考慮到日本接下來要對付沙俄,而與沙俄開戰,陸軍至關重要。

因而,天皇也就沒有重視海軍的呼聲。

天皇的這一疏忽,導致海陸兩軍舊怨未了,又添新仇。

日俄戰爭開打前期,海軍是主角,負責偷襲消滅旅順港內的沙俄艦隊。

陸軍從朝鮮半島登陸,只負責對旅順港的封鎖和監視。

對於偷襲計劃,海軍因為想獨攬功勞,便一直嚴密保密,直到作戰前夕才透露給陸軍。

對此,陸軍倒也無所謂。

因為陸軍本來也沒計劃攻打旅順。只等著戰鬥打響,就全軍北上,與俄軍在遼陽會戰。

可誰知道,旅順港的戰鬥打響後,海軍一直無法消滅俄軍艦隊。

如此一來,陸軍就存在被俄軍切斷補給線的可能。

為了解除後患,陸軍向海軍建議:要不咱協同作戰?

海軍覺得陸軍是瞧不起人,是搶軍功,堅決不同意。

接下來,東鄉平八郎指揮日艦先後八次對旅順港發起猛攻,均受挫。

實在沒辦法了,海軍才勉強同意陸軍參與旅順會戰。

由於是臨時上陣,陸軍關於旅順要塞的情報還停留在甲午戰爭時期。

海軍知道最新情報,卻不告訴陸軍。

情報不靈,這可太要命了。

後續戰鬥中,陸軍貿然發起進攻,傷亡了1萬5千多人。

這筆帳,陸軍自然要記到海軍頭上,這使得兩軍更加仇視。

日俄戰爭後,天皇見海陸兩軍實在沒法擰成一股繩,只好和稀泥,表示日本雖是島國,但國防絕對不可偏重海陸中的任一方。

既然天皇表態了,日本政府也只得對先前的《戰時大本營條例》進行修改,規定「參謀總長及海軍軍令部長為各自的參謀之長,參與最高統帥啼軍事機密事務的處理。」

這次修改,使得陸、海軍隊各自的軍令部門,保持了戰時最大程度上的相互獨立、對等。

自此開始,海軍跟陸軍之間,再也不用強行擰在一起了。

而也正是這種陸海二元制的形成,最終導致日本在二戰前後,鬧出了一系列的奇葩事件。

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陸軍造航母,海軍造坦克。

我們知道,陸軍要出海作戰,尤其遠洋航行,必須依靠海軍艦隻。

但日本陸軍又不想求人,於是便決定自己來。

海軍有造船廠,我也要有;海軍有航空母艦,我也要有;海軍有潛艇,我也要有。

當時陸軍組建的海上力量,曾經一度達到18萬人。

海軍也一樣,為了避免陸軍壟斷陸上資源,海軍便制定了「登陸計劃」。

陸軍有坦克,我也要有;陸軍有裝甲車,我也要有;陸軍有火炮,我也要有。

總之就是一句話,萬事不求人。

海陸兩軍的這種極致內卷,最終在製造飛機上,達到了巔峰。

飛機作為新鮮玩意,按理說,陸軍和海軍都有需求,兩家可以坐下來一起研發。

但在老死不相往來的背景下,兩家決定單幹。

如果只是單幹,那倒也罷了。

問題是,陸、海兩軍在研發過程中,還相互封鎖技術,互不通告研究成果。

如此一來,就發生了兩家花兩份專利錢,分別在同一個德國公司購買同一款發動機的奇葩事。

更奇葩的還在後面。

專利買回來了,負責給海、陸兩家製造飛機的日本公司,還得把廠房、原材料、工人、機器再一式兩份。

因為兩家事先都給廠家打了招呼,要保密,千萬不能被對方竊取技術。

1939年,陸軍和海軍從各自的利益考慮,在對外擴張戰略問題上,爆發嚴重分歧。

陸軍主張「北進南守」戰略,優先進攻蘇聯,待消除北方威脅後,再向南擴張。

而海軍則主張「北守南進」,提出確保日本在大陸地位之同時,應向南方發展,以英美為作戰目標。

前面說過了,日本海陸兩軍的鬥爭,絕非簡單的意氣用事,這背後涉及到資源分配。

在資源不夠分的情況下,兩家只能是惡性競爭。

1941年底,天皇拍板,支持南進,太平洋戰爭爆發。

天皇之所以支持海軍,主要是因為美日關係破裂,美國切斷了日本的戰略物資進口。

日本,尤其是日本海軍,需要掠奪東南亞的資源。

可是,隨著日軍勢如破竹,占領了大半個東南亞。

尷尬的一幕發生了。

陸軍因為有先天優勢,在拿下荷屬東印度後,將大量的戰略物資,如石油據為己有。

而海軍作為用油大戶,卻因為自身占領地不多,不得不求助陸軍施捨。

這就好比方案明明是你提出來的,可摘桃子的卻是別人。

好不容易逮住揶揄海軍的機會,陸軍自然不會錯過,便跟海軍打起官腔:我也不富裕啊,你們自己想辦法吧!

自己想辦法?這是人話嗎?

海軍缺油,戰力自然受影響。

例如,1944年6月爆發的馬里亞納群島海戰,日軍本來有翻盤希望。但就是因為一支日本艦隊燃料不足,無法參與戰鬥。結果導致大敗。

海軍見陸軍馬鹿不做人,乾脆也不當人了。

為解決石油需求,海軍使出特殊手段,用軍艦扣留陸軍所屬油輪。繼而威脅陸軍:如果我得不到,你也休想得到。

這種相互拆台的奇葩做法,猶如兩個國家之間的競爭,完全看不到協同一致的影子。

據傳聞,日本海陸兩軍在二戰期間還各自研發了原子彈。

但由於雙方缺乏統籌,沒有協作,因而嚴重影響了原子彈的研製進程。

到了1945年,眼看盟軍節節勝利,日本即將完蛋。

海陸兩家想的依舊不是皇國危在旦夕,不能再亂來了,要團結協作。

而是皇國危在旦夕,對面那幫馬鹿還在亂搞!得把他們都突突了,全聽我的,才能帶領走出絕境。

在這種情況下,兩家就投降,還是戰鬥到底,再次產生分歧。

海軍因為打光了老本,所以希望通過和平手段提前結束戰爭。

陸軍手上還有幾百萬良莠不齊的軍隊,認為應當把戰爭持續到底。

這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最終也影響了後來的東京審判。

1946年,盟軍在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理清戰爭責任。

結果,海軍因為主和,因而大多將領被判無罪。

陸軍因為叫囂「一億國民總玉碎」,許多將領被判刑。

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的七頭甲級戰犯中,有六頭出自陸軍。還有一頭是文官。海軍一頭都沒有。

東京審判期間,盟軍解散了日本海陸軍。

兩軍長期的矛盾和對立,隨之煙消雲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