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滬蘇浙皖人均GDP之變:差距顯著收斂,區域邁向新均衡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06-05T01:12:36.237945+00:00

書法「二王」之一的王獻之既以書名,亦留下雋語,其中一句述說其出生地、位於今日長三角腹心的紹興,傳布最廣:「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東晉領有江表,含今日長三角之全境,由此衣冠南渡,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從中原向江南轉移。

書法「二王」之一的王獻之既以書名,亦留下雋語,其中一句述說其出生地、位於今日長三角腹心的紹興,傳布最廣:「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東晉領有江表,含今日長三角之全境,由此衣冠南渡,中國的經濟中心開始從中原向江南轉移。及至1980年,滬蘇浙皖一市三省的生產總值合計已占全國GDP的20.8%,但區域呈現以上海為中心的工業化地區和周邊農業地區的二元結構,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經過以1983年「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成立而起始、由2018年「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而疊代的官方層面持續推進區域合作,如今「龍頭」上海的經濟總量繼續保持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首位,幅員35.8萬平方公里的長三角全域則已形成一片中國最大的經濟發達的勻質化連續空間,面積與德國相當,生產總值合計量以現價美元計,已連續兩年超過作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的德國。創新產業體系共建,基礎設施聯通水平提升,以及勞動力、資本、知識、數據等生產要素的有序流動,公共服務的便利共享,秀美山川的協同保育……在這裡競相映發。

6月5日起,2023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安徽合肥召開。這一機制是長三角區域合作的決策層,負責議定事關區域發展的重大事項——2009年11月,安徽省作為正式成員出席在蘇州召開的當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滬蘇浙皖共同參與,三級運作、統分結合的一整套合作機制從此確立。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以次年為起點,每三年中選取第一年,從四省份統計公報中得到2010年、2013年、2016年、2019年、2022年的五組人均GDP數據:在一市三省該項指標的平均值由2010年的4.9萬元增至2022年的12.9萬元的同時,五串數列逐漸收斂,離散係數(注①)從0.442縮小到0.348,顯示區域一體化發展取得重大進展,各地間的共性與個性、合作與競爭、集聚與輻射邁向更高質量的新均衡。

樣本年份滬蘇浙皖人均GDP及其離散係數

城市層面的人均GDP差距也在收縮。2016年,除直轄市上海外40個設區市的該項指標中位數為63724.5元,其中最高者是中位數的2.28倍,最低是其0.28倍;2022年的中位數增至93277元,最高為其2.13倍,最低的0.43倍。

人均GDP即人均生產活動創造的價值,為一個區域當年的GDP與常住人口的比值,較客觀地反映了除資源型地區以外的絕大多數工業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2019年印發的《》就包含一項定量指標:到2025年,由上海和蘇浙皖26個城市構成的中心區的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的差距縮小到1.2∶1。

與區域內發展水平差距縮小相伴隨的是長三角整體擔當全國經濟「壓艙石」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去年四地生產總值合計達到29萬億元,在全國GDP中的占比由2016年的23.4%升至24.0%。

「按照索洛的新古典增長理論,資本的邊際收益率遞減——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次發達地區形成資本窪地,投資收益大於發達地區,會推動前者的人均GDP增速快於後者,區域一體化則有力加速了此種現象。」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明文彪說,不過,這種發展水平差異的收斂需要一定的前置條件,如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統一的區域市場,多功能主體城市群的出現,工業經濟保持相當比重等。

區域經濟學者陳建軍在其論文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創新中心」的次第出現,使長三角地區獲得持續的發展動力和發展在空間上的均衡,構成差異化、互補性的共進格局。

上海曾是長三角唯一的創新中心,浦東開發開放後外資湧入,毗鄰的蘇南崛起,其特點是嵌入全球價值鏈,推動產業結構提升,在較短時間內成為全球高科技製造業集聚區,也吸引了上海製造業資源轉移,形成兩地間經濟的一體化。浙江的民營經濟是另一異質性創新中心,浙江藉此躋身經濟第一梯隊;21世紀以來,杭州的網際網路產業崛起,為增長注入新動能並影響了長三角地區的數字經濟發展,目前江浙滬三地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都已超過10%。安徽也從沿長江地區承接長三角核心區產業轉移,到合肥獲批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出形成全球科技創新樞紐的目標,開始向新興創新高地進階。

2018年至今,長三角已連續實施兩輪《一體化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集中力量在跨省域、多部門事項和全局性、關鍵性領域攻堅,推動區域合作向縱深拓展。

自2019年四地簽署市場體系一體化建設備忘錄,逐步統一市場規則、信用治理、市場監管以來,到2022年7月長三角新設市場主體1928萬戶,總量達3290萬戶,約占全國的1/5。到2025年,區域資源要素將實現有序自由流動,行政壁壘逐步消除,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率先建成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

公共服務的便利共享可以促進要素暢通流動,有助於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目前,長三角「一網通辦」已上線涉及戶籍事項、異地就醫同城化、銀行業務異地辦理等的服務148項,累計全程網辦643萬件,實現37類高頻電子證照的共享互認,數據共享交換累計達8億條。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每人都有了兩個思想。」今年4月,《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報告》發布,顯示該項指數已從基期2011年的100分倍增至2021年的247分。2021年長三角區域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數量達26481篇,較2011年增長近6倍;主要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專利轉移數量達30968件、合作發明專利7835件,分別增長86倍和7倍。四地攜手,共同推動長三角創新策源能力提高。

……

江蘇吳江市民李先生使用社保卡乘公交,往返和吳江。 「綠色青浦」微信公眾號 圖

上海正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連結,為長三角導入、導流全球資源,服務和輻射帶動全域發展。前述五個樣本年份中,上海人均GDP與四地該項指標均值之比由2010年的1.496∶1收斂為2022年的1.396∶1,尖峰程度漸趨柔和;同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創「五大中心」的核心功能不斷增強。去年,全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於生產總值的4.2%,每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40件左右;金融市場成交總額2933萬億元,增長16.8%;上海口岸進出口總額10.4萬億元,約占全球的3.6%,保持世界城市首位;吞吐量4730萬標箱,連續13年居全球第一。

2006年,上海成為中國大陸第一個GDP過萬億元的城市,2011~2020年間,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南通、合肥相繼進入「萬億俱樂部」,多地入列的時間先後與其與上海間距離遠近、交通通達水平、經濟關聯度的關係可辨。去年,長三角地區共有17個設區市進入全國GDP五十強,三者有其一,形成中心城市上海周邊蔚為大觀的「富鄰居」現象。

落實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蘇浙皖三省拉長長板、貢獻長板,將比較優勢凝練成既分工又互補的整體優勢。反映在人均GDP指標上,江蘇已連續多年居各省、區之首,去年為144390元,按平均匯率折算達到2.15萬美元;省內13個設區市的GDP全部在4000億元以上,均躋身全國百強。

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是衡量居民福利水平的常用指標,體現全民分享發展成果的程度。經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修正,浙江的這項比重達到52.4%,在人均GDP超1萬美元的省份中最高(注②)。去年,省內各設區市人均GDP的最高最低倍差2.3,在三省中最小。

安徽將進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視作自身發展最大的「勢」,乘勢而興。樣本年份中,無論是其人均GDP與四地均值之比,還是人均收入與區域增長極上海的該項指標之比都有持續的抬升。在全國範圍內,安徽的GDP從2012年的第十三位攀升到去年的第十位,人均GDP從第二十一位上升到第十四位,實現了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到「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

註:

①變異係數又稱離散係數,是測度數據變異程度的相對統計量,用於比較平均數不同的兩個或多個樣本數據的變異程度,是標準差與其平均值之比,比值越小,說明離散程度越低。

②引自2022年第六期《浙江經濟》「人口規模變動下對浙江省情的再認識」,作者俞寧、郎金煥、張武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