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克隆」虛擬數字人,靠譜嗎?

光明日報 發佈 2023-06-05T17:55:39.018215+00:00

文|小魚不久前,有企業宣布在中國及日本市場啟動「複製人計劃」,最短需個人採集三分鐘數據,即可為明星紅人、專家學者或普通人創造源於本人性格、技能、聲音、外貌的AI複製人,並提供專有平台,以便於本人將認證複製人有償或無償提供給自己的受眾。目前來看,這項技術主要作用是「治癒孤獨」。

文|小魚

不久前,有企業宣布在中國及日本市場啟動「複製人計劃」,最短需個人採集三分鐘數據,即可為明星紅人、專家學者或普通人創造源於本人性格、技能、聲音、外貌的AI複製人,並提供專有平台,以便於本人將認證複製人有償或無償提供給自己的受眾。

目前來看,這項技術主要作用是「治癒孤獨」。有參與「複製人計劃」的網紅明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在網絡上有數百萬粉絲,不可能做到和每一位粉絲交流,但AI版的自己,則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

與此同時,不少名人版AI聊天機器人已經被開發出來,包括且不限於賈伯斯、馬斯克、泰勒·斯威夫特……用戶只要付費就可以和這些AI名人電話聊天。可見,這項技術既能夠滿足現代人多樣化的情感需求,還能帶來新鮮感和意想不到的想像空間,其應用前景將會變得非常廣闊。

不過,在讚嘆AI「克隆」虛擬數字人的神奇之餘,也應該有一些「冷思考」。同樣在不久前,「AI孫燕姿」的橫空出世引發歌迷的熱議,就連孫燕姿本人都不得不出面回應,並且坦承這項技術可能會深刻地影響到流行音樂的發展。隨著技術的進步,更多人工智慧歌手也在不斷湧現。AI大爆發帶來的是更多眼花繚亂的應用,也在給法律、監管甚至倫理出難題。

虛擬社交跟娛樂陪伴確實是現代人的剛需,但涉及具體的操作層面,就不能不考慮到市場有無相關法律法規方面的要求。如果這項技術得不到有效的約束,轉而「模仿」「克隆」世界上所知的各色名人,恐怕不僅會造成侵權的可能,還會帶來不少糾紛和誤會。以假亂真到最後會不會變成真假難辨,這是不能不防備的問題。

還需要擔心的是虛擬社交過程中個人隱私的保護問題。眾所周知,要與複製人交流就要使用指定的軟體,而使用之前又免不了要授權。不管交流的效果是不是讓人滿意,用戶首先要讓渡的是個人信息,那麼,誰又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

虛擬社交帶來的情感滿足或許也不能被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滿足」。這不僅是因為AI的技術目前還不夠成熟,還不能匹配人類世界和情感交流的複雜。更重要的是,虛擬社交終究不可能替代真實社交,努力在網際網路上尋找慰藉,到頭來,得到的會不會是加倍的空虛和寂寞?畢竟,沉浸在虛擬的世界裡有可能讓用戶越發偏離真實的生活,甚至很難和真實的人類形成交流。難怪已經有網友擔憂,這項技術會不會成為另一種「精神鴉片」?

不可否認,AI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不斷衝擊現實與虛擬的界限。或許每個人都要問問自己:AI是AI,我是誰?AI沒有身體,沒有生活的經驗,目前為止,它還只能依賴人類的經驗完善自己。人類和AI的交流,說到底是我和世界的溝通,是對真實人生經歷和情感的轉換。換言之,如果個人的情感世界是空虛的,那麼再先進的AI技術也不可能讓人變得更充實,更不可能消解人類的孤獨。因此,也沒必要對AI「克隆」虛擬數字人太過恐懼和抵制,說到底,它只是對人類精神世界豐富性的又一次檢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