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因何得名?

文旅日照 發佈 2023-06-05T18:14:22.093043+00:00

編者按:國有史,地有志,「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繫於志」。「志」即「方志」,是「地方志」的簡稱。它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參與建構著獨特悠遠的中華文明,連接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下與未來。

編者按國有史,地有志,「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繫於志」。「志」即「方志」,是「地方志」的簡稱。它是我國特有的文化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參與建構著獨特悠遠的中華文明,連接著中華民族的歷史、當下與未來。

日照的一部部地方志,真實記錄了日照的悠久歷史、豐厚文化、傑出人才、時代貢獻。市委黨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開設「方志日照」宣傳版塊,就是利用地方志這一傳承文脈的重要載體,講好日照故事,傳播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彰顯時代價值,為助力我市精彩蝶變提供歷史智慧,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

以方志,見日照。這正是我們的初心所在。

日照鎮因何而設?又因何而升日照縣?

新莽時期,西漢時設立的海曲縣在呂母起義之後被廢。東漢時,原海曲縣改置西海縣。曹魏時期,西海縣被撤,併入了莒縣。從此,這塊僻處海隅的小地方,只是作為莒地所轄的一個部分,在800年的歷史光陰中默默無聞。但是,它也在漫長的歲月積澱中孕育著新生。

一、「日照」之名的由來

這個僻居海隅之地有了一個新的名字——日照。這個名字由誰所取,又是在何時所取,如今已經不能確知。但是,地方志記載了這裡為什麼被叫做「日照」。

目前已知最早記載「日照」名稱由來的地方志是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青州府志》:「以瀕海日出處故名」。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日照縣誌》記載,日照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

出自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5)《青州府志》卷一

古時候,人們認為「東海之濱,日氣所先」(【宋】蘇轍《超然台賦並敘》),太陽自東方大海中升起,東部瀕海地帶最先接受到日光照耀。日照地區是「日出初光先照」的「瀕海日出處」,因此得名「日照」。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日照縣誌》記載,海上日出是這裡的「一方奇觀」,初升的太陽「形升若盆,色如火,水扶日而上,滾滾如銀浪,俗曰『日盆』」。

出自清朝康熙十一年(1672)《日照縣誌》卷一

在千年的朝代演進中,日照地區雖然在行政隸屬上經常變化,但是名字卻始終不改。這個名字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為它最能代表日照特色,寄託人民憧憬。每當提到「日照」,人們就能想到海上那輪新升的磅礴紅日,感受到希望與力量。

海上日出,來源於日照政務網

二、北宋時期,因商品經濟發展與鹽稅徵收而設日照鎮

《續資治通鑑長編》是一部記載北宋歷史的編年體史書,在「元祐二年三月辛未」這一篇中提到:「詔密州日照莊鹽場以日照鎮為名,令監官兼管煙火公事。」從這一條詔令可知: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原日照莊鹽場升置為日照鎮,並由監官進行管理。日照當時屬於京東東路密州莒縣。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

一處鹽場為什麼可以設鎮?在北宋,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可以成為一個鎮?

宋朝時期商品經濟迅猛發展,各類農業、工礦業、手工業品的生產和流通規模日益擴大,引起了商品交換劇增。不僅在開封這樣的大城市出現了繁華的夜市,城郊與南北各地廣大農村之中也湧現出大量的定期集市——草市(又稱墟市,或統稱為坊場)。草市的繁榮發展,又進一步帶動了各行業的流通與人口的聚集,在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政府的財政收入(從中徵收商稅)當中占有重要位置。為了加強對地方經濟的控制,維護政治統治,北宋政府將居民比較集中且有稅收收入的繁榮草市升格為鎮,納入政府管理體系。正如時人所言,「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宋】高承《事物紀原》)

北宋時期密州地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鎮」本為鎮戍、防禦而設,幾番朝代更迭後,順應經濟發展趨勢,鎮的軍事功能逐步削弱,在北宋時期,已成為鄉村社會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宋史》《宋會要輯稿》記載,「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官,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諸鎮監官掌警邏、盜竊及煙火之禁,兼徵稅榷酤,則掌其出納會計。」鎮的地理位置是「人煙繁盛處」,鎮的管理者「監官」掌管治安、火禁、徵稅等等公事。

日照地區海鹽產量突出,鹽稅豐厚。「煮海為鹽,曰京東、河北、兩浙、淮南、福建、廣南,凡六路。」(《宋史·食貨志》)北宋生產海鹽的地區,就是以上六路,日照屬於京東東路。濤雒場設立於北宋年間,它是密州最早的鹽場,「其在京東曰密州濤洛場,一歲鬻三萬二千餘石,以給本州島及沂、濰,唯登、萊州則通商,後增登州四場」。(《宋史·食貨志》)不僅如此,濤雒場的商稅額也是密州所轄縣鎮當中最高的。根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的北宋熙寧十年(1077)的商稅記錄,濤雒場以「一萬九千二百一十一貫四百文」的稅額遙遙領先,而多數縣鎮不過只有幾千貫的商稅額。

日照地區因海鹽業的發展而帶動了商業的繁榮與人口的聚集,能夠向北宋政府繳納商稅、鹽稅,達到了設鎮的標準。

古代製鹽圖

三、金朝時期,因對鹽業生產的重視與人口數量恢復而設日照縣

金與南宋對峙時期,今天的山東全境屬於金地。金朝大定二十四年(1184),日照鎮升為縣,轄濤雒一個鎮,屬山東東路莒州。

日照為什麼能在金朝升格成縣?

首先,金朝十分重視鹽業生產。鹽的地位在金朝愈加重要,為榷貨之首,「金制,榷貨之目有十,曰酒、曲、茶、醋、香、礬、丹、錫、鐵,而鹽為稱首」。(《金史·食貨志》)金代嚴格控制鹽業生產和銷售,不僅在諸鹽場之上設鹽(使)司進行專門管理,對鹽法的制定也更加細密規範。「其行鹽之界,各視其地宜……莒之場十二:濤洛場行莒州」,「濤洛等五場止行於沂、邳、徐、宿、滕、泗六州,各有定課」。(《金史·食貨志》)根據金制,濤雒場的行銷範圍包括了今天魯南和蘇北的廣大地區。

再者,在金代,鎮發展到一定程度可以升為縣。日照鎮的人口數量恢復,達到了升縣的標準。

在宋金戰爭當中,北方的生產力遭到破壞,大批人民隨宋高宗南渡。因此,淮河以北地區在被金朝占領後出現了人口下降的現象。政治穩定之後,經過金世宗、章宗朝的經營,金所轄區域經濟發展、人口增長。《金史·食貨志》記載:「大定初,天下戶才三百餘萬,至二十七年天下戶六百七十八萬九千四百四十九,口四千四百七十萬五千八十六。」金朝人口數量在20餘年裡實現了翻一番,大量的鎮因之而被升置為縣,與日照同處山東東路的濱州利津縣也是在此期間由鎮升為縣的。

金時莒州地圖,出自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

以鹽業「起家」的日照終於獲得了專屬「身份」,它將踏上801年的縣級之路,在歷史長河中湧起迴響。

來源:日照黨史史志

擬稿:陳泓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