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河濱水工業遺產更新,如何成為全民共享的城市景觀

文匯網 發佈 2023-06-05T20:06:42.103095+00:00

從「倉棧工廠林立」的繁榮興盛到停產搬遷,再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上海蘇州河畔在百餘年發展歷程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將建築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濱水工業遺產怎樣成為「共享的城市景觀」?

從「倉棧工廠林立」的繁榮興盛到停產搬遷,再到工業遺產保護利用,上海蘇州河畔在百餘年發展歷程中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將建築遺產保護與城市發展有機結合?濱水工業遺產怎樣成為「共享的城市景觀」?

「在工業遺產保護已成為共識的今天,如何進一步將封閉、孤立的工業生產遺址,轉變為所有市民共享的生活岸線,是城市發展和遺產保護共同面臨的挑戰,也是寫作的第一動力。」近日,《共享水岸: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紀事》在長寧區圖書館分享,該書作者、助理教授朱怡晨,在系統梳理蘇州河兩岸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提出「共享」是21世紀城市濱水空間的發展趨勢,濱水工業遺產可通過全民共享、讓渡共享、群共享等多種模式來提升整體公共價值。

她談到,濱水工業遺產應該是共享的城市景觀,而評價共享性包括五個核心維度——歷時性、滲透性、分時性、多元性和日常性。通過更加系統的空間更新設計,將共享城市景觀作為蘇州河更新的目標,實現遺產保護和城市發展的平衡,使蘇州河畔真正成為人人可達、時時開放、全天候為不同的人所使用的「共享水岸」。

《共享水岸: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紀事》聚焦上海蘇州河兩岸工業遺產的更新,從共享作為城市空間使用和感知的現象與趨勢出發,以蘇州河工業遺產作為空間研究對象,從社會空間視角探討濱水工業遺產空間改造發生的動力,並提出基於共享的空間更新設計方法。據書中統計,蘇州河沿岸有63座工業遺產,與一般建築、街區相比,工業遺產特點之一是尺度大,但如果僅僅是「保護」,而無法讓人進入,這些遺存就是「死的」。

同濟大學出版社「社會空間視野的上海紀事」書系以上海研究的歷史經典為范,聚焦今日上海,無論是工人新村、商街、創意園區,還是娛樂空間、濱江岸線、里弄世界等,都力求以歷史(紀事)為經,以場所(社會空間)為緯,來書寫當代上海春秋。此前已出版《上海紀事:社會空間的視角》《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一個工人新村的變遷史》《上海老城廂百年:1843-1947》《上海:從市鎮到通商口岸(1074-1858)》。

在教授、該書系主編於海看來,「共享的概念,不光是水岸,而是整個城市的共享。只有整個城市的共享,才能讓城市人的空間經驗變得豐富。人工智慧浪潮下,人的感受、經驗和情感難以被取代,而豐富的情感離不開豐富的空間。」

「工業遺產應該讓更多普通人有機會進入、通過,使得它們退出生產序列後,可以成為整個社區和城市的活動空間。」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長聘教授李振宇談到,上海的發展離不開近代工業文明,當前「城中廠」更新改造需要全社會新的智慧、新的方法、新的視角,以適應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變化。上海市建設評標專家鄧耀學分享蘇州河從工業岸線發展到景觀岸線的歷史,帶領讀者透過濱江空間變遷去感知理解社會變化。

據悉,「上海漫步:歷史與更新」系列閱讀活動由同濟大學出版社與長寧區圖書館共同策劃,該系列搭建學界、行業與廣大市民的交流平台,讓讀者從不同側面理解上海城市歷史與文化、城市發展與變遷過程,從而帶來更豐富廣闊多元的城市閱讀視角。

作者:許暘

圖片來源:出版方

編輯:王筱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