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雲集 農業「盛宴」!從峽山科學會議里看未來農業發展

大衆日報 發佈 2023-06-05T20:27:07.782238+00:00

一場盛會,16名大咖,兩天時間,15場報告。這個周末,全國各地嘉賓,相聚峽山湖畔盡享農業創新「盛宴」。6月3日-4日,首屆峽山科學會議在位於濰坊峽山區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舉辦。

一場盛會,16名大咖,兩天時間,15場報告。這個周末,全國各地嘉賓,相聚峽山湖畔盡享農業創新「盛宴」。

6月3日-4日,首屆峽山科學會議在位於濰坊峽山區的舉辦。16名院士專家齊聚於此,就科技推進農 業高質量發展分別作了學術報告,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校院所、企事業單位及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的科研人員等,共計180 多人參會,共同探討農業創新領域最前沿話題,共享農業科技創新最新成果。

峽山科學會議是由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濰坊現代農業山東省實驗室發起和創辦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論壇。現場,16名業內「大咖」圍繞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生態改善和環境友好、產業高效和農民增收等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相關的話題,分享領域創新成果與寶貴經驗,就行業發展的新問題、新趨勢、新技術進行探討。

近幾年,我國在農業綠色發展方面已取得一定成績,但仍處於起步階段,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農業綠色發展不是權宜 之計,是解決中國農業發展現實問題的『金鑰匙』,也是建設農業強國的持久動力。它區別於過去不惜一切代價增產,而是 以增產增收、資源高效、環境友好、富裕健康多目標協同發展。」農業農村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研 究會理事長余欣榮說,四個協同發展的目標並不矛盾,水到渠成。

如何協同?核心在技術。「支撐農業綠色發展的3.0技術時代已經到來,依託生物、數字、先進裝備製造等技術手段融合協同 ,實現綠色化、精簡化、高效化。」余欣榮強調,農業綠色發展既不是有機農業,也不是單純的少打農藥、少占耕地。

2022年,我國一二三產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10.5%、24%、44.7%,農業方面有差距,也有潛力。對於未來科技方向,余欣榮 認為,農業綠色技術的基礎支撐之一是表型組學,現在有一批科學家,正在朝這方面努力;中國農業現代化出路在於智能機 械化,農業場景應用研究需要突破,一批科學家正圍繞信息化+裝備+良種良法良機等一系列鏈條型、系列化技術進行突破, 探索建立數據驅動的全程智能耕作技術裝備體系。

在農業綠色發展中,我國科學家也在嘗試利用基因帶來變革。研究發現,一個名為TCP19的基因在減氮情況下,可大大提高水 稻氮肥利用效率。「我們通過和育種家合作,把氮高效基因轉育到現在栽培的主栽品種中,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有的甚至 在氮肥減少44%的條件下,畝產還能達到706-780公斤。」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院長儲成才說,通過改良作物氮肥利用效率, 讓「綠色革命」變成真正的綠色。據介紹,我國每年種植水稻4.6億畝,如果能夠減少30%化肥,那就意味著,每年可節約245 億元化肥投入。目前,我國含氮高效TCP19水稻品種占全部水稻品種的6.5%。

面對地不夠,水不夠,節水抗旱稻的研究與應用,又提供了另一種經濟有效的解決方案。「通過節水抗旱稻全產業鏈技術集 成創新,實現碳中和背景下糧食安全的水稻藍色革命。」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學家羅利軍說,通過創新培育節水 抗旱稻,實現旱種旱管的稻作生產模式,使水稻生產擺脫對水的過度依賴,促進水稻生產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生 產方式轉型。

如今綠色發展深入人心,科學家正在不懈尋找耐逆基因,用於改良農作物。種植耐鹽鹼植物是鹽鹼地生物改良的前提,中國 科學院院士曹曉風帶領團隊在篩選了800餘份植物資源後,獲得了耐鹽鹼、耐冷、耐旱、生物量大、抗病蟲害的田菁。「我們 建立田菁基礎研究和技術平台,經過篩選改良後的田菁,比苜蓿節省了三分之一土地與三分之二種植時間。」曹曉風說,通 過在全國多點種植田菁,初步取得良好效果,不僅適宜在鹽鹼地種植,而且對土壤具有顯著的修復作用,對牛羊來說還是營 養豐富、口感較好的飼料。

糧食安全,國之大者。如何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又能夠使得農民增收?針對這一難題,北京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中 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黃季焜在圍繞糧食安全、農業生產轉型和共同富裕做主題報告時說,農業產業要進行更快更穩 定的轉型,實現高價值發展,一方面要擴大糧食生產規模,另一方面發展特色生態高效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 收入。為此,他提出一個二八格局,即20%的農民可用80%的耕地生產糧食,保證糧食安全,剩下80%的農民可用20%的耕地發 展高價值農產品。他認為,這個格局的轉變,或許需要20-30年過程,但是這種過程的轉型現在就要開始。

「我希望這種模式能夠在濰坊更快更好的實現。」黃季焜說,在「濰坊模式」下,如何快速地往更高層次轉型升級,還需要 一系列的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生物技術、裝備技術、數位技術、生態技術)、體質機制創新、農業投資創新等,同時他認 為,沒有體制機制的創新,技術創新很難實現,比如在土地技術創新上,濰坊就做了很多努力。

「濰坊的農業產業化道路跟別的地方不一樣,是靠廣大農民成長發展起來,很獨特,很有借鑑意義。」黃季焜認為,農業發 展一定要以農民為中心,只有農民收入得到提高,產業化道路才能越走越順利。

兩天時間裡,與會專家分別作了題為《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若干問題》《節水抗旱稻及其產業持續發展》《草設計育種與土壤 改良》《大國小農背景下農業經營格局重構的長期思路》《作物資源高效和農業綠色發展》《農業食物系統轉型改善營養健 康》《我國小麥產業科技現狀與展望》《糧食安全、農業產業轉型和共同富裕》《中國糧食生產、科技進步與體制改革》《 提升土壤健康 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基因編輯引領作物育種新時代》《花生栽培科技創新與實踐》《植物表型組學與智慧育種》《高通量作物表型技術在作物學研究中的應用》《高耐寒冬喜米「直接馴化」全新油料作物》等15場學術報告,聚焦 現代農業,有理論、有技術、有方法,還有應用問題,為參會人員帶來了一場農業發展「頭腦風暴」。

低氮對水稻生育期有沒有影響?導入水稻的這個基因,能不能用到小麥上?營養健康體系能否連結到預製菜產業中?報告現 場「你問我答」互動交流,氣氛十分活躍。在6月4日下午的圓桌會議上,專家學者們圍坐在一起,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議 題包括:我國農業和發達國家農業之間存在哪些差異,推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哪些保障條件,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面 臨的挑戰是什麼,在我國如何縮短農業科學技術產業化的時間,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哪些關鍵技術,用科技推進我國農 業高質量發展,科技人員應該怎麼做等。

「通過政府部門、學者之間交流,可以促進我們對未來農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形成一些共識,不僅體現在農業科技上,還 對國家以及各地農業農村發展政策有一定促進作用。」黃季焜說,會議的舉辦對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建設農業強國,推 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大家報告的話題,討論的深度,包括茶歇時候的熱烈交流,正是我們期待的。」北京大學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濰坊現代 農業山東省實驗室主任鄧興旺說,研究院、省實驗室承擔著引領性研究的重任,因此,要時常和全球行業引領者交流討論, 通過學術碰撞,讓開創性研究思想火花四濺。他表示,峽山科學會議以後每年將常態化開展,將邀請國際友人參加,努力打 造具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高端科技論壇。本次科技會議以峽山命名,鄧興旺期待未來可以像「香山科學會議」一樣形成品牌 ,同時讓外人更多的了解峽山,吸引更多優秀的人才。(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蓓 報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