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的封神之戰:10萬殘軍如何擊潰50萬蘇軍?

沐光知史 發佈 2023-06-05T21:15:54.235790+00:00

這是二戰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之一,曼施坦因以10萬德軍殘兵在哈爾科夫地區對蘇軍發動反攻,最終成功擊敗了50萬精銳蘇軍,奠定了曼施坦因個人軍事生涯的封神之戰。

  • 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個 「關注」,聽故事品百味人生的同時,還能獲取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這是二戰歷史上最經典的戰役之一,曼施坦因以10萬德軍殘兵在哈爾科夫地區對蘇軍發動反攻,最終成功擊敗了50萬精銳蘇軍,奠定了曼施坦因個人軍事生涯的封神之戰。

也有人說,正是因為這一場戰役,蘇軍的攻勢被曼施坦因給攔腰截斷,讓納粹德國的壽命延長了兩年的時間,戰後蘇德雙方進入了一個短暫的休戰期。

這場戰役便是——哈爾科夫反擊戰,也被稱之為「德國人的史達林格勒」

01

1943年年初,蘇德戰場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史達林格勒保衛戰進入了後期階段。

朱可夫元帥率領百萬蘇軍對德軍發動反攻,納粹德國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在被圍困了數個月之後,被迫向蘇軍投降。至此,史達林格勒保衛戰結束。

史達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德戰場上雙方的態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整個蘇德戰場,德軍總共損失了約150萬兵力,相當於納粹德國全部兵力的1/4。

正所謂宜將剩勇追窮寇,緊接著,蘇軍冒著嚴寒與風雪對德軍發動了反攻,德軍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蘇軍收復了大量土地。因為大量人員損耗,德軍兵力不足,無法穩住前線,德軍的形勢可謂岌岌可危,面臨著被蘇軍吃掉的風險。

1月下旬,在史達林的命令與要求下,沃羅涅夫方面軍以兩個集團軍為主力,向庫爾斯克、哈爾科夫一線發動進攻,力圖將這兩個重要城市重新收復。

為了挽救戰場的頹廢事態,也為了避免哈爾科夫地區被蘇聯奪回,希特勒緊急派出黨衛集團軍三個師支援哈爾科夫方向,這三個師都是希特勒的精銳部隊,裝備十分精良。

此外在其他戰線上,希特勒還派出了部隊進行支援。

那麼,為什麼蘇德雙方如此看重哈爾科夫這座城市?

首先從歷史上來講,哈爾克夫是烏克蘭的歷史名城,也是烏克蘭的第二大城市,早在沙皇俄國時期,哈爾科夫的經濟和工業就非常發達。

在蘇聯時期,哈爾科夫是蘇聯的交通樞紐之一,聚集著大量的工業中心。同時這裡也是蘇聯的主要軍工廠之一,歷史上蘇聯著名的t34坦克便是在這座城市生產的。

所以這個地區對於蘇德雙方都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二戰時期為了爭奪這個地方,蘇德之間前前後後總共爆發了四次戰役。

眼看蘇軍來勢洶洶,哈爾科夫即將防守不住,希特勒卻依舊下達了死守的命令。

曼施坦因想的與希特勒不一樣,他認為,當時德軍的少部分兵力完全無法對抗蘇軍的猛烈攻勢,根本沒必要去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當前蘇軍力量強大,應當盡力避免與蘇軍直接碰撞。

於是,狡猾的曼施坦早在蘇軍發動夢猛烈攻勢之前,便採取了機動防禦的策略。

傳統的防禦需要充足的兵力,但是現在的德軍最缺的就是兵力,所以如果採取堅守的策略,必將遭受蘇軍的炮火猛烈攻擊。

而曼施坦因所採取的機動防禦策略,便是把軍隊力量分散設置數道防線。

由第一道防線迎接蘇軍的炮火,當第一道防線無法抵禦蘇軍的進攻時,就從第一道防線撤出退回到第二道防線,當第二道防禦無法抵禦蘇軍的時候再撤退,接下來依次進行上一步操作。

這種策略有點像彈簧一樣,讓敵方的拳頭就像是打在了棉花之上。

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消耗蘇軍的有生力量。等到蘇軍到達最後一道防線之時,此時蘇軍已經筋疲力盡,而且戰線已經被拉到了極致,後勤補給也已經無法滿足前線要求。

到了這時,德軍再集中精銳力量,一鼓作氣進行反攻,這就是曼施坦因的拖刀計。

所以當希特勒下令要堅守哈爾科夫的時候,曼施坦因主張放棄這個地方。

根據後來的一個傳聞,當時曼施坦因對駐守哈爾科夫的守軍下達了一個非常模糊的命令,死守哈爾科夫直到最後一人,但守軍要保證自己不被包圍。

守軍在聽到上司的命令之後頓時心領神會,然後選擇了把軍隊退出哈爾科夫。

於是在2月16日,哈爾科夫被蘇軍收復。

眼看哈爾科夫被蘇軍收復,希特勒徹底坐不住了,他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於是第二天希特勒就乘坐專機來到了曼施坦因的司令部,向其質問為什麼哈爾科夫會失守?

由於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希特勒已經有了換一個新的將領上位的想法。不過此時德軍得到情報,蘇軍正在醞釀新一輪進攻。軍情緊急,這讓希特勒不得不放棄了這個想法。

但哈爾科夫畢竟已經失守,希特勒必須找一個替罪羊,於是駐守哈爾科夫的蘭茨將軍被希特勒解除了職務。

眼見希特勒還在為哈爾科夫失守的事而耿耿於懷,曼施坦因主動提出了自己的作戰計劃。

趁著蘇軍防禦補給不足,集中德軍全部裝甲部隊向蘇軍西南方面軍側翼發起進攻,這無疑是一項極為冒險的作戰計劃,但是最終還是獲得了希特勒的認同。

另一邊,此時蘇軍還在陶醉在史達林格勒戰役接連以來取得的勝利之中。為了取得更大的勝利,史達林要求對德軍部隊進行乘勝追擊,全然不顧蘇軍在補給方面的問題,結果導致蘇軍的戰線越拉越長。

此時,德軍也通過監聽蘇軍的無限電,掌握了蘇軍方面的詳細情報。

蘇軍判斷德軍已經沒有能力組織反攻,所以不顧一切對德軍採取攻勢,蘇軍的後勤補給也已經超過了其發動攻勢的極限,而且由於燃料緊缺,蘇軍的坦克已經無法再發動有效進攻。

再加上曼施坦因的拖刀計,讓蘇軍在連續作戰之後,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許多蘇軍編制只剩下一個空架子。

這種狀況,讓曼施坦因看到了勝利的希望,曼施坦因利用希特勒調集而來的精銳力量,對作戰進行了精心布置,他把能夠動用裝甲力量全都匯集了到一處。

雖然在整個戰線上,蘇軍還占據著絕對優勢,但是德軍在反擊地區占據了局部兵力優勢,雙方兵力對比是2:1,火炮比例是1.6:1,作為突擊的坦克比例更是高達10:1。

2月19日,希特勒滿載著對曼施坦因的希望,乘坐專機離開了東線戰場。

曼施坦因知道,自己反擊的時刻到了。

這一天,德軍的48裝甲師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右翼突然發動進攻,目標是蘇軍的波波夫集團。

在這一次的突擊之中,德軍投入了大量的新式虎式坦克開路。

虎式不僅炮火威力巨大,坦克的防禦力很高,後來這些虎式發揮了巨大作用,面對蘇軍T34坦克時展現出了碾壓式優勢,可以輕易突破敵方的陣地。

德軍的進攻讓蘇軍猝不及防,他們完全沒想到德軍還能發動反攻,於是在急忙之下發動反擊,但德軍的攻勢又猛又突然,蘇軍完全招架不住,這讓鎮守的波波夫集團軍意識到了不妙之處。

波波夫向史達林請求撤退,但是很快遭到了拒絕。

事實證明,史達林與希特勒這兩位領袖都不是合適的軍事長官,誰對戰場的干預越少誰的對下面的戰爭就越有利。

之後,波波夫集團軍受到了德軍三個方面的夾擊,德軍進展迅速,很快波波夫集團軍便被擊潰,西南方面軍迅速土崩瓦解。在付出四萬餘人傷亡的代價後,不得不從頓涅茨河以東撤退。

德軍取得的戰果無疑是巨大的,但是奈何當時德軍的兵力太少,無法對撤退的蘇軍造成有效合圍,因此只能打一場擊潰戰,而不是圍殲戰。

為了扭轉事態,蘇軍也嘗試過進行一些反攻。

在史達林的命令下,蘇軍派出第3集團軍和第69集團向德軍發起進攻,不過這兩個集團軍由於連日作戰戰鬥力已經嚴重不足,所以蘇軍並沒有取得什麼實質性的戰果。


3月上旬,由於蘇聯西南方面軍的潰敗,蘇軍陣營的另一個隊友也被坑了。

那就是沃羅涅夫方面軍,當時沃羅涅夫方面軍正在執行進攻任務,西方面軍的戰敗讓沃羅涅夫方面軍的側翼出現在了德軍面前,於是這個集團軍緊急由進攻轉向了防禦。

3月6日,德軍兵峰直指哈爾科夫,為了防止戰線的崩壞,蘇軍緊急抽調兵力,前來支援。

此時鎮守哈爾科夫的只有沃羅涅夫方面軍的一隻騎兵師,面對德軍的猛烈攻擊,這隻騎兵師打的異常頑強,整整守住營地三天的時間。

雖然這隻守軍最終得到了沃羅涅夫方面軍派出的援軍,但由於德軍的進攻太過於猛烈,蘇軍的陣地防線還是被撕開了一個口子。

3月14日,蘇軍實在堅守不住了,他們被迫放棄了哈爾科夫。3月17日,德軍從西南兩個方向向別爾哥德羅發動進攻,並且成功占領。

此時蘇軍已經全線潰敗,只要德軍開足馬力全線進攻就能取得重大戰果。

但連日的作戰已經讓德軍疲憊不堪,加上道路也因為解凍而變得泥濘不堪,德軍根本無法完成追擊任務。與此同時,蘇軍的增援部隊越來越多,所以德軍的反擊停了下來。

蘇軍在撤退之後構建了新的防線,這就是後來的庫爾斯克地區。

據俄羅斯後來的解密檔案顯示,蘇軍被俘或死亡10萬人,14萬人受傷,總傷亡約24萬人。

另外蘇軍還損失了1300多架坦克和自行火炮,迫擊炮損失更是高達5000。

而德軍的坦克和火炮的損失尚未有完全數據統計,不過德軍的人員的傷亡僅僅只有五萬人,也就是說,蘇德雙方的傷亡比例幾乎接近五比一。

以如此懸殊的兵力取得如此巨大的戰果,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之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授予了十字勳章。 

如果不談這場戰爭的正義性,這場戰役無疑是二戰時期最為經典的戰役之一。

曼施坦因不愧是二戰時期的名將,在東線史達林格勒失敗,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之後,還能在自身兵力占據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憑藉出色的指揮能力以及膽識,通過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對蘇軍予以重創。不僅成功抵禦了蘇軍的進攻,穩住了德軍南線的陣線,還重新占領了哈爾科夫與別爾哥羅德等地區,戰果巨大。

不過福兮禍之所伏,曼施坦因的這一場勝利,對於德軍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如果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失敗以後收縮兵力,把軍隊撤離蘇德戰場,德軍未必不可能與蘇軍形成一個相互對峙的局面。

哈爾科夫反擊戰的勝利讓德軍在蘇德戰場的戰線重新穩定,留了一個名為庫爾斯克的地方。

同時讓希特勒看到了戰勝蘇聯的希望,之後他在庫爾斯克地區壓上了德國所有的底牌,最終德軍輸掉了這場大會戰,輸掉了所有可以調動的底牌,德軍再也無法防守蘇軍的進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