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得知鄭成功率軍收復台灣,順治下令:大軍後撤,讓他安心

趙林雲教授 發佈 2023-06-06T15:45:49.580614+00:00

自崇禎十五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打敗西班牙,占領了台灣全島,台灣便淪陷為荷蘭的殖民地。與此同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統治,滿清趁機入關,八旗兵席捲中原,大明朝氣數已盡,僅剩下鄭成功幾支有生力量。

自崇禎十五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打敗西班牙,占領了台灣全島,台灣便淪陷為荷蘭的殖民地。

與此同時,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朱明王朝的統治,滿清趁機入關,八旗兵席捲中原,氣數已盡,僅剩下鄭成功幾支有生力量。

鄭成功在北伐失敗後,率部退守廈門、金門二島。

為了積蓄力量和建立反清復明根據地,他決定率軍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

消息傳到北京,清廷上下一片譁然。如果清軍此時出兵,廈門、金門可謂唾手可得。然而,與鄭成功勢同水火的順治帝卻一反常態地傳召天下:

即令浙江、福建、廣東三省駐軍不得妄動,三省水師各後退四十里,以讓鄭成功放心大膽的去收復台灣!

順治帝為何下如此反常的詔命,難道他不知道鄭成功收復台灣的目的是對付大清?這其中又緣故何在?

一、

台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宋元明三朝就在澎湖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台灣治安。

但從明末開始,台灣便一直受到西方殖民者的不斷騷擾。

荷蘭作為當時世界上最早的典型資本主義國家,其商隊規模可占世界總數的近三分之一,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他先占領印度尼西亞,作為殖民地。後又於1624年開始北上侵入台灣,打敗西班牙軍隊,建立「熱蘭遮城」。

並要求當地少數民族用荷蘭文、信奉基督教,從此開啟了對荷蘭長達38年的殖民統治。

也正是同一年,鄭成功出生在日本。

鄭成功的父親鄭志龍堪稱東南沿海的第一海盜頭子,手下海盜船3000餘艘。

在當時,凡是在東南沿海做生意的商船沒有不插他們家旗子的,其他海盜一看這是鄭芝龍罩著的船,也就不敢截了。

當然,你得給人家交保護費。

母親是日本田川家族,幕府名流之後。也正是因為有了幕府的支持,鄭芝龍的勢力才會逐漸擴大。

鄭成功在7歲之前一直生活在日本,直到鄭芝龍被明朝招安做了「五虎游擊將軍」,他才回到中國,脫下和服,換上儒裝。

所以,不僅中國人把他當做民族英雄,日本也把他看做民族英雄,畢竟血統有我們一半吧!

二、

1644年,李自成打進北京,崇禎自縊於煤山。

次年,鄭芝龍在福建擁立唐王朱聿鍵稱帝,建立「隆武政權」,自己官居太師。

鄭芝龍本就是海盜出身,在朝堂上飛揚跋扈,絲毫不把皇上放在眼裡。

而鄭成功卻與他父親性格恰恰相反,忠君愛國,對皇帝恭敬有禮。

讓皇帝大為感動,將他認為義子,賜國姓,改姓朱,所以後來有人稱呼其為「國姓爺」

鄭成功原名叫鄭森,皇帝又給他改名成功,意指「反清復明」一定成功,並加封為延平王。

結果在第二年,清軍南下,鄭芝龍果斷投降。

還寫信給兒子,要求他與自己一起降清。

在外地練兵的鄭成功得知此事,氣得吐血暈厥。等醒來後,悲憤交加,毀書斬使,並當即樹起一面大旗,上寫「殺父報國」

鄭成功聯合魯王舊將張煌言,率17萬大軍北伐,連克瓜州,鎮江,兵圍南京城,準備一舉打過長江。

鄭成功命令全軍穿白掛素,前去明孝陵祭奠,並賦詩一首:

縞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結果,不幸中了清朝兩江總督的緩兵之計,以至於屯兵兩月有餘卻不動手,錯失良機。

後來清軍援兵趕到,內外夾擊,趁夜劫營。鄭成功大敗虧輸,幾喪全師,只得退回廈門、金門兩島。

尾隨而至的清軍直接斷絕了對廈門的給養輸送,島上得不到糧食、淡水、以及武器的輸送,很快就要束手就擒時,一個人的出現瞬間扭轉了局勢。

三、

此人就是鄭芝龍原先的部下何斌,在鄭芝龍降清後,他選擇留在了台灣。

這些年來,他把荷蘭在島上的兵力部署和水道詳情都繪製成圖,甚至將礁石和炮台的位置都標得一清二楚。

他告訴鄭成功,由於荷蘭人在島上的殘暴統治,當地百姓早就盼望著「國姓爺」出兵,收回台灣,拯萬民於水火中。

鄭成功本就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更何況有了這張圖。

於是,在順治18年,鄭成功「祭天」「禮地」「祭江」之後,率領25000名士兵,120餘艘戰船,浩浩蕩蕩地穿過海峽,開始了收復台灣之戰。

鄭成功東徵收復台灣的消息,傳到清朝廷,引起巨大轟動。

清廷一直把鄭成功視作心腹大患,如今他傾巢而出征討台灣,廈門、金門必然守備空虛。

如果在此時,發重兵攻打,必然唾手可得,也會斷掉鄭成功的後路,解決大患。

可也有人提出:「台灣畢竟是我大清的國土,鄭成功雖然效忠明主,但去收復台灣,我們理應支持,萬不可抄其後路置國家大義於不顧。」

於是,事情就變得複雜起來,朝堂之上百官各執一詞。

最終,順治帝拍板決定:

「近年來,福建、浙江、廣東沿海均有台灣百姓投奔。只要台灣百姓回國後,無所謂抗清還是復明。因此,鄭成功收復台灣,就是我大清收復台灣!」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皆山呼聖明。

順治當即下令,南方三省水師全部後撤四十里,讓鄭成功收台不要有後顧之憂。

並且表示:

雖然鄭成功至今不肯投降,但大清絕不會虧待他,朕加封鄭成功海澄公,並賞良田千頃,黃金萬兩,傳召天下。

如此一來,有了清廷無形之中的「支持」,鄭成功很快就率軍攻克了澎湖,下一步就是收復台灣!

四、

荷蘭得到鄭成功神兵天降的消息後,無不驚駭。為取得戰機,主動從陸路和水路攻擊。

赤嵌城的荷軍將領拔鬼仔自以為是,認為只要放上幾炮,中國軍隊聽到槍炮聲、聞到火藥味就會望風而逃,僅帶領250人便敢出戰。

殊不知,和他對戰的是鄭成功的鐵人軍,戰士們身披重甲,全身僅露出眼鼻口耳,手持斬馬刀。

開戰後,督戰官會在後面畫一條線,凡是退回線內者立斬!

面對這樣一支勇猛無比的軍隊,荷蘭軍隊全軍覆沒,拔鬼仔自己也當場喪命。

在海上,雙方艦隊爆發了激烈地炮戰,敵人主力艦「赫克托」號船員操作不當,結果導致火藥庫被點燃,引得船艦當場爆炸。

見識到鄭成功厲害的荷蘭軍開始堅守不出,憑藉著在熱蘭遮城建立的城堡阻擋明軍。

這種西方「文藝復興式」的城堡易守難攻,讓鄭成功損失慘重。於是決定長圍久困,在島上屯田,困死荷蘭人。

雙方就這樣相持了9個月。

突然有一天,明軍發現海面上出現了數十餘艘荷蘭船隻,原來是在上次海戰中,有敵人船隻逃到印度尼西亞報信救援。

此時,鄭成功身邊僅2000餘人,其他軍隊在各處屯田。如果此時,敵人裡應外合,鄭成功就會腹背受敵。

不過戰場之上瞬息萬變,就在敵人等待海水漲潮之時,突然間颱風大作,讓荷蘭援軍失去了奇襲的機會。

鄭成功抓住戰機,集合隊伍,一舉殲滅荷蘭艦隊。

此時,鄭成功認為時機以到,他聽從荷蘭軍中投降而來的羅狄斯的建議。

先佯攻主堡壘,然後趁機將山上的小堡壘攻破,以此居高臨下。

如此一來,荷蘭主帥揆一見大勢已去,簽字投降,帶領著僅剩的900餘名荷蘭兵撤出了台灣島。

此一戰,不僅寶島回歸祖國,而且也是中西第一次軍事上的較量。

當時,處於軍事巔峰的荷蘭軍隊,卻在東方被鄭成功打敗。一戰震懾了西方各國,從此200年不敢犯境。

五、

在收台後不久,鄭成功就又得到消息,稱在呂宋島菲律賓屠殺華人。

一怒之下,便再次集合隊伍,準備出兵呂宋。

只可惜,一場大病使鄭成功英年早逝,年僅37歲。

鄭成功去世後,其子鄭經承襲延平王的身份繼續治理。

鄭家三代在台灣不斷發展文教,提倡農商,保境安民,把數十萬大陸人遷到台灣,寶島逐漸發展起來。

鄭經去世後,其年僅13歲的兒子鄭克塽即位。

清朝趁台灣「主少國疑」,派施琅遣軍渡海,很快就攻到台灣島上。

施琅本是鄭成功的部將,因為後得罪鄭成功被滿門抄斬,便投降了清朝。

如今,他攻到島上,第一件事就是前去祭拜鄭成功的陵廟,讓鄭氏子孫大為感動。

後來,康熙皇帝還為鄭成功的陵廟題寫一副對聯:

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以此來褒揚鄭成功。

然而,等到台灣收回之後,竟有大臣主張放棄

他們認為台灣蠻荒之地,不值得管理,只需將島上漢人遷回。然後,將其租借給荷蘭,每年收10萬兩銀子的租金。

如果這樣的話,鄭成功就算是白干一場。

只有施琅力排眾議,他主張堅決不能放棄對台灣的管轄。台灣是東南的門戶,而東南七省是國家賦稅收入的主要來源處。

若台灣不保,則整個東南危矣。東南不保,則國本動搖。

最終,康熙皇帝拍板決定:

台灣定則海疆定,海疆定則東南定,東南定則天下大定。

所以,台灣絕不可放棄!

近代,張學良將軍在晚年還曾做過一首詩來評價鄭成功:

「逆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台灣在版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