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骨科醫生與六院團隊同步手術:「這是我職業生涯第一台機器人輔助手術」

上觀新聞 發佈 2023-06-06T17:00:09.574615+00:00

「第一次接觸機器人手術,這種數位化帶來的精細、精準程度確實還是很震撼的。

「第一次接觸機器人手術,這種數位化帶來的精細、精準程度確實還是很震撼的。」今年43歲的次仁倫珠是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人民醫院骨外科的一名副主任醫師,6月5日上午11時40分,在結束了自己職業生涯第一台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回顧自己過往的三四百台手術,倫珠坦言,尤其是在高原地區,有了機器人輔助可以讓手術更安全,更有效解決醫生「看不准」、「拿不穩」的問題。

6月5日,由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骨科張先龍教授團隊領銜的五地5G遠程同步多中心機器人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分別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海口骨科與糖尿病醫院、衢州骨傷科醫院、山南市人民醫院、新疆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進行。骨科張長青、張先龍、王琦和沈灝教授參與本次遠程指導。

上午10時30分,六院海口骨科與糖尿病醫院在遠程技術的協助下,開啟第一例基於5G網絡下的遠程機器人輔助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在傳統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中,即使是經驗豐富的醫生,一般也僅能達到85%的準確性,而培養一名能夠上台做手術的醫生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機器人手術的應運而生,對於關節外科而言是一種變革性的技術,不僅大大加速了醫生的培養周期,而且能夠幫助醫生標準化、精確化地完成每例手術,以更小的創傷給患者帶來更快速的康復,手術準確性可接近100%。截至中午12時,在位於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遠程醫療中心的監控顯示屏可以看到,遠在天南海北的5台關節置換手術均已順利完成。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負重較大、活動也很大,關節軟骨容易磨損和破壞,從而使膝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導致膝骨關節炎(KOA)。該疾病也是造成民間所說的「老寒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55歲以上的人群中,60%有膝骨關節的影像學改變,而65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膝骨關節炎的發病率則高達85%,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可以預見的是,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劇,膝骨關節炎患病率和患病人數都將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人工關節置換術作為治療重度骨關節炎的成熟且有效的治療方法,應用日益廣泛。單髁關節置換術(PKA)是相對全膝關節置換術(TKA)而言的一種新型微創手術,只置換病損部分,對膝關節內側或外側間室進行表面置換,用以替代膝關節損壞的軟骨表面,該技術不用切除前後交叉韌帶,保留了膝關節的本體感覺和關節功能。張先龍形象地說,「人體膝關節跟汽車輪胎一樣,也會產生磨損。當車胎因破了一個洞而漏氣,是應該補胎還是換下整個車胎?單髁置換手術就像輪胎修補一樣,哪裡壞了補哪裡。這樣既可以解除疾病,也可以最大程度保住患者膝蓋,保留更多的自身組織,術後患者膝關節的功能就更接近正常。」

精準定位、微創技術、個性設計——張先龍表示,相較於傳統手術,機器人輔助手術在髖膝關節置換手術領域具有明顯優勢。在3D建模的基礎上,醫生可以提前直觀了解患者的關節假體在三維空間上的定位、角度、大小、骨質覆蓋等數據,並就此進行個性化的手術方案設計和模擬。「在機器人的輔助下,醫生突破了原本受限的認知和視野上的盲區,能夠更精準滿足患者需求,同時,在人機互動的磨合下,醫生對於髖膝關節的置換標準也在不斷更新。」

據悉,市六醫院在2016年9月成功完成了國內第一例機器人輔助膝關節單髁置換手術。截至目前,市六醫院累計實施的機器人輔助下關節置換手術超過1500台,其中全髖置換手術近500例,全膝關節置換手術約1000例。據已有病例的隨訪結果顯示,機器人在輔助髖、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臨床結果均優於傳統手術。

對此,國家骨科醫學中心主任,六院骨科學科帶頭人張長青表示,「人機互動」教學相長,是未來骨科發展的趨勢,一方面,機器人輔助縮短了醫生的成長曲線;另一方面,基於臨床的技術要求也不斷促進機器人的疊代更新。5G遠程醫療在多點多中心開展同期手術的應用,體現了六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的示範引領作用,有助於進一步放大「國家隊」優質醫療資源的輻射效應,從而促進偏遠地區協同發展。他介紹,未來,六院將積極發揮「智慧骨科」的效能,引領骨科手術向微創化、數位化和標準化方向發展,提升智能骨科診療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同時,將經驗複製推廣至更多基層醫院,從而實現國家區域醫學中心醫療服務能級的再提升。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黃楊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