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學生科學素養和動手能力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06-06T22:33:37.377776+00:00

6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加強科學類學科教學,持續深入開展科普教育,加強教學裝備配備和使用。具體措施包括指導地方開齊開足科學課程,通過多種方式補充配齊科學課教師,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等。

6月5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加強科學類學科教學,持續深入開展科普教育,加強教學裝備配備和使用。具體措施包括指導地方開齊開足科學課程,通過多種方式補充配齊科學課教師,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等。

早在2001年,我國就將小學階段的自然課改成了科學課,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下的科學教育依然是基礎教育中相對薄弱的環節。長期以來,在唯分數論的影響下,會做題、能考試的孩子就是「優生」,是否具有科學思維、動手能力並不影響升學。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落實小學科學教師崗位編制;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應不少於10%的教學要求;強化實驗教學,並廣泛組織中小學生前往科學教育場所,進行場景式、體驗式科學實踐活動。一系列加強科學教育的新舉措正在為基礎教育破題。

少年時代是一個人接觸、學習科學知識的最佳階段,如何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為有科學探索潛質的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條件,已成為當務之急。

此番出台《方案》的一大亮點,就是針對講得多做得少,學生對科學技術缺乏內在興趣等現實問題,深化中小學科學教育改革,強化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科學教育的意義不只是科學知識的教授和灌輸。將實驗操作納入中考,就是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科學素養。

如果說教育「雙減」是為孩子們做減法,減去不必要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那麼科學教育就是為孩子們做加法:激發青少年的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讓他們獲取更多科學知識,增強科技自信自立、厚植家國情懷。

不能把科學教育簡單地理解為多配幾個科學教師,多加幾節科學課,多進行幾次科學知識的考試。科學教育能夠取得成功的關鍵,在於能不能以科學的方式開展——在科學教育中重視實驗操作,就是要培養孩子們的創新精神、探索意識,提高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也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學研究、探索的快樂和價值。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雙減」與科學教育從來是相輔相成的——減去過於單一標準的考分比拼,才能不斷增加孩子們在學習中的自主性,讓他們有意願去探索真正感興趣的問題。如此一來,孩子們也能正式跨入科學的大門。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偉大科學家的起點,或許就來自成長中一次不起眼的「小實驗」。鼓勵孩子們在實驗中親身感受科學實踐的意義,就是為他們編織科學的夢想,在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