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教授「新型養老觀」顛覆常規:不指望子女,也不去養老院?

王耳朵的觀點 發佈 2023-06-06T22:48:16.000952+00:00

問的人太多,上野教授乾脆出了本《獨居者的晚年》,她已經計劃好「在宅一人死」:不去醫院與養老院,也無需遠房親戚圍攏病榻,自由自在地居家臨終,在最熟悉的地方向世界告別。

前兩天刷新聞,看到一個挺打破常規的養老觀點。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上野千鶴子,75歲,未婚未育,一直獨居生活。

大概從十多年前起,總有人旁敲側擊地問她:「你的晚年會很孤獨吧,老了沒人養怎麼辦?」

問的人太多,上野教授乾脆出了本《獨居者的晚年》,她已經計劃好「在宅一人死」

不去醫院與養老院,也無需遠房親戚圍攏病榻,自由自在地居家臨終,在最熟悉的地方向世界告別。

聽起來很孤獨,很顛覆傳統,但看完幾個現實的故事後,你可能會和我一樣稍稍改觀。



01


吉林一位75歲的老人在網上哭訴:「退休後到女兒家養老,是這輩子做得最錯誤的決定。」

他事業單位退休,一個月退休金6000多。

女兒成家後,他已經退休好幾年,看著老同事們不是跟老伴到處旅遊,就是含笑弄孫,獨身一人無所事事的他越發孤獨和迷茫。

趕巧,女兒二胎生了個小孫女,小兩口既要工作又要帶娃,精力跟不上,便把老人叫來省城,一是養老,二是搭把手帶孩子。

走的時候,朋友們給他擺了告別宴,老人笑得欣慰又驕傲:「也許以後就不回來了。」

在女兒家,他既要燒火做飯又要帶娃,日子過得比在家時勞累得多,但老人還是覺得幸福。

但漸漸,形勢變了。

女婿頭幾個月會給老人3000塊錢作為家裡的伙食費,到後來這錢不是假裝忘記,就是少給。

老人不敢開口要,就自己往裡貼。

後來小兩口變本加厲,孫女的學費、培訓班費用和文具費等等開銷,都是老人負擔,甚至還教唆女兒管姥爺要錢。

女婿眼紅同事換了20多萬的車,他也想換,不好意思跟老人提,就指揮孫女去要。

孫女開口,老人不好拒絕,只能硬著頭皮給。

換了車,又想換學區房,小兩口如法炮製,死皮賴臉又從老人那要來了20萬。

交了房,裝修錢又不夠了,主意又打到了老人身上,最後僅存的10萬塊棺材本也被撬走了。

老人感慨:「原以為去女兒家養老過得會很滋潤很幸福,誰曾想卻是最錯誤的選擇。」

出錢出力還不討好,老人一氣之下回了老家,再不指望子女。

身邊,這樣的故事並不少見。

老人一旦與子女同住,擺在面前最常規的一條路,就是成為新型保姆。

哪怕物質上豐富了,但城市的快節奏生活還是難以適應,子女上班,老人仍然是獨自留守家中,慢慢憔悴。

加上習慣不同,觀念不同,難免產生矛盾,任哪一方遷就對方,心裡都會憋著委屈。

時間長了,嫌隙越攢越多,日子過得並不順心。

「一個人生活並不意味著孤立無援,一個人死去也並不孤獨,和心意不相通的家人住在一起才是最寂寞的。

這是上野千鶴子書里的一句話,比撒貝寧的那句「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更直接。

書里還有項調查,說「離子女越近,老人的煩惱度越高」,突然也就理解了為什麼很多老人,寧願在農村守著自己破磚爛瓦般的小房子,也不願和子女同一屋檐。

因為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卻從來不是父母的家。

生孩子是任務,養孩子是義務,靠孩子是錯誤。

他們早早就參透了這個悲涼的真相。



02


往前一步是漂泊,往後一步是空巢。

於是,很多老人覺得不如攢攢錢,跟三五好友一起選個好點的養老院,抱團養老。

曾經我也覺得這樣的生活挺好,直到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

一位廣州老人,年輕時離婚後未再婚,沒有子女,獨身瀟灑了幾十年。

那時人人羨慕他沒有生活壓力,沒有兒女的負擔,真正為自己而活。

然而老人突然腦梗,身邊無人照料,只好去養老院。

老人不缺錢,選了廣州一家高端的「頂級養老院」,獨立房間,配有專業的醫生和護工,一個月8萬起。

按理說這樣的條件,老人的晚年定然能安穩度過。

可他只住了兩個月,就去世了。

原來,養老院並沒有想像中的盡善盡美。

真正的體驗,不在於設施多貴多完善,而在於提供服務的人。

老人無兒無女,護工知道他沒靠山,便對他態度極其惡劣。

一天除了餵水餵飯,便不再過問。

紙尿褲尿飽了、拉滿了才更換,床上總有臭味。

擦身子時總被嫌棄,罵罵咧咧地糊弄了事。

老人躺在床上動不了,眼睜睜任人擺布了兩個月,受盡欺辱,他曾絕望道:

「感覺沒有活頭了,即使努力活著,也沒有牽掛,不想再熬了。」

人就是這樣,一旦有了放棄生命的念頭,很快就油盡燈枯了。

有兒女又能怎樣,養老院的護工有一千種攝像頭留不下的證據來欺凌老人。

最簡單的,忽視你的需求。

看到@半佛仙人 和他一個開養老院的朋友聊天,才知道現實有多露骨。

「你想吃什麼東西,其他老人提出來了護工馬上就去拿了,你說了護工就說他還有事讓你等著。

你行動不便,和護工說想去趟廁所,護工裝作沒聽到,聽到了也說要你先等著,然後去干其他事,過個半小時再來管你。

或者隨口指桑罵槐一句老不死的,都沒說是誰,但你知道。

很多事情傷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極強。」

這些小事,跟兒女告狀也沒法解決,頂多是人前承諾改善,人走照舊欺凌。

高端養老院尚且如此,那些普通的更好不到哪兒去。

弱肉強食,欺軟怕硬,人性的本色而已。



03


指望不了兒女,看透了養老院,講講上野教授所說的「居家臨終」吧。

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在快速加深,獨居的老年人也越來越多,說得直接點,和隔壁日本挺類似。

他們的現在,有可能是我們的未來。

先說一個大前提,日本在2000年推出了「護理保險制度」:

「年滿40歲的居民都要加入護理保險並繳納保費,保費一般不到居民年收入的3%,當參保人到了晚年通過「需護理」等級認定後,就可以享受相應的服務。

『需護理老人』有自己的護理援助專員,一周中至少上門兩次,生病時也會有醫生、護士上門服務,產生的費用只需自付10%—30%。」

簡單理解,即「養老去家庭化」

社區、專業機構、公益組織和市場互相合作監督,到了老人需要護理的階段,專業人員會上門幫助生活起居,無需完全依賴家人,也不用搬去醫院和養老院。

算筆現實的經濟帳,居家養老性價比也挺高。

上野教授在書里寫了一位八旬多的老人,他獨居,患有認知障礙,醫生根據他的要求,在家裡給他做了臨終關懷。

三個月的時間,診費+護工費+護士費+藥費和居家療養管理費,折算下來一個月4000塊錢。

還有位九十多歲的獨居老奶奶,丈夫去世多年,她拿著養老金獨居到晚年,還患有認知障礙。

別人勸她去養老院,她說寧願跳河一死了之。

於是,醫生、護士和護理組就組成了一個團隊過來幫她,一直護理到老人安詳離世。

有了隔壁的示範,上海在2007年也提出了個類似的「9073」養老服務模式

90%的老人接受居家養老,7%的老人接受社區養老服務,而只有3%的老人在機構(比如養老院)養老。

面向所有老年群體,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精神關愛、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的設施、組織、人才和技術要素形成的網絡,以及配套的服務標準、運行機制和監督制度。

如果能逐漸推廣落實,讓老人們都能在熟悉的環境裡得到良好的照顧,體面地落幕,多一種選擇,也不錯。

故事到這裡就講完了,忍不住開始幻想自己的晚年。

大概是盡全力照顧好雙親,不拖累子女,剩點老本和老伴過一段雲遊四方的日子。

等到累了,走不動了,瀟灑離去。

而此刻,為了不寒酸地踏上那條路,仍舊要將當下的每一瞬間都活得炙熱。

人生不就是這樣,想要活成最終期待的樣子,總得付出相應的汗水。

把手裡的牌打好,才能多掙一點選擇的自由。


資料來源:

界面新聞:在家獨自臨終有何不可?上野千鶴子談日本的養老制度與觀念

譯林出版社:上野千鶴子x毛丹青:老齡化社會,我們要如何面對養老與臨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