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士憶淮海:英明的指示,勝利的保證——張震(二)

羽扇綸巾2020 發佈 2023-06-06T23:59:47.143040+00:00

雖然十月二十三日,以何應欽為首的國民黨國防部的高級首領已意識到以徐州為中心的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主張放棄隴海線上一些不必要的城市,而集中主力於徐州外圍,準備與我決戰,何應欽並主張由白崇禧統一指揮。

張震

華野原副參謀長

這時,我軍已設置了天羅地網。但鼠目寸光的蔣介石的注意力,已為毛主席預先部署在遼瀋戰場的我東北野戰軍所吸引。雖然十月二十三日,以何應欽為首的國民黨國防部的高級首領已意識到以徐州為中心的大戰,有一觸即發之勢,主張放棄隴海線上一些不必要的城市(包括商邱在內),而集中主力於徐州外圍,準備與我決戰,何應欽並主張由白崇禧統一指揮。當時因蔣介石不在南京,而何應欽又當不了家,只得派人遠道去請示蔣介石。哪知利令智昏的蔣介石,妄圖在北平親自指揮遼瀋戰役,一來拯救這個東北垂死集團,二來想打個勝仗來穩定華北殘局,對徐州地區的危機還料不到這麼嚴重。因此,仍令堅守商邱,同時,同意任命白崇禧來統一指揮華中和徐州兩「剿總」,想利用桂系這個雜牌來擋一陣。

根據蔣介石的決定,國民黨國防部於二十四日正式頒布命令,要徐州「剿總」放棄商邱以西隴海沿線各城市(不包括商邱),令華中「剿總」以黃維第十二兵團進駐周家口附近,以便及時參加徐州方面的決戰。

可是反革命統治集團的內部勾心鬥角之爭,更加暴露;何應欽和桂系的白崇禧,因為弄不到實權,都對蔣介石、陳誠不滿。白崇禧早就垂涎要統一指揮華中、徐州兩「剿總」所轄部隊。這下雖得到蔣介石同意由他來統一指揮,但白崇禧如今卻另有打算了。原來白崇禧已經看出蔣介石這副爛攤子不好收拾了,蔣介石提升他是為了調他的部隊北上,為蔣介石賣命,為蔣介石的嫡系劉峙來做替罪羔羊。而這時蔣介石的主子美帝國主義正在想以桂系李宗仁取蔣而代之。李宗仁和白崇禧是一個鼻孔眼出氣的,他們來了一個不買帳,不上蔣介石的鉤,又不斷地向蔣介石討價還價,來敷衍應付他。蔣介石這時對白崇禧已指揮不動了,軍閥間互為利害的鬥爭表面化了。於是,蔣介石只好改任顧祝同代白崇禧前往徐州部署作戰。拖到十一月五日徐州「剿總」才在顧祝同的指揮下,最後調整部署。從華中抽調的黃維第十二兵團,直到十一月八日才遲遲由確山東行。實質上,擺在徐州為中心十字架上的這一個集團已病入膏育,無藥可救了,顧祝同也想不出好辦法來。

十一月六日,曲阜會議的決議,付之行動。

劃時代的淮海戰役,拉開了戰鬥的序幕。一聲進軍號令,華野大軍各按規定任務,從臨(沂)鄒(縣)線分路齊頭南進。各個縱隊的健兒們,肩負著人民的希望,堅決執行中央和毛主席關於軍隊向前進的指示,以雷霆萬鈞之勢,日夜不停地奔向前方。

華野司令部當天進駐臨沂。為了殲滅少數土頑,便於主力展開,魯中南縱隊於八日攻克山東南部郯城,全殲地頭蛇山東保安旅王洪九部五千餘人,使蔣軍失去了耳目,替受苦受難的人民消除了積壓在心頭的仇恨。地方群眾爭相傳遞著解放軍殲滅敵人的喜訊。

首戰告捷,掃清了外圍,指戰員們久久醞釀的南下殺敵的決心開始實現了,個個鬥志昂揚,情緒格外高漲。接著,隊伍又在人民群眾「歡送華野大軍光榮南征!」「祝華東野戰軍勝利!」「毛主席萬歲!」等響亮的口號聲中,邁著勝利的步伐,抱著必勝的信念,萬眾一心,繼續向南猛進。

早已膽怯心虛的敵人,一旦發現我華野大軍逼近碭山,臨城、郯城一線,與中野大軍縱橫馳騁於津浦、隴海、平漢線之間時,自知已處在防不勝防的境地,就象驚弓之鳥,舉止不定了。

敵人內部派系矛盾尖銳,指揮系統甚為恐慌混亂。正當這時候,我各路大軍迅速發動攻勢,敵人必然就更加慌亂了。狗急跳牆,蔣介石最後還是決定把所有可能集中的兵力,蜷縮於徐州地區,準備全力與我決戰,以進行絕望的掙扎,苟延其反動統治的垂死命運。

徐州,處在江蘇、安徽、山東、河南四省交界處,南屏京(南京)滬(上海),北通冀(河北)魯(山東),為華北、華中的交通樞紐,是我國古今的軍事要衝,因地勢重要,它的得失常能決定整個江淮河漢間的勝負局面,因此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在這次人民解放戰爭期間,徐州又成了南京的門戶,是國民党進行反革命、反人民內戰的巨大軍事基地,徐州的得失和江北、江南的安危密切相連。因此蔣介石不得不派他的國防部參謀總長顧祝同到徐州來督戰。這個反共起家,血債纍纍的劊子手,也沒有什麼起死回生的妙藥來挽救蔣介石政權的危運!這時,守在徐州的劉峙,不但要對付我軍對徐蚌的威脅,還要防備馮治安、孫良誠部可能起義。同時還認為與馮治安同屬舊西北軍系統的劉汝明,也不甚可靠,而其嫡系內部也不是沒有矛盾的。劉峙系統中很多人,特別是黃伯韜就對驕傲自大的邱清泉不滿。敵人在這樣的互相猜忌、彼此矛盾的情況下,維持著同床異夢、勾心鬥角、支離破碎的局面。

顧祝同到徐州後,意識到把部隊擺在以徐州為交叉點的隴海、津浦兩路的十字架上,左右不能相救,而且蚌埠兵力過少,有被我軍攔腰斬斷的可能。又想到蔣介石的守淮方針(按蔣介石守江必守淮的方針:是以主力守淮,以掩護在長江南岸組成新的二線兵力,堅持半壁江山,再做死灰復燃之夢),打算把主力收縮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路兩側地區。因此,他調整了部署:以東海第九「綏靖」區部隊與第四十四軍西調徐州,將新安鎮的第七兵團西調曹八集一帶;將原曹八集之第十三兵團南調靈璧;第十六兵團仍駐蒙城;第四「綏靖」區部隊改為第八兵團,移駐蚌埠附近;並企圖以馮治安第三「綏靖」區部隊、黃伯韜第七兵團一部,與孫良誠第一百零七軍從臨城到窯灣以南,依託運河,組成半月形防禦陣地,進行頑抗。

這樣一來,蔣介石在以徐州為中心的津浦與隴海兩條鐵路相交的十字架上,連同以後來援的共擺上約八十萬人的兵力,妄想孤注一擲,控制徐州,鞏固江淮,屏障南京。

由於戰局迅速發展,蔣軍主力來不及向徐州集中,我軍已發動進攻。一下子抓住了黃伯韜兵團,將其分割成數股。顧祝同調整後的部署已完全破產了。徐州以西的邱、孫兵團,不得不放棄商邱、碭山、黃口一帶,龜縮徐州近郊。毛主席指示:第一仗力爭殲滅黃伯韜、李彌等二十一至二十二個師。如果能夠達成這項任務,「整個形勢即將改變」,華野、中野即有可能向徐、蚌線迫近。如果敵人不將徐州及其附近的兵力撤至蚌埠以南,我們就可以打第二仗,殲滅黃維、孫元良,使徐州的敵人完全孤立起來。根據情況的變化,毛主席又迅速作了決定性的指示,調整部署。由陳毅司令員、鄧小平政委直接指揮中野四個縱隊出宿縣,截斷宿蚌路;華野兩個縱隊(三縱、廣縱)於蕭縣地區從西南面黃口、徐州線攻擊,以便與宿縣中野部隊聯結。如徐州敵人向南總退卻,就集中六個縱隊殲滅之。華野以三個縱隊由北向南,一個縱隊由南向北,全力向李彌兵團攻擊,控制徐州運河車站間的鐵路。運河以東的主力則殲滅黃伯韜兵團。這樣,就把蔣介石的兵力割裂開來,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並占領徐州。

毛主席要求我兩大野戰軍按照這個作戰方針堅決執行,並且鼓勵我們愈堅決,愈大膽,就愈能勝利。

鑑於南線決戰時機成熟,中央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同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同志為書記,領導與指揮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在原擬淮海戰役計劃基礎上,以徐州為中心與蔣介石最大的戰略集團,進行大規模決戰。準備以三至五個月的時間,各個殲滅敵人於淮河以北地區。同時責成中原、華東、華北三大解放區全力組織人力、物力的支援。

當時淮海戰場交戰雙方兵力,敵人雖有五個兵團和三個「綏靖」區部隊,共約八十萬人,但矛盾重重,軍事上屢遭失敗,士氣低落。我軍方面,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以及軍區所屬地方武裝,共約六十餘萬人。兵力對比上,我軍稍處劣勢,但是我軍經過整黨和新式整軍,戰鬥意志空前高昂,不僅有廣大人民的支援和地方兵團參加決戰,而且兩大野戰軍在毛主席的英明領導及總前委的具體組織和指揮下,完全可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取得淮海戰役的偉大勝利。

不過,說實在的,如果按我們原計劃先占海州、連雲港,控制隴海鐵路東段,後占兩淮(淮安、淮陰),打開華中糧倉,再進擊徐蚌段,孤立徐州再相機奪取徐州,抑或僅就黃伯韜兵團當時現有態勢,以新安鎮為中心圍殲敵人,那麼,就只能殲滅蔣介石一部分有生力量,而且徐州解放也要推遲。

由於毛主席對於客觀形勢的英明預見,及時地指示第一仗殲滅黃伯韜兵團,然後即轉向徐蚌,圍殲黃維、邱清泉等兵團。以高度的軍事藝術,巧妙地使用兵力,把蔣介石以徐州為中樞的八十萬重兵支離解體。一個階段緊接一個階段,一環連套一環,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從而使戰役的發展比預計的更為順利,獲得的勝利也比預計的更快更大。這再一次證明毛主席對戰略戰役指導的靈活性。誠如毛主席所說:「……戰爭向著新的階段推移,戰略計劃便須改變。戰術、戰役和戰略計劃之各依其範圍和情況而確定而改變,是戰爭指揮的重要關節,也即是戰爭靈活性的具體的實施,也即是實際的運用之妙。」(未完待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