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首例、全球第四例!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功完成喉移植手術,為何喉移植這麼難?

紅星新聞 發佈 2023-06-07T14:30:30.622412+00:00

「謝謝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6月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亞洲首例喉移植新聞發布會」上,65歲的周先生一字一句地表示感謝。40天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罹患喉癌需要全喉切除的他,移植了全新的喉、氣管和甲狀腺,他因此重新獲得如普通人的發聲、吞咽、呼吸等功能。

「謝謝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6月5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亞洲首例喉移植新聞發布會」上,65歲的周先生一字一句地表示感謝。40天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為罹患喉癌需要全喉切除的他,移植了全新的喉、氣管和甲狀腺,他因此重新獲得如普通人的發聲、吞咽、呼吸等功能。

據介紹,這也是亞洲首例成功實施的異體喉—氣管—甲狀腺聯合移植手術。截至目前,全球僅有三例詳細報導的喉移植成功病例(美國2例,波蘭1例)。全球第一例喉移植手術發生在1998年,由美國Marshall Strome, M.D.及其研究團隊成功開展,手術耗時18個小時。

▲患者和手術團隊

喉癌復發或需「摘」喉,患者:我想說話

9年前,周先生因罹患喉癌,部分喉被切除。後來因為喉器官狹窄,又先後接受了3次修復手術,並拔除了氣管套管。

今年年初,周先生再次因喉癌復發呼吸困難,做了氣管切開手術。但是由於腫瘤不斷擴大,可能需要全喉切除,這意味著患者不僅會失去正常的喉部功能、氣管通氣和發聲功能,嗅覺、味覺功能也會受損,連說話也只能用電子喉、人工喉進行簡單的字句交流。

同時,全喉切除術後,無法解決經口呼吸問題,只能在頸部造瘺,進行呼吸及排痰,嚴重影響美觀、生活質量。

「我想(自己)說話。」周先生表示。

面對患者的強烈要求,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陳飛教授團隊思慮再三,提出「異體喉—氣管—甲狀腺聯合移植手術」的方案。

▲MDT治療小組

全球第四例,喉移植手術為什麼難?

這是全球第四例異體喉—氣管—甲狀腺聯合移植手術。但從2006年開始,陳飛教授團隊就致力於喉移植研究,已經完成了動物臨床試驗。

喉移植為什麼難?陳飛表示,首先是供體獲取難。與肝臟、心臟、肺等大器官捐獻被普通群眾廣泛熟知相比,喉的捐獻極少。

其次,是手術難度非常大。喉移植,全稱實際上是「喉—氣管—甲狀腺聯合移植」,涉及到非常多的血管、神經,以及軟骨、肌肉、黏膜,手術要求和難度很大。「(供體)喉離體之後,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血管里殘留的血液完全沖洗乾淨,否則會因為栓塞導致供體喉壞死。」陳飛表示,而且目前在醫學界,並沒有這方面的可借鑑經驗。

不僅僅是灌注,如此多器官、組織的移植,功能重建,會有哪些排異反應,沒有權威的指南或者豐富的案例可以參考借鑑。另外,患者的術後管理以及免疫抑制方案對醫護團隊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完全需要「摸著石頭過河」。

更為重要的是,喉是「污染器官」,供體和受體的細菌譜也不一樣,移植後,患者身體處於免疫抑制的狀態,感染問題將會是一個大麻煩。

攻克難關,手術在冰水中持續數小時

4月29日上午9點過,這場「硬仗」開始了。

陳飛教授前往華西第四醫院,獲取了器官捐獻者捐獻的健康喉。很快,大家遇到第一個難關。「根據多年的動物實驗經驗,我們探索設計了3種以上的獲取方式,在供體上就進行灌注清洗,但是在實際獲取時,發現完全不適用。」陳飛解釋說,進行灌注後,周圍的靜脈發生回流,殘留血液沖洗不乾淨。

▲離體喉修剪及灌注

陳飛當機立斷,立即將供體喉進行離體灌注,「這就需要爭分奪秒了,大家都知道,血液凝固的時間就幾十秒,如果殘留血液在毛細血管凝固,那這個手術就沒有辦法進行。」陳飛說,情急之下,創造性地改變灌注方式,從靜脈逆行灌注,很快就完成了徹底清洗。

供體喉迅速被送回華西醫院手術室。此時,劉均副教授等團隊成員則對周先生進行「全喉切除+甲狀腺全切除+雙側頸部淋巴結清掃術」,此次手術中最關鍵的部分——異體喉—氣管—甲狀腺聯合移植開始了。

▲手術中

「據國外報導,此前的手術為了簡化手術流程,採取的是將小血管匯集到頸內靜脈,直接用頸內靜脈完成大血管重建。優點是快,缺點是一旦出現血栓,會迅速地跑到肺部,導致致命性的肺栓塞。」陳飛解釋說,於是,團隊採取了小血管重建的方式,雖然難度增加,但依靠積累多年的重建手術經驗和團隊協作,整個過程僅用時3個多小時。

「相當於每吻合一根血管(神經),只用了18分鐘。」陳飛說,移植器官離體後,到移植完成重新恢復供血前,都需要進行低溫保護,所以手術過程中,五六個小時裡,都需要在無菌冰水的浸泡下進行,且長時間顯微外科的精細動作,他的手指還短暫地出現了抽筋現象。

術後也具挑戰性,患者9天後可發聲

4月29日下午4點10分,全程歷時9小時的移植手術完成。但這僅僅是挑戰的開始。

排斥反應,是器官移植後需要邁過的至關重要的關卡,受體能不能「接納」新的器官,重新恢復功能?「一旦出現了急性排斥反應,很可能在幾小時內患者就會突然死亡。」陳飛說,術後第二天,副院長吳泓組織耳鼻喉頭頸外科、器官移植中心等聯合查房,從其他器官移植手術排異經驗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症狀、如何處理等進行治療。

術後一周,移植物的血供情況、肺部感染,需要隨時監控,團隊創新性地採用B超方式,無創地對甲狀腺供血等情況進行檢測。

術後第二天,患者已經可以手寫交流,祝醫護人員「節日快樂」。

術後第三天,患者已經可以發出簡單的單字音節。

術後第五天,患者從重症監護室轉出,回到普通病房繼續康復治療。

術後第九天,一次性帶氣囊氣管導管更換為金屬氣管導管並進行堵管後,周先生可發聲與人溝通。

目前,周先生能經口呼吸及發音,經口能順利咳出痰液,基本生活能自理,各項指標穩定、恢復良好,遠超術前預估恢復進度,經多科評估後,已達到出院指征。後續還需適當康復訓練,吞咽、呼吸及發音功能等還需3至6個月才能恢復到最佳狀態。「相比較國外術後14周後進食的結果,這名患者6周就能簡單進食。」陳飛說。

這例喉移植手術的完成,將為各種原因導致的喉缺失患者帶來福音,「比如車禍等外傷導致的患者,其次是長期喉氣管狹窄患者,喉癌等侵犯喉的患者,在全喉切除後,可以通過移植健康的喉部組織和器官,保留患者的喉部結構及發聲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重新融入社會生活。」陳飛說,在華西醫院,每年因喉癌、咽癌等接受手術治療的約500人。

紅星新聞記者 於遵素 攝影報導 部分圖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於曼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