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美的年華,遇到了最帥的『你』,只因對『你』的熱愛。很慶幸,『你』的名字裡有我流下的汗水、閃光的淚水,想必將來的我,一定會感謝如今拼搏過的自己。」2018年10月20日,當「鯤龍」AG600在荊門成功水上首飛後,航空工業特飛所水動力研究中心主任吳彬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從零到一 創新驅動產品研發
「鯤龍」AG600飛機是世界在研的最大水陸兩棲飛機,由於飛機水動性能指標的特殊性,國內外均沒有可以借鑑的成熟經驗,這就意味著有大量未成熟的技術需要去攻克。「從0到1,就是要完成從無到有的跨越」,作為該型飛機的水動力專業型號副總師,吳彬深知難度有多大,「我們只有堅持創新,不斷突破,用發散思維打破『1+1=2』,才能實現成功」。從研製方案無從下筆,到計劃實施成熟有序,他帶領團隊花了整整3年。
在優化AG600單船身底部斜升角時,面對單船身穩定重心範圍不夠,無法滿足設計要求的難題,吳彬整天整夜不眠不休。「方案不合適,推倒再重來,試驗失敗了,重振精神再攻關」,他迅速組建臨時攻關小組進行技術攻關,多次試驗結果仍不理想,研製工作陷入僵局。
又是凌晨,吳彬拖著疲憊的身軀驅車回家。忽然,車內收音機里一則國際滑板衝浪比賽的新聞讓他靈機一動,「衝浪滑板在海上超強的穩定性原理也許能解決AG600單船身穩定重心的問題」,他連忙調轉方向,帶領團隊按照這一思路攻關,終於解決了這項難題。
從型號立項到成功首飛,吳彬和他的團隊共製作、修型了80餘條模型,經歷了近萬次水動力試驗工作,有效解決了船體寬度變窄帶來的載荷係數增大、飛機滑行水阻力增大等技術難題,完成了「高適海抗浪性船體優化關鍵技術」「起落架艙外形優化設計」等多項關鍵技術攻關,使AG600飛機具備了良好的陸上起降和水上起降的能力,並且飛機抗浪能力達到2米,超過了國際上同級別飛機1.2~1.5米的常規抗浪能力。
技術領航試飛反查完善設計
2018年8月,AG600飛機從珠海轉場至荊門,開始水上首飛前的研發試飛。盛夏的外場酷暑難耐,烈日的炙烤讓空曠的機場和遼闊的水域「滾燙」。「試飛現場的第一手數據最為關鍵」,吳彬親自掛帥,帶領4名同事組成水上首飛水動力支持團隊,參與水上試飛技術保障工作。每日清晨4時,他就要奔赴試驗外場,白天跟試飛團隊進行技術保障交流、搜集試飛狀況數據,晚上則要整理分析,討論當天試飛結果及存在的問題,確保試飛任務是否合理,反查結構設計是否可靠,忙完都已是深夜。從試驗與設計,一台筆記本電腦、一個遮陽帽,還有那一身濕了又干、幹了又濕的工作服,成了吳彬的「專屬形象」。
作為「海鷗」300飛機的水動力分系統負責人,吳彬還積極研究輕型水陸兩棲飛機的適航取證技術與方法,對水上適航條款進行深入研究和解讀,其研究成果已納入到由中國民用航空局出版的23部飛機的《適航審定手冊》中,對我國輕型水陸兩棲飛機的適航取證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航空強國接續傳承更是未來
「我們是在老一輩航空人的奠定基礎上,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航空強國的接力棒,更要由我們往下傳」。吳彬懷揣著航空報國的初心,做好自己,更傳承滋養著新一代。
依託特飛所新員工導師帶徒制,他組織帶領部門核心技術人才「傳幫帶」,加快培養、提高新青年技術技能。既擔當科技攻關任務,又承擔人才培養的責任,不僅帶技術,還要帶思想、帶做人,形成了一級帶一級的職業導師網絡。定期組織技術交流會議,毫無保留地為新青年傳授經驗,讓他們儘量少走彎路、不走彎路。
工作之餘,他帶領青年員工積極開展航空科普進校園系列志願者活動,宣講航空知識,傳播航空文化,探索科技奧秘,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航空科普知識不僅「飛」進校園,更「飛」進學生的心裡,點燃他們心中的藍天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