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所211,3對「雙胞胎」,原本是3個大學,變成6所同名同姓的高校

驊駿張老師 發佈 2023-06-11T01:24:13.121980+00:00

211大學裡面有個有趣的現象,有3對共6所大學分別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好像是「雙胞胎」,高校還能這麼玩嗎?

211大學裡面有個有趣的現象,有3對共6所大學分別用的是同一個名字,好像是「雙胞胎」,高校還能這麼玩嗎?


有兩所石油大學: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有兩所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有兩所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原來它們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本來兄弟倆是一個家,後來分家挑門另過,又都不願意放棄老家的名頭,還是用同一個名字,為了區別起見,就在名字後邊加了個括號,添了個後綴。


第一,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和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中國石油大學的前身是北京石油學院,是1953年大學院系大調整時建校的,當時是把清華大學的石油工程系拆解出來,調出600名本科生和100名研究生,再匯聚北京大學、天津大學、大連工學院等高校的相關師資力量,建成了北京石油學院,隸屬於燃料工業部。

1969年北京13所高校集體外遷,北京石油學院遷到了山東,更名為華東石油學院。

上世紀七十年代,外遷的高校又紛紛申請回北京,華東石油學院申請在北京成立一個研究生部,理由是山東太偏,研究生不好招,還是北京好。

於是1981年在北京石油學院的原址上建立了華東石油學院北京研究生部。後來華東石油學院更名為華東石油大學。

1989年在北京的研究生部也開始招本科生了,北京和山東兩個兄弟就有了想分家的節奏。

2005年華東石油大學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山東的變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北京的變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確認正式分家,兩個學校各是各的,都是相互獨立的大學。

兩個學校都是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的專業更全面,本科專業有70個,師資力量也更強,經費支出也更多。

而北京的本科專業是37個,在校生總數沒有華東的多,但教授所占比例更多,就業率更高。北京的區位優勢更加明顯,屬於後來居上。


第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和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這兩所院校起源於1952年的北京地質學院,該學院由唐山鐵道學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等的地質系(科)合併組建而成。

1970年遷至湖北省成立湖北地質學院,1971年定址武漢成立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在北京原址成立研究生部,1987年成立中國地質大學,2005年在北京、武漢兩地獨立辦學,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這個經歷跟中國石油大學是一模一樣的。

論校園面積,論學生數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都比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大得多,武漢綜合排名明顯優於北京。但是北京占天時地利人和,每年招生錄取分數線高,學生就業率也高。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一直認為中國地質大學的主體在武漢不在北京,甚至武漢直接去掉了名字的後綴,直接叫中國地質大學,表明了它是正宗。


第三,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也是當年從北京遷出的,礦大在流浪了大半個中國後主體留在了徐州,後來有一部分年紀大的老師想回北京,但此時北京的原校址已經被其他大學占了三分之二,只剩小小的一塊地留給礦大了,就只好在剩下的地盤上復校,建立了北京校區。

後來徐州作為主校區持續發展,北京校區發展迅速,個頭逐漸長大了,長大就要分家,兩個兄弟分家頂門過日子,變成了現在的中國礦業大學(徐州)和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論實力,徐州實力強過北京,但學校平台上兩邊是一模一樣,不管是211,985優勢學科平台,雙一流學科,全都是一起評的,社會聲譽基本上綁定在一起的。

專業配置上,徐礦要比北礦更齊全更綜合,如果想轉專業,北礦的選擇很少,北礦體量小,學科設置偏科嚴重,主要是些傳統工科。


但是北京區位優勢明顯,考生更青睞於上北京而不是去徐州,所以北京的錄取分數更高一些。在當前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考生更多選擇城市優先。

以上6所大學之所以出現兩個學校同一個名字的現象,一是因為分家不徹底,藕斷絲連。二是都抱住「國字頭」的名號不放,「國字頭」優勢還是挺多的。三是都與北京有關。

實際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有類似的經歷,當年中科大遷往安徽合肥,後來也在北京原址上建立中科大研究生部,再後來北京研究生部擴大學校面積,招收本科生,意味著分家另過,不過北京的名字確定為「中國科學院大學」,這倒是比較好。

我認為,既然分家了,成為各自獨立的兩個學校,就應該各是各的名字,不應該兩個大學一個名字,即使加上括號後綴也不妥。大學的名字應該有所規範。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