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海洋日|打造紅樹林「北進橋頭堡」 看溫州蒼南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圖片中國 發佈 2023-06-11T01:43:58.031622+00:00

世界海洋日|打造紅樹林「北進橋頭堡」 看溫州蒼南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組圖]2023-06-08 12:22來源:中國網 連結已複製字體:小大圖為蒼南沿浦灣紅樹林。

世界海洋日|打造紅樹林「北進橋頭堡」 看如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組圖]

2023-06-08 12:22

來源:中國網

連結已複製

字體:小大

圖為蒼南沿浦灣紅樹林。

中國網6月8日訊(記者 倫曉璇)2023年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保護海洋,也是維護人類共同的生活環境。日前,自然資源部公布2023年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十大典型案例,溫州蒼南打造紅樹林「北進橋頭堡」案例名列其中,向全國分享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經驗。

浙江是中國紅樹林分布的北界,位於浙江省溫州市的蒼南沿浦灣具有南亞熱帶氣候特徵,適宜種植紅樹林。過去,隨著蒼南縣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海洋資源開發與保護的矛盾日趨突出,灘涂養殖、互花米草擠占了灘涂濕地,導致大片灘涂濕地消失,底棲生物、魚類等生物原始棲息地遭到破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受到嚴重影響。

蒼南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蘇中堅向記者介紹,為了修復沿浦灣海洋生態,從2014年起,蒼南縣引進引進高校專家團隊,種植較為抗旱的紅樹林品種「秋茄」,經受幾輪極端天氣考驗,沿浦灣種植的紅樹林仍保持著良好的生長態勢。2020年,溫州市實施「藍色海灣」綜合整治行動,投入中央資金1780萬元,整治修復紅樹林宜林生境、營建紅樹林350畝,與往年生態修復成果連成一片,面積已超1500畝,約占浙江省紅樹林面積的四分之一。

樹木蔚然成林,也孕育著無限生機。隨著沿浦灣的紅樹林蓬勃生長,底棲動物的群落結構也得到了不斷優化,促進了灘涂生態的自我修復。在沿浦灣紅樹林種植區域,海洋生物多達358種,遷徙、停留的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20餘種。紅樹林的種植促進了沿浦灣生物資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種多樣性,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

在沿浦灣,有大量村民以趕海為生,在堅持紅樹林保護發展的同時,如何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計,也成為了當地最現實的考量。為此,蒼南縣提出發展林下經濟,構建「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共存模式,即在紅樹林種植區周圍設置6200畝大型生態養殖區,建設千畝灘涂大型底棲生物增殖與開發利用基地、千畝蟶子與泥螺苗生態養殖基地、千畝海蜈蚣粗放化增殖與有序采捕基地、千畝弱鹼地稻蟹生態混養基地、千畝紫菜海帶全產業鏈養殖基地等。該模式有效提高了紅樹林區生物多樣性,提升了紅樹林生態系統質量,同時也反哺了養殖品質,實現互惠雙贏。

「紅樹林種下去,居民收入也增加了,有老百姓去挖海蜈蚣,一天就能夠賺到800—1000元,所以老百姓也非常歡迎我們的生態修復項目」,蘇中堅說。

「藍碳」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途徑。作為重要的三大海岸帶藍碳生態系統之一,紅樹林碳封存能力極高,在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蒼南縣已成立全國首個亞熱帶海洋灘涂研究院,開展灘涂大型生物生態開發與應用。構建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和碳匯能力評估模型,形成《沿浦灣紅樹林監測報告》《沿浦灣紅樹林碳匯監測與核算》《沿浦灣紅樹林碳匯核證報告》等成果。經測算,沿浦灣紅樹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約9000噸。著手謀劃紅樹林「碳匯」交易,發揮紅樹林固碳儲碳經濟價值,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目標。

未來,這條紅樹林編織成的「綠毯」還將沿著海灣繼續伸展,不斷築牢紅樹林「北進橋頭堡」。此外,蒼南縣正推進浙江生態海岸帶溫州(蒼南)168先行段生態海岸帶建設,以環海公路串聯起紅樹林、海島、沙灘、漁港、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觀,這也將為紅樹林生態旅遊帶來更多人氣。

從2014年起,蒼南縣引進引進高校專家團隊,種植較為抗旱的紅樹林品種「秋茄」,經受幾輪極端天氣考驗,沿浦灣種植的紅樹林仍保持著良好的生長態勢。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圖為沿浦灣種植的紅樹林。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蒼南縣提出發展林下經濟,構建「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共存模式,圖為漁民剛從灘涂收穫的「跳跳魚」。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紅樹林的種植促進了沿浦灣生物資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種多樣性。圖為灘涂上的「招潮蟹」。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沿浦灣,大部分村民靠趕海為生,圖為一名漁民正在勞作。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在沿浦灣紅樹林種植區域,已觀測到遷徙、停留的國家二級以上保護鳥類20餘種。圖為"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 白鷺。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紅樹林的種植促進了沿浦灣生物資源的增加,提高了物種多樣性,改善了生態環境質量。圖為幾年間的生態環境修復對比。

如今,蒼南縣正推進浙江生態海岸帶溫州(蒼南)168先行段生態海岸帶建設,以環海公路串聯起紅樹林、海島、沙灘、漁港、古村等自然人文景觀,這也將為紅樹林生態旅遊帶來更多人氣。中國網記者 倫曉璇 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