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崴腳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只要崴過一次,後面很容易形成習慣性崴腳。
類似的情況不止這一種。當身體出現某種狀況或患上某種疾病後,可能會慢慢形成「習慣」,比如習慣性流產、習慣性腹瀉、習慣性嘔吐……
這類疾病或症狀之所以有「慣性」,大多與不徹底剔除病因、不積極康復、康復後不改正習慣、心理因素等有關。
《生命時報》採訪專家,解讀5類容易形成習慣性的疾病,教你學會應對。
受訪專家
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全科醫學科副主任醫師 邊波
本文作者 | 生命時報記者 王冰潔
1
習慣性崴腳
有第一次就可能有很多次
正常情況下,踝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可避免其過度內翻或外翻,一旦外力過大時,韌帶便可被撕裂,甚至完全撕脫,出現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症狀,也就是「崴腳」。
臨床中,不少崴腳的患者後期發展為習慣性崴腳,多數是因為自己簡單處理後期待患處「自愈」,並未採取積極的治療,甚至過早開始走路、跑跳,造成韌帶癒合不良甚至畸形,進而引發關節鬆弛。
一旦關節鬆了,穩定性不佳,劇烈運動中就易崴腳,陷入「崴腳→不穩→再崴腳」的惡性循環。可以說,習慣性崴腳是一種長期的慢性損傷,發展至晚期,只能手術補救,不可大意。
應對措施:
首次崴腳後48小時內應堅持冷敷,並及時就診,查看韌帶損傷情況(通常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
- 一般輕度損傷患者的韌帶只是輕微拉傷,休息2~3周即可;
- 中度損傷的韌帶已有部分撕裂,需短期(約2~3周)使用支具、繃帶等進行制動;
- 重度損傷是指韌帶完全斷裂,需手術治療。
康復後,患者要加強踝關節力量,可常做踮腳動作,或用足跟走路(需勾起腳尖,不要落地)。
已經形成習慣性崴腳的患者,可先嘗試非手術治療(即保守治療),比如繃帶包紮、支具、矯形器等器械,加強踝關節保護、穩定腓骨肌腱,防止進一步扭傷;若保守治療無效,可採用手術治療。
2
習慣性流產
往往在妊娠期同一月份
臨床中,部分育齡期女性多次懷孕,但總是留不住孩子,被判定為「習慣性流產」。
習慣性流產是指自然流產連續2次及以上者,且每次常發生在妊娠期同一月(常在28周前),一般年齡越大,發病率越高。
隨著胎兒的增大、羊水增多,子宮內的壓力也會隨之增加,一旦達到一定程度,「胎囊」向宮頸內口突出、破膜而出,就可能引發流產。此前孕婦很難察覺到任何不適,但常出現陰道流血、下腹部疼痛等。
習慣性流產與胎兒染色體異常(夫妻雙方均有可能)、孕婦黃體功能不全、免疫紊亂、子宮畸形、甲狀腺功能減退等代謝疾病均有相關。
應對措施:
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控制不佳,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曾做過人工流產的女性,習慣性流產的可能性較大。
- 備孕時應做詳細檢查,包括超聲檢查、血液特殊抗體檢測、內分泌測定、夫婦血液染色體分析等。
- 懷孕初期,胎兒對藥物、細菌、病毒等十分敏感,孕婦應避免接觸這類物質,同時補充營養,保持體內激素穩定。
- 如果孕婦存在宮頸口鬆弛、宮頸機能不全或子宮畸形等情況,建議手術治療,比如鬆弛修補術、宮頸環扎術;如果存在黃體功能不足,患者可儘早注射HCG或黃體酮,同時可酌情應用維生素E和甲狀腺素、孕激素等藥品。
需要強調的是,如果只發生過1次自然流產,較大可能是胚胎本身發育異常,屬於正常的自然選擇,不會增加下一次妊娠自然流產的可能,女性不必過於擔心。
3
習慣性腹瀉
腸道激動先調心
正常人大多每日排便1次,排出的是成形軟便或「香蕉便」,但有些人一緊張便開始腹痛、便急、頻繁排便,每次檢查也未發現病毒、細菌,久治不愈,變成了習慣性腹瀉。
這種習慣性腹瀉大多是腸易激綜合徵,屬於現代人高發的功能性疾病。腸易激綜合徵的重要症狀是腹瀉、頻繁稀便,常有緊急排便感;便秘,排便困難或減少;也可能是腹瀉、便秘交替出現。
在我國,最常見的類型為腹瀉型,多見於中青年人,女性多於男性。
應對措施:
目前,臨床尚無治癒腸易激綜合徵的方法,治療包括精神心理、認知行為干預、飲食改善等方法。
該病常與患者的精神焦慮、緊張、急性應激刺激等有關。
- 排除器質性疾病後,調整不良情緒,給予心理治療,糾正其緊張、恐懼的心理。
- 病情加重與飲食有一定相關性,注意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
- 有腹脹表現應減少產氣食物的攝入,比如酒、咖啡、豆類、洋蔥、胡蘿蔔、捲心菜等。
- 常便秘者可多吃高纖維食物,並記錄誘發症狀的飲食,比如肥肉、炸雞等高脂飲食,注意避免。
4
習慣性流鼻血
鼻子原本就脆弱
鼻黏膜破損是習慣性流血的常見原因,在靠近前端鼻中隔的位置,有3條脆弱的小血管,且交匯在皮膚淺表地帶,很容易被摳破,造成流鼻血。
臨床中,鼻出血多在單側,可間歇、反覆出血或持續出血;也有人只是鼻涕中帶血,但反覆出血可能導致貧血。
應對措施:
- 習慣性流鼻血以鼻中隔前下方最常見,絕大多數是血管破裂導致的,比如摳鼻、呼吸道疾病導致鼻黏膜血管充血腫脹,尤其是幼兒。
- 鼻炎會讓人出現鼻癢、鼻塞、流鼻涕等症狀,頻繁刺激鼻黏膜,也可造成損傷,可使用鼻噴激素、口服抗組胺藥以及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治療。
- 老年人鼻出血常與高血壓有關係,需控制好血壓。
流鼻血時,建議患者將頭稍稍前傾,用冷毛巾冷敷頭部或頸後部,再用手指壓住鼻翼兩側3~5分鐘,有助止血。
切記不要將頭向後仰,以免鼻血倒流入口腔,引發嗆咳。
5
習慣性嘔吐
可能是心理問題
習慣性嘔吐常與消化性潰瘍、胃排空功能障礙等疾病相關。比如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患者的胃酸刺激潰瘍面,可引起反酸、嘔吐。
胃排空功能障礙是指進食後胃內容物無法在短時間內排出,伴有腹痛、腹脹。
如果排除了器質性病變,嘔吐仍反覆發生,可能是心理因素所致,也稱神經性嘔吐,是一組自發或故意誘發反覆嘔吐的精神障礙,嘔吐物常是剛吃進的食物,患者多有怕胖心理或渴望減重,女性比男性多見,常發生於成年早期和中期。
應對措施:
反酸、嘔吐患者可遵醫囑服用鋁碳酸鎂片、奧美拉唑腸溶片。腹痛、腹脹者可服用多潘立酮片、等藥物,促進胃腸蠕動,減少嘔吐發生。
治療心理因素所致的習慣性嘔吐,關鍵在於心理疏導,由專業心理醫生矯正其在身材上的錯誤認知,引導其通過運動和健康飲食保持身材。▲
本期編輯:王曉晴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