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隱形眼鏡「釋放」大量微塑料,專家總結安全佩戴要點

生命時報 發佈 2023-06-17T10:50:08.472831+00:00

全世界有1億多人佩戴軟性隱形眼鏡,但這些鏡片都不能永久使用,短則每天、每月更換一次,時間長點的,半年或一年也得換。

受訪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中心視光中心主任 倪海龍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冰潔

全世界有1億多人佩戴軟性隱形眼鏡,但這些鏡片都不能永久使用,短則每天、每月更換一次,時間長點的,半年或一年也得換。近期,發表在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一副隱形眼鏡在使用一年後(以每天佩戴10小時計算)會釋放90698個微塑料顆粒,或對眼睛造成潛在的威脅。

研究人員收集了6種不同品牌、不同使用壽命的隱形眼鏡,為模擬正常的佩戴和護理,他們將每個鏡片分別存放在水中,在模擬陽光的燈下照射,每10小時用純水沖洗3次。在300~900小時的照射後(相當於佩戴30~90天),他們對存放鏡片的水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在沒有模擬陽光的情況下,存放鏡片的水中未檢出微塑料,而照射時間越長,鏡片脫落的微塑料越多,照射900小時後釋放的微塑料總面積是300小時的9倍。

通常認為,微塑料是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顆粒,目前除了食物、日用品、水體外,包括人類在內的各種生物體內均發現了微塑料。可以說,微塑料無處不在,讓人不得不擔心它的危害性。針對上述研究結果,浙江大學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中心視光中心主任倪海龍表示,研究屬於「離體實驗」,而在白天,軟性隱形眼鏡的正常佩戴中,鏡片在淚液覆蓋中,有自然瞬目、淚液的沖刷,加上鏡片的定期更換,真實環境是明顯有別於離體的實驗環境,大家不必過於擔憂。但這從另一角度提醒我們要更加注重隱形眼鏡安全有效的科學佩戴。

佩戴隱形眼鏡引發的問題,多集中於乾眼、眼表過敏、炎症以及角膜缺氧等異常。正常情況下,角膜上有一層淚膜,是由油脂、水與黏蛋白組成的,充當著一層保護屏障。每一次眨眼就是對淚膜的一次補充,通常每分鐘瞬目10~12次。倪海龍表示,佩戴隱形眼鏡後,淚膜被分為前後兩層,即鏡前淚膜層、鏡後淚膜層,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淚液的蒸發,並干擾淚膜的穩態,可造成眼睛乾澀,引發酸痛、視物模糊、有異物感等症狀。此外,角膜所需氧氣的80%來自空氣,隱形眼鏡就像覆蓋在角膜上的一層牆,降低了角膜的氧供,因此對鏡片材料的透氧性有嚴格要求,以減少或避免引發角膜缺氧等問題的可能。

上述不良事件的發生往往與佩戴者的依從性差有關,比如鏡片污損、變形卻不及時更換,護理不當,不定期複查等。如果決定佩戴隱形眼鏡,建議一定要做到以下5點。

查:雖然隱形眼鏡、美瞳(彩色隱形眼鏡)可直接在購物平台購買,但它們仍屬於「第三類醫療器械」,建議每個人在首次佩戴隱形眼鏡前去正規醫院、機構進行眼部檢查,確認全身及眼睛健康狀態、眼表條件、淚液分泌情況等是否滿足佩戴條件。存在眼部慢性炎症、嚴重乾眼症、過敏體質,以及眼部淚膜成分不足或不穩定的人,並不適合佩戴,重感冒、發燒時也不建議戴隱形。

選:根據眼睛度數、角膜形態、淚液質量等檢查結果,醫生會推薦合適的隱形眼鏡,其參數主要包括鏡片度數、直徑、基弧、厚度、含水量等。倪海龍表示,隱形眼鏡可選擇拋棄型或頻繁更換型,比如日拋、兩周拋、月拋,不易沉積污物,倡導越短越健康;如果近視度數較高或長期佩戴,要儘量選透氧性高的。

需要強調的是,選擇彩色隱形眼鏡注意不要一味追求眼睛顏色、外觀的改變,中央透明光學區不能太小,避免在暗環境下因瞳孔散大而導致眩光及視物模糊感。一些劣質鏡片色素物質是裸露於鏡片表面,會與眼瞼或角膜接觸摩擦,增加乾眼、結膜炎或角膜炎的風險;一些鏡片材質本身透氧性較差,再加上色素對氧氣的阻隔,角膜更易缺氧,增加炎症及感染風險。因此,購買彩色隱形眼鏡一定要選擇正規渠道、正規商家,他們填充色素時會夾在兩個鏡片中間,像三明治一樣,不會直接接觸眼睛。

戴:不要超時佩戴,不能夜間過夜佩戴;空氣品質差時不要佩戴,比如霧霾天,以免空氣中的污染物沉積在隱形眼鏡上,引發過敏或感染。

護:日拋的隱形眼鏡需嚴格遵循「每日一拋」,戴鏡、取鏡前要先洗手。如果是月拋、半年拋,需按程序進行日常護理,清洗、浸泡、沖洗、消毒的環節缺一不可。否則,鏡片上殘留的蛋白質、脂質等沉澱物難以清除乾淨,並會逐漸累積,不僅降低視覺質量,也影響透氧性,還會摩擦角膜,增加感染風險。

問:倪海龍建議,每天戴上隱形眼鏡後有三問:1.是否看得清晰;2.眼睛看起來是否正常(有沒有發紅、腫脹等情況);3.是否感覺舒適。任一問題答案為「否」,都要及時就醫,排查原因,即使答案均為「是」,也需每3~6個月複查一次。期間,如果眼睛出現乾澀、發紅、腫脹、有異物感等情況,需及時就醫,千萬不要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