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變暖,很多人在「揮汗如雨」中享受運動的樂趣,還有人認為出汗能排毒,汗越多代表排出體外的毒素越多。
其實,從中醫和現代醫學角度講,都不提倡這種「大汗淋漓」的運動做法。
《生命時報》邀請專家,列出「出大汗」對身體的害處,並教你健康出汗。
受訪專家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推拿康復中心主任中醫師 賈 超
陸軍軍醫大學西南醫院皮膚科教授 楊希川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關 崧
中醫為何忌諱大汗淋漓
首先,明確出汗不等於排毒。
汗液的成分中,實際占比最多的是水分,高達99%以上。其他成分僅占到 0.5%~1.0%,包括氯化鈉、鉀等無機鹽、乳酸、尿素、氨、胺基酸、蛋白質、蛋白水解酶、組胺及前列腺素等有機物。
所以,無論出多少汗,排出的幾乎都是水分。而且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是通過肝臟、腎臟排出代謝廢物,汗液並不能將人體內的「毒」通過皮膚表面排出。
從中醫角度講,汗為津液所化,人體內的津液隨陽氣輸布於體表,又通過陽氣的蒸化作用出於皮膚、肌肉的紋理而成為汗。津液又與血密切相關,故出汗過多會帶來很多危害:
1
損傷人體津液,表現為津傷口渴、小便不利等。
2
人體之氣會隨汗外泄。臨床常見喘促氣短、少氣懶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
3
人體內的血液隨出汗減少,臨床常見身體疼痛、麻木、手足抽搐、心悸目眩昏花等症。
4
損傷陽氣,臨床常見惡風畏寒、手腳冰涼、心悸等症。
5
傷津傷血,損及陰精,表現為頭暈目眩、腰酸膝軟、五心煩熱、抽搐等症。
6
邪氣容易乘虛而入。許多人容易外感熱病,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汗後正氣虛弱。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出汗太多會損失大量水分,同時鉀、鈉、鈣、鎂等離子也可能丟失過多,造成電解質紊亂,使血容量下降,出現心慌、血壓降低、頭暈頭痛等症狀。
天氣炎熱出汗過多還可能脫水,造成中暑。
過多汗液還會刺激皮膚,如果衣服透氣性較差,汗液浸漬可能會誘發馬拉色菌毛囊炎、痱子。
如何判斷是否出汗過度?
與每個人的體質有關,看個人的承受能力和感受,主要看是否有疲勞等不適感覺。
比如體質虛弱的人,頭上有汗珠也許就過度了,而身體素質好的中青年人,大汗淋漓也不一定覺得累,就不是過度。
人運動出汗,如果感覺乏力、想睡覺,就是過度了。如果白天沒怎麼運動,也容易出汗,可能是氣虛或陽虛,需要調理。
異常出汗是臟腑在「呼救」
汗是人正常的生理現象,但有些「出汗」反映了身體的異常狀態。
自汗
表現:白天待著汗滴就往下淌,或者相同情況下,比別人出汗多。
出汗原因:主要是肺、胃、脾、腎虛所致。
人群特點:體型偏胖,容易感冒,免疫力較低。
盜汗
表現:夜晚睡覺時出汗多。
出汗原因:主要是腎陰虛,或者肝腎陰虛。
人群特點:體型偏瘦,伴有口乾舌燥、口渴,頭暈、腰膝酸軟等症狀。
不同部位出汗,背後也藏著健康隱患:
- 頭汗、額汗:脖子以上出汗,往往是體內有濕熱;
- 心胸汗:心口周圍出汗過多,多見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的人群;
- 半身汗:要麼上半身出汗,要麼下半身出汗,多見於糖尿病患者;
- 手足出汗:手心、足心特別容易出汗,往往也是陰虛導致的。
還有些出汗,是汗液顏色有問題。我們通常出汗是無色的,背心發白留下汗漬,但有些人出汗後,背心發黃,中醫稱其為「黃汗」。
這類人群往往是濕熱體質,表現為嘴中略苦、口渴,但不願喝水,小便發黃,舌苔膩,這是肝膽濕熱內郁的病證。
做好3件事,健康出汗
現代研究也表明,出汗能有效增強身體自身免疫力,提高身體抗病毒、抗菌能力。但出汗太多也不行,做好以下3件事達到身體平衡。
1避免過度運動
心率是反映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的簡易指標,一般為最大心率(220-年齡)的60%~80%。
- 年輕人如果運動心率達到160~180次每分鐘,運動強度比較大、出汗較多,不要喝水過猛,否則增加心臟負擔。
- 老年人運動心率建議控制在120~140次/分鐘,感覺微微出汗或有些汗珠即可。
2喝點酸補水分
適當喝一點酸味飲料,如酸梅湯,它的主材是烏梅,有斂肺、澀腸、生津的功效,可以收斂毛孔,避免汗出過多。
除了酸梅湯,綠豆湯、金銀花茶、薄荷茶或薄荷檸檬茶都是不錯的選擇,具有非常好的補液、生津、祛暑作用。
3出汗後洗澡溫度要適宜
水溫不建議過低,應跟身體溫度相近或略高。在這種溫度下,機體不會受到低溫刺激,毛孔是正常的開放狀態,更有利於帶走內熱。▲
本期編輯:鄧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