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 杜巧梅 北京報導
當前,「雙碳」目標已經成為全球共識。以脫碳、零碳技術創新為支撐和關鍵驅動力,已成為各國政策導向和企業戰略選項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7.3%汽車產業,成為各國低碳轉型重點布局領域。
「長久以來,汽車供應鏈與零部件製造企業主要依靠高耗能高排放的發展模式,作為國民經濟戰略性與支柱性產業的汽車產業低碳發展對實現我國經濟社會低碳轉型至關重要。」6月19日,中汽數據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史永萬在「2023年汽車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評價中心年度成果交流會」上表示。
IEA國際能源署預計到2070年,全球汽車的使用量將較2020年翻一番,汽車保有量將增長60%。在「雙碳」戰略下,汽車產業減碳正面臨嚴峻的挑戰。歐美交通碳排放均於2007年左右達峰,目前正通過汽車電動化等途徑推動汽車領域在2050年前後實現淨零排放。
在我國,目前汽車千人保有量198輛,相對於發達國家平均600輛的規模仍有明顯差距。基於旺盛的居民機動化出行需求,我國汽車產業在今後較長一段時間內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汽車行業高保有量與快速增長態勢進一步增加了汽車產業碳減排的壓力,生產與銷售低碳汽車產品已成為大勢所趨。
而為實現低碳經濟目標,汽車全產業鏈正全面加速低碳轉型,實現從材料生產、車輛製造到汽車使用的全生命周期碳減排。
公布國內汽車碳足跡排名
現階段,行業公認的汽車產業減碳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加大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車的替代效應,這一舉措可以有效改善汽車使用環節的碳排放。相關數據顯示,相對燃油車,新能源乘用車每年在使用階段減少的碳排放約為1500萬噸。
「通過匯總不同級別、不同燃料類型、不同車輛類型碳足跡的平均數值情況,我們發現,同級別車型中多數情況下,各燃料類型碳足跡按照柴油車、汽油車、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常規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的順序依次降低。同燃料類型車型中多數情況下各類型的碳足跡按照SUV、MPV、轎車的順序依次降低。這說明,相較於傳統能源乘用車,純電動轎車具有明顯的生命周期碳減排優勢。」中汽碳 (北京)數位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冬昶在發布國內汽車碳足跡排名時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2月9日中國首個汽車產業鏈碳公示平台(CPP)上線後,中汽碳(北京)數位技術中心有限公司開始了針對整車、零部件、材料碳足跡信息的收集和公示。
截至6月16日,CPP平台已公示包括長安汽車、廣汽乘用車、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一汽豐田、廣汽本田等在內的23家車企近1400餘款車型及其零部件車用材料三大類產品的碳排放數據,包含碳足跡、碳減排量、碳標籤等十多項數據信息。
從能源類型上看,純電動乘用車相較汽油乘用車碳足跡降低32.9%,相較於柴油乘用車碳足跡降低51.7%;從車型級別上看,相較於C級別車型,A0、A、B級別車型碳足跡分別降低30.1%、17%和10%,說明車輛小型化對汽車行業低碳化引領具有重要作用。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A00級車型均為純電動車,D級車型數量較少,因此未進行比較。從車型類別來看,相較於MPV車型,轎車、SUV車型碳足跡分別降低30%和13.3%,轎車的碳足跡最低。
此外,基於CPP平台車型碳足跡數據,中汽碳(北京)數位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公布了不同同級別車型中的低碳領跑者——吉利銀河L7、廣汽本田雅閣、深藍SL03、魏牌藍山DHT-PHEV、傳祺智電新能源E9五款車型。
其中,A級插電式混合動力SUV中,吉利銀河L7整車碳足跡為194.92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低於行業均值為232.6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B級插電式混合動力轎車中,廣汽本田雅閣整車碳足跡為206.32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低於行業均值為248.17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B級純電動轎車中,深藍SL03整車碳足跡為165.8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低於行業均值為188.61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C級插電式混合動力SUV中,魏牌藍山DHT-PHEV整車碳足跡為279.62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低於行業均值為388.91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C級插電式混合動力MPV中,傳祺智電新能源E9整車碳足跡為246.13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低於行業均值為296.02克二氧化碳當量每千米。
趙冬昶表示,通過CPP的公示,汽車產品碳足跡信息實現透明化並進一步推動汽車產業脫碳進程,促進汽車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
加強中小企業碳足跡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導汽車消費的同時,汽車行業碳減排也逐漸向原材料供應端、生產端以及售後轉移。例如,在研發階段,增加模塊化設計,減少拆解及回收階段碳排放量;在生產環節,以綠色、環保的可再生材料,進行減碳行動;而面對上下游供應商,整車廠增設更多的碳排放指標要求,促進零部件製造過程實現更多減碳。
「與歐盟相比,我國雖然尚未形成針對汽車產業鏈的具體碳排放政策法規體系,但也陸續發布了一系列相關政策,均提出了對汽車行業上、中、下游相關產業的規範要求。」中汽碳數字(北京)技術中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樹傑指出,面向產業上游,我國提出推動包括材料等相關方面節能減碳的改造;針對產業中游,我國鼓勵建立重點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標準,同時促進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的高質量發展;面向產業下游則是進一步完善綠色採購的標準,加大綠色低碳產品的採購力度等。
隨著汽車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逐漸從燃料周期轉移到車輛周期,汽車供應鏈企業降碳脫碳將成為推動汽車全產業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我們(產業鏈)中小企業數量占比將近90%,要實現汽車產業綠色低碳發展需要聯動整個產業鏈上下游一體開展減碳行動。與大企業相比,我們中小企業面臨經營、融資等壓力,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存在一些困難。」徐樹傑表示。
首先,產業鏈中小企業低碳化的技術水平不高,多數中小企業也沒有設立明確的減碳目標,推動中小企業合理設立碳減排定量目標將更有效落實「雙碳」戰略。
其次,在低碳人才方面缺口很大,綠色低碳相關人才的匱乏也是中小企業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挑戰。
最後,從政策角度來看,中小企業普遍缺乏對相關政策的充分認識和了解,意識不到減碳脫碳的必要性。
「碳減排管理具有傳導性,需要聯動產業鏈上下游一起開展減碳行動。」徐樹傑指出,僅由整車企業或大型供應商開展相關工作管理成效是有限的,難以真正實現脫碳目標,需要產業鏈之間充分合作,建立相關機制,確保生產、使用、回收等各個環節聯動,以達成綠色低碳目標。
為此,中汽碳 (北京)數位技術中心有限公司發布中小企業碳管理援助計劃,重點關注原材料及零部件、工廠生產、運行使用、回收報廢等環節,通過普及理論技能、開放數據資源、提供核算工具、搭建人才資源平台等工作,推進工業綠色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引導工業企業向低碳、零碳發展模式轉變。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