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蓄意已久的征服,歷時5年的生死較量。強盛兩個多世紀的波斯帝國儘管做了最後的垂死掙扎,但在復仇者的鐵蹄下,依然避免不了分崩離析、走向滅亡的命運。而亞歷山大則在戰火中成為真正的「亞洲之王」。
捉襟見肘
腓力二世死後,留給亞歷山大的國庫並不充裕,為了組建這支遠征波斯的大軍,亞歷山大耗盡了國庫,即使這樣也僅夠維持這支部隊30天的補給。
首戰告捷:格拉尼庫斯河戰役
亞歷山大在穩定北方防線、平定希臘叛亂後,他終於可以著手去完成腓力二世未竟的遺願——出征波斯。為了出師有名,他以波斯人圖謀殺死腓力二世,以及希臘人對波斯人的仇恨為由,於公元前334年,組織了一支由馬其頓、希臘各城邦,以及臣服的色雷斯、伊利里亞各部落,共同組成的3萬餘名步兵、5000餘騎兵,渡過達達尼爾海峽浩浩蕩蕩向亞洲進發。出征前,亞歷山大留下他的母親奧林匹婭斯和熟諳政治的老手安提帕特共同守護馬其頓。
位於小亞細亞的波斯總督們,在得知亞歷山大進攻的消息後,立即集結了4萬餘名士兵迎戰,其中包括門農帶領的希臘僱傭軍。在波斯人的戰前軍事會議上,門農建議實行焦土政策,該政策就是將附近的田地燒毀,使馬其頓大軍無法獲得補給,時間長了自動退兵。然而這個政策並未被採納,一方面是出於對門農(希臘人)的不信任,一方面是波斯總督憐惜屬地的財產。最後,波斯人決定在寬20多米格拉尼庫斯河邊決戰。
波斯人在河岸東邊的高壩上列陣,馬其頓大軍在河的另一側組隊,亞歷山大率領右翼,老將帕曼紐在左翼。戰爭開始後,亞歷山大帶著他的夥友騎兵(馬其頓方陣中最精銳的騎兵)搶先強渡格拉尼庫斯河向波斯大軍發起進攻,戰爭打得相當慘烈,多位波斯總督和大將戰死,亞歷山大本人頭盔被劈掉,差點喪命,幸好被克利圖斯解救。
在馬其頓大軍的強攻下,波斯大軍全線潰退,只有希臘的僱傭軍勉強保持隊形撤到了附近的山地上。為了懲罰這些投靠波斯的希臘人,同時也是為了防止希臘人繼續加入波斯陣營,亞歷山大拒絕這些希臘人的求和,下令繼續攻擊。最後,大批希臘僱傭軍被屠殺,就算僥倖存活下來的也都被押回馬其頓做奴隸。
其中的米利都城因有波斯軍隊駐紮,還有波斯海軍策應,所以並未投降。為了攻下米利都城,亞歷山大展開了米利都圍城戰,在吃力的作戰過程中,亞歷山大意識到了波斯海軍的強大實力,自己的海軍一時無法抗衡,極具軍事謀略頭腦的他想出了戰勝波斯海軍的方法,他決定從陸地攻占波斯所有的港口以及海軍基地。按照亞歷山大的這個作戰思路,馬其頓大軍很快便占領了所有可以作為波斯海軍基地的沿海城市。
亞歷山大巧解戈爾迪烏姆之結。戈爾迪烏姆有一座神廟,裡面有一輛獻給宙斯的戰車。戰車的車軛和車轅之間有一個繩結,看不出頭尾。傳說誰能解開這個結,誰就會成為亞細亞之王。然而,自始至終,無數頭腦不凡的人紛紛前來挑戰,均無人解開該繩索。亞歷山大對這個傳說很感興趣,於是就親自去試一試。他看著這個難解的繩結,靈機一動,抽出寶劍將繩結砍斷,破了戈爾迪烏姆之結。
突如其來的波斯軍:馬其頓後路被截
公元前333年8月,馬其頓大軍占領了波斯帝國在小亞細亞最後的據點西里西亞。西里西亞是小亞細亞進入兩河流域的門戶,這裡被南北走向的阿曼山脈阻斷,山脈往東是廣袤的兩河流域平原。
亞歷山大大帝策馬持矛衝鋒在戰場上。圖片來自希臘德拉克馬1956鈔票。
此時,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也率領10餘萬大軍(希臘歷史學家阿利安記載波斯大軍有60萬,後世史學界普遍認為該數據有些誇大)向著敘利亞方向進軍,波斯大軍駐紮在敘利亞山口東側的索克依,企圖與馬其頓大軍在此決戰。亞歷山大判斷波斯大軍可能會從敘利亞山口通過,於是命令老將帕曼紐占據敘利亞山口,自己隨後帶領大軍也向敘利亞山口進發,留下傷員在伊蘇斯大營。然而波斯大軍卻從阿曼山口順利通過,占領了馬其頓的伊蘇斯大營,截斷了亞歷山大的後路。面對突然出現在後方的波斯大軍,亞歷山大處境十分危險,只能奮力一搏。
擊垮波斯主力軍:伊蘇斯之戰
公元前333年11月,隨著波斯軍占領了馬其頓的伊蘇斯大營——伊蘇斯戰役打響。大流士三世將希臘僱傭軍組成中央方陣,騎兵放在右翼,步兵放在左翼,他本人則帶著近衛部隊在大陣中央指揮。亞歷山大雖然處於地理和人數上的劣勢,但他根據大流士三世的布陣方式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方陣,將原先處於右翼的色薩利騎兵調到左翼用以加強左翼力量。
戰鬥打響後,亞歷山大帶著精銳的夥友騎兵渡河主動發起攻擊。很快波斯軍大敗。大流士三世一路馬不停蹄地通過阿曼山口逃回了巴比倫。亞歷山大則乘勝追擊,占領了波斯大營,俘虜了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子和兒女。
為了樹立權威,攻下推羅,亞歷山大率軍攻城,經過7個月的艱難圍攻,推羅城最終被攻破,整座城市被馬其頓軍洗劫一空。
伊蘇斯戰役中,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駕車與亞歷山大大帝戰鬥的場景。
王者的自信
自信滿滿的亞歷山大告訴波斯使者,他要的並不是波斯的一半,而且全部。至於聯姻,不管大流士三世是否同意他都可以娶其女兒,因為被俘的大流士三世的女兒就在他手裡。
不安分的斯巴達
就在亞歷山大帶領馬其頓大軍征討波斯的時候,斯巴達藉機反抗,並試圖建立一個反馬其頓聯盟。留守馬其頓的安提帕特率兵在梅格洛玻利斯戰役中擊潰斯巴達軍,斯巴達國王亞基斯三世戰死。戰後,斯巴達求和,在支付了戰爭賠款後,被迫加入科林斯同盟。
在不斷擴大疆域領域的步伐中,亞歷山大就像永不疲憊的戰神一般,在攻下推羅之後,他接著率領馬其頓大軍馬不停歇地向埃及進發,在前進的路途中,除了在加薩遭遇到抵抗之外,可以說是一路暢通無阻。在面臨亞歷山大大軍壓境危機時,埃及可謂慘不忍睹,因為埃及的波斯總督在之前的伊蘇斯戰役中陣亡,加之隨著波斯軍的潰退,埃及已經沒有像樣的軍事力量可以抵抗亞歷山大了,所以埃及主動投降。讓亞歷山大意外的是,埃及人民甚至對他的到來很是歡迎,不但將他看作是埃及人的解放者,而且把他視作埃及的法老。在埃及人民熱情的氛圍下,亞歷山大在埃及逗留了一段時間,其間他修建了著名的亞歷山大里亞城(後來托勒密王朝的都城)。
徹底消滅波斯帝國:高加米拉戰役
在埃及休整後,亞歷山大帶著馬其頓大軍繼續開啟了對波斯的征伐。他們向波斯的腹地巴比倫方向進發,決定與大流士三世做最後的決戰。公元前331年10月,馬其頓和波斯大軍在高加米拉展開會戰。
自上一次的伊蘇斯戰役失敗之後,大流士三世用了兩年的時間重整旗鼓,在這期間,他不但組建了一支約10萬餘人的波斯大軍(普魯塔克在著作《希臘羅馬名人傳》中記載,波斯軍達100萬。後世學者認為這數字水分太大),而且還配備了刀輪戰車以及印度的戰象。就連作戰地點,也是大流士三世精心挑選的——位於巴比倫以北的高加米拉地區。為了便於方陣和戰車作戰,波斯軍隊在戰前還專門清理了戰場上的障礙物和灌木叢。馬其頓軍隊在亞歷山大的帶領下也不甘示弱,亞歷山大傾其所有,組建了4萬餘人的大軍。
戰鬥打響後,井然有序的波斯大軍在陣形上的靈活進攻,不但給馬其頓軍隊帶來了巨大的壓力,而且讓馬其頓的左翼陷入了困境,驚險的是中央方陣差點兒被波斯軍突破。但是,勇猛無比的亞歷山大還是一如既往地帶著他的精銳夥友騎兵,視死如歸般地向波斯左翼突擊,在關鍵時刻他抓住了波斯大軍的一個缺口,並從這裡迅速突入直奔大流士三世的中軍。非常時刻,大流士三世又扔下他的部隊選擇了逃跑(一說是,大流士三世座駕的馭手被馬其頓士兵的標槍刺死落馬,周圍的波斯軍隊以為落馬而死的是大流士三世,所以部隊開始潰退,大流士三世無奈,也只能撤退)。
主帥的離開讓波斯大軍再一次喪失了鬥志,波斯中軍開始潰退。亞歷山大本打算乘勝追擊,可是他的左翼部隊已經被波斯的右翼大軍包圍,情況萬分危急。亞歷山大隻好放棄追捕大流士三世,他帶領著右翼騎兵擊潰了波斯的右翼大軍。
高加米拉戰役之後,巴比倫等城市都落入馬其頓的控制之中,波斯的兩座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也先後陷落。大流士三世向著更東方的米底方向逃去,企圖東山再起。在逃亡途中,大流士三世被自己的巴克特里亞總督貝蘇斯殺死,貝蘇斯自立為波斯國王,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此覆滅。亞歷山大轉而追討貝蘇斯,將其擊敗並殺死。此後,亞歷山大平定了波斯東方行省後,徹底征服了波斯。
圖為伊蘇斯戰役中的大流士三世。所有的波斯王中,只大流士三世有畫像傳世,其他的波斯王們只有浮雕和錢幣上的側影傳世。
參考文獻
[1]江愛滬.論馬其頓之統一希臘[J].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04):84-89.DOI:10.13852/j.cnki.jshnu.1982.04.020.
[2]王大慶.古希臘城邦:向帝國時代轉型的困境與趨勢[J].河北學刊,2010,30(04):66-68+73.
[3]楊巨平.試析「希臘化」時期君主制的形成與特點[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01):71-77.DOI:10.13451/j.cnki.shanxi.univ(phil.soc.).1991.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