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日聯軍為什麼會遭遇嚴重挫折?

lh學史明智 發佈 2023-07-04T11:28:45.039624+00:00

當年打過游擊的人都知道, 最理想的活動環境是村落——小而密,可是東北地區農村人口少、村落稀, 同時多數村子比較大,是一種 「大屯」型的聚居環境, 這恰恰便於日偽當局搞 「大並屯」和 「集團部落」。

在白山黑水中同日寇堅持鬥爭十幾年,其英勇頑強的犧牲精神,可歌可泣。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奮鬥對關內抗戰和蘇聯對日戰備起到重要戰略配合作用,而且在白山黑水之間留下了共產黨的影響,為後來東北地區的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但也不能不對其遭受嚴重挫折的教訓進行深刻思考。

從客觀條件看,一是東北地區黨的工作和群眾基礎相對薄弱,日本侵略者又將當地視為戰略基地屯集重兵,敵我力量對比過於懸殊,日本關東軍和白山黑水間十四年艱苦抗戰偽軍的兵力超過抗聯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二是東北的地理和自然條件,也大大限制了游擊隊的活動。這裡為全國交通最發達的地區,當時全國2.6萬公里的鐵道一半在東北,多數縣通鐵路, 各縣和多數大村鎮都通公路,敵人調動兵力和追擊都很便捷。當年打過游擊的人都知道, 最理想的活動環境是村落——小而密,可是東北地區農村人口少、村落稀, 同時多數村子比較大,是一種 「大屯」型的聚居環境, 這恰恰便於日偽當局搞 「大並屯」和 「集團部落」。

三是東北地區有著冬季長及氣候寒冷等惡劣的自然環境,抗聯部隊在山林中度過一個長達半年的冬季,因凍餓病減員的人就多達幾成,這對堅持游擊戰十分不利。

從主觀指導上而論,首先,抗聯部隊因長期與中共中央斷絕了直接聯繫,王明、康生主持的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對其發出的指示中存在策略上的錯誤,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其次,東北抗日聯軍沒有能夠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建立根據地的前提,是同當地農民結成血肉不可分的關係,宣傳民族大義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解決中國農民祖祖輩輩渴望解決的土地問題。在關內,紅軍、八路軍和後來的解放軍能夠建立廣大的堅強的根據地, 關鍵就是能夠分給農民土地。

東北抗聯高舉抗日旗幟時,因顧慮到能否爭取土地所有者,一直未能實行分田地或減租減息這類政策。日偽當局從1936年至1939年能基本完成「大並屯」計劃, 正是由於農民未發動起來進行有力抵抗。這一毒辣計劃的實施,使游擊區的群眾被圈住到敵偽看管的「集團部落」,外出種田打柴都要經過檢查,最多只許帶一頓乾糧。退入深山老林的抗聯部隊想得到衣食補充,只有冒險攻擊據點,吃一頓飽飯都要付出血的代價。

  東北抗日聯軍中的許多人也提出過搞根據地,卻只是向深山運糧食物資,建立密營。其實,一旦失去人民支援,密營裡面即使有屯集的糧物,也只能坐吃山空,何況許多密營又連遭敵人破壞。群眾支援被切斷,是對抗聯形成的致命打擊,正如毛澤東所說的:「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 是群眾。」可是抗聯恰恰缺少這樣由群眾構成的銅牆鐵壁。

  第三,東北抗聯沒有能夠很好地貫徹人民軍隊的一系列建軍原則。在東北抗聯中,即使是共產黨直接組織建立和掌握的部隊,也大都沒有建立政委制,只有政治部主任,黨的工作、民主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都不健全。至於改編的一些山林隊和地方自發武裝如謝文東部等,大多是「聽封不聽調」,只接受番號卻不大服從命令,其內部又基本是舊式的封建關係, 一旦遇到殘酷的環境,他們中的一些人便以「有奶便是娘」的信條率部投降日偽。抗聯部隊在1938年至1939年間損失90%以上, 重要原因也在於此。

  歷史雄辯地證明,反侵略戰爭必須同改善民生、解決最廣大人民最基本的利益要求相結合,方能長期堅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