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亦心說夢
小時候,我只知道一種餃子餡兒。韭菜。
韭菜餃子
談不上搭配,我小時候痴迷的韭菜餃子,只有韭菜,連雞蛋都沒有。
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韭菜餃子必須要這麼做,加入別的食材,就會破壞韭菜囂張霸道的本味。
這種突破綿軟麵皮,給味蕾和口腔直接帶來爆裂刺激的味道,讓我欲罷不能。
鼎盛時期,我一頓吃過88個韭菜餃子,整整兩鍋。家裡包的餃子特別大,估計最起碼有兩三斤。而那時候我體重只有不到70斤。
可惜的是,韭菜不太好消化,每次吃完這麼多,我都上吐下瀉,還去過醫院。家裡和書包里也常備酵母片。
即便如此,我還是愛吃韭菜餃子。
直到10歲的春節,我第一次去我姥姥家過年。
姥姥家的餃子一般是純肉的,知道我愛吃韭菜,專門給我包了100個韭菜豬肉的餃子。
印象中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韭菜和其他食材搭配在一起的餃子。別說,荒蠻霸道的韭菜,點綴上溫婉的豬肉粒,還真帶給了我不同凡響的複合口感。
從此之後,我也逐漸開始能夠接觸其他各種餡料的餃子了。
會有人問,為何早年間家裡只給我包純韭菜的餃子,不放肉?是為了省錢麼?
我想一定不是的,因為那個年月,一到過年,韭菜可是比豬肉金貴的。
我記憶中,80年代豬肉的價格應該在幾毛錢一斤,最貴也就一塊錢。但是過年時的韭菜,由於不是應季菜,普遍在一塊二、三。我有印象有一年過年前我跟我媽去菜市場買韭菜,我媽猶豫了好久,才買了一小把韭菜。
所以至於為什麼當時家裡只給我包純韭菜餃子,可能就是源於我奇怪的喜好吧。
尖椒香菜餃子
雖然後來我也吃過不少餃子餡兒,但是第一次吃到尖椒香菜餃子,還是在大學的時候。
學校附近有家餃子館,拿著滿滿兩頁菜單,我一眼就看到這個餡料了。
我記得這個餃子在菜單上叫老北京XXXX餡兒,我心說從沒聽說過北京有這麼個傳統餡料啊!
尖椒加香菜,怎麼有種吃老虎菜的感覺?雖然裡面還搭配有豬肉,但依然感覺怪怪的。
感到好奇,我就點了二兩。
還別說,尖椒、香菜這兩種相對硬脆的食材和柔和的麵皮搭配在一起,複合的口感確實很吸引人。香菜艮啾,尖椒脆生,微微帶一點辣味,從軟突突的餃子皮里破皮而出,咯吱咯吱很有較勁。而帶給食客果腹的滿足感,依然是碳水和豬肉的搭配。
現在我依然愛吃餃子,中午還包了茴香餡兒的,但是我再也吃不下88個了。220斤(包括20斤鈦合金)的我,只能勉強吞下15個餃子。那些年一口一口吃下的也許不是餃子,而是我40年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