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7年的主題:開會

史館思答夫 發佈 2023-07-04T14:24:51.448480+00:00

787年,唐朝與回紇,定立貞元之盟;拜占庭帝國與教會,召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為了對付吐蕃,李泌就提出了一攬子外交政策:先跟回紇講和、聯盟,這樣吐蕃就不敢輕易犯我邊塞;

787年,唐朝與回紇,定立貞元之盟;拜占庭帝國與教會,召開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貞元之盟,唐朝和回紇為了聯合力量夾攻吐蕃而簽訂的合作盟約。

這個主意是當時的唐朝宰相李泌提出來的。在經歷了安史之亂後,唐帝國元氣大傷,原本被收拾得服服帖帖的吐蕃,趁著大唐虛弱開始興風作浪。

為了對付吐蕃,李泌就提出了一攬子外交政策:先跟回紇講和、聯盟,這樣吐蕃就不敢輕易犯我邊塞;其次,招撫南詔蕃王,切斷吐蕃的左膀右臂。此外,大食(即阿拉伯帝國)是當時西域最強的國度,它與天竺諸國都跟吐蕃有世仇,所以也可招撫,以此牽制吐蕃。

這個政策,總結起來就是一個字:孤立他。

實施這套外交政策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跟回紇搞好關係。然而,780年時,兩國曾經交過惡。當時由於唐朝的精力都集中在內亂上,所以對邊境管理比較力不從心,回紇人就趁機在大唐邊境燒殺搶掠。

唐朝一直都知道這事,但是只能憋著一股氣。於是,當回紇使團從長安回國路過邊境時,邊將張光晟竟然直接屠殺了這支回紇使團的900餘人!

這件事當時鬧得很大,差點就直接引發了兩國戰爭。最後,還是讓張光晟背了鍋(沒死,就是削了兵權),此事才算作罷。

而到了787年,為了修復兩國關係,唐朝答應了回紇的請婚要求,將咸安公主嫁到了回紇。注意,這個咸安公主並不是像文成公主那樣的宗室女,她是唐德宗的親生女兒,是嫡親公主。

由此,唐朝與回紇之間締結了「翁婿之盟」,回紇可汗為兒,唐朝皇帝為父。與此同時,回紇與吐蕃斷交。

在大唐跟回紇開會的時候,拜占庭也在開會。只不過他們開的是宗教會議——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

第二次尼西亞公會議,是於公元787年在尼西亞城召開的基督教大公會議,是基督教歷史上的第七次世界性主教會議。

與會雙方,是教宗哈德良一世,和拜占庭攝政太后伊琳娜。

自從726年以來,拜占庭從民間到官方就一直在開展轟轟烈烈的毀壞聖像運動。而到了伊琳娜這裡,她對保護聖象的一方妥協了。或者說,她原本就不支持毀壞聖象。

伊琳娜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她認為基督教的聖象活動是天經地義的,並不認同毀壞聖像運動。這次會議,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就是伊琳娜推動召開的。

會議上,他們肯定了聖象的重要性,指斥毀壞聖象是異端。會議制定了22條教會法規,下令嚴禁收藏異端和反對聖像崇拜的書籍,並下令將它們全部銷毀。

然而,這個時候「毀壞聖像」的思想已經在拜占庭深入人心了,即便是有這些命令,毀壞聖像運動也沒有停止。

而由於這時候伊琳娜還沒有稱帝,所以最終簽署會議命令的,還是他的兒子,君士坦丁六世。這一年,君士坦丁六世也已經十六七歲,是個大孩子了。雖然他仍舊聽從母親的命令,但卻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他對毀壞聖像派心存同情。

而這,也就給他們母子之間的關係,埋下了一個隱患。

更多東西方歷史交匯點都在這裡,歡迎點讚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