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大秦戰神白起為何最後被賜死?

看歷史浮沉 發佈 2023-07-04T16:22:34.674400+00:00

俗話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白起一生還真的沒有敗績,倘若大秦是一把寶刀,那白起一定是刀尖上最鋒利的部分,他一生為秦國攻下70多座城池,雖不說是戰功赫赫,但也是功績累累。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下「關注」,既方便您討論分享,又給予了我最大的支持,非常感謝!


談古論今說英雄,倘若真的找一個人能完全符合戰神二字,那大概就是白起了。

俗話說,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白起一生還真的沒有敗績,

倘若大秦是一把寶刀,那白起一定是刀尖上最鋒利的部分,他一生為秦國攻下70多座城池,雖不說是戰功赫赫,但也是功績累累。

可是這位大秦戰神常勝將軍,最終的結局卻令人唏噓,史書對他的記載也只是寥寥數筆:

昔白起為秦將,南拔郢都,北坑趙括,以纖介之過,賜死杜郵,秦民憐之,莫不隕涕。

他為了秦朝一生征戰,甚至年過半百,依舊在行軍打仗,可最終卻只是一柄長劍賜死杜郵,這個結局是令世人唏噓感嘆的。

戰功赫赫的大將軍,最終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揭秘。

落魄貴族,變法重興

白起雖然是貴族後裔,但也是個落魄的貴族,所以當時只擔了一個貴族的身份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權利。

他真正的踏入歷史舞台,實際上是在秦昭王時期,秦朝實行商鞅變法之後,尤其是軍功爵制度的推行,許多平民階級通過獲得軍功獲取錢財逐漸發跡。

白起通過軍功逐漸提升了自己的社會地位,白起雖然戰無不勝,可是當時也有一個針對於他所作戰的言論,那就是:白起出征,寸草不生。

白起百戰百勝,但從來不徵收俘虜,所有同白起作戰的人,一旦失敗,最終等來的只有一個死字,白起會屠殺戰場上的所有俘虜。

據不完全統計,白起從出征打仗到後期被賜死,中間經歷的大小戰役共在戰場上殺死俘虜超百萬人。

當時獲得軍功後,他迅速升遷,當然讓他升遷最快的也是他為秦朝做的最大的貢獻,那就是迅速削弱了楚國和趙國。

三國關羽有水淹七軍,白起也有水淹楚國國都郢城,他更是憑著這個戰役,讓楚國遷都,從此之後,楚國在秦國面前可謂是一蹶不振,接下來的長平之戰,打得更加精彩。

秦國先是想方設法實際,讓趙國將原來的廉頗換成了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廉頗作戰經驗豐富,老將著實可畏。

但是趙括紙上談兵之人,平時又是驕縱慣了,傲氣十足,相對於廉頗,當然是極其容易處置的。

針對於趙括的性格特點,白起甚至專門製作了新的作戰方案,白起採用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

前沿部隊後退給了趙括他能打贏這場仗的假象,以至於趙括真的派兵跟進,由此前沿部隊誘敵深入的作戰計劃順利完成,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預先構築的堅固營壘,緊接著便是關門打狗。

趙括誤以為前方部隊敗退,哪裡想到這是一個計中計,滿心滿眼想著自己的勝利,最終被關起來圍打的時候,他甚至還不知道這是什麼情況。

一心想著追求勝利,趙括果然不出白起所料,派出了所有的士兵,以至於後方守衛空缺,兵力薄弱的後方給白起的另一個計謀做好了準備。

白起派出一小隊,向後迂迴直接占了趙國後方,而且切斷了趙國前線與後方的聯繫,順便也切斷了趙國國內與趙國前線的聯繫,斷了趙國的糧草供應。

我們都知道,徵兵打仗一向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斷了,趙國的45萬大軍真可謂是徹底的沒了後路,他們只能就地安營紮寨,然後慢慢的等待死亡。

後來趙軍被圍四十六天,被斷了糧草的他們徹底崩潰了,最終趙括被射殺在亂軍當中,剩餘40多萬人前來投降。

但是白起出於防患於未然,不想之後可能會存在弊端,所以下令坑殺了這40多萬的將士,趙國一下子損失了45萬士兵,這次可是正經的一蹶不振。

畢竟全國的青壯年差不多都被坑殺完畢,留下國內老弱病殘上戰場都是一件困難事兒。

兩場戰役讓秦國的兩個老對手一蹶不振,順利幫秦國占領上風,按理說在正常情況下,應該是一鼓作氣。

白起也認識到了此時作戰的時機,他給秦王上書,希望能利用此時軍心振奮的時機再次作戰。

但是接下來的回書卻為他最後的死亡埋下了引線。

在回書中秦王駁回了白起的建議!

政場謀略,驕傲自滿

秦昭王之所以駁回白起上書懇求一鼓作氣繼續攻打的要求,源於另一個重要的人物,那便是范雎。

范雎是秦朝宰相,幫秦昭王清除四貴,掌握秦國政權,這位可謂也是風風火火的大人物。

這裡跟大家簡單科普一下四貴:秦國四貴,是指秦昭襄王時期的四位權貴,包括穰侯、華陽君、涇陽君、高陵君。

他們四個都是秦朝宣太后的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羋月。

白起能入朝為將還是穰侯保舉的呢。

范雎先是獻計解除了穰侯的兵權,緊接著,趁太后羋月的離世,一鼓作氣奪回了這四個人手中的權利。

秦昭王60多歲才正是掌握了政權,所以對於這個幫助他奪回政權的人,他也是格外信任的。

趙國就是看在了這個情況,他們深知白起如何出身,出於對原來四貴的芥蒂,秦王心中最害怕的就是再次捲土重來。

他們清楚的認識到范雎對秦昭王的重要性,所以趙國花重金買通范雎。

范雎拿了錢財自然也是要辦事的,范雎先是說秦軍徵兵作戰這麼長時間,士兵也是會疲憊的,所以以士兵疲憊為理由,讓秦昭王暫時停下進攻的腳步。

而且他還指出趙國願意割讓城池,比起繼續耗費人力物力進行攻打,這種割讓城池反而是更合算的。

在白起依舊堅持要攻他趙國的情況下,范雎搬出了一個幾乎無法用來拒絕的理由,那就是提醒秦昭王不要忘記白起最初是通過誰的力量站起來的,他可以有軍功,但不可以軍功過甚。

秦昭王最終還是選擇相信了自己的丞相,而放棄了常年在外為他徵兵打仗的白起,白起清楚的意識到錯過了這次機會之後,很難有如此合適的機會再繼續攻打趙國了。

果不其然,在趙國割讓城池不久之後,秦昭王想讓白起再次帶兵去攻打趙國,可是這是白起卻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首先,秦國剛接受趙國城池不久,倘若再次攻打,恐怕是有損秦國的威名,做了小人形象,第二點就是秦國一而再再而三的貪婪,極有可能造成趙國人民的反感,趙國人民如果舉全國之力來反抗秦國,那這場戰事勝算不大。

可是秦昭王依舊不聽取他的策略,秦昭王反而認為白起之所以說這些話是在刻意推辭,白起的確存在置氣的嫌疑,但更多的是對於當時的形勢審時度勢,認真觀察之後給出的答案。

秦昭王雖不願意聽取他的策略,但最終還是要拜他為帥,可是這時白起早已清楚的認識到這場戰事打的絕對不容易,所以他稱病,沒有掛帥出征。

秦國派去攻打趙國的軍隊接連失利,秦昭王不得不再次去派人請他,甚至秦昭王派遣范雎請白起出征。

可不論是誰,哪怕是秦昭王自己過來,白起也絕不會打這場戰爭,他早已經看透這場戰爭的本質。

秦國一而再再而三,言而無信,拿到城池之後再次攻打趙國,趙國人民一定會拼死抵抗。

前面的接連失利,就已經說明了這一件事實,此時再繼續攻打,只會更加引起逆反心理。

白起甚至還跟身邊人說起當初秦昭王不聽我的話,非要去選擇城池而不繼續進攻,現在突發奇想又想繼續進攻,惹得趙國百姓產生了逆反心理,如今全民皆兵,秦朝怎麼可能獲勝呢?

白起說的話雖然都是事實,但是經過別人加工改造,再傳到秦昭王耳朵里,便會變了另一番風味了。

范雎將這段話不改其言,更改其意,傳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他此時為了跟大王置氣,證明自己是對的,竟然置前線的軍隊將領於不顧。

最關鍵的是,他幾次三番不聽從大王的命令,自以為是,內心估計是早有反心大王,不要忘了他最初的出身,此人心中倘若有了反心,奪了權利,可是最難處置的。

白起的最初「出身」一直是被秦昭王芥蒂的,畢竟當時的四貴可是把握了朝政幾十年,以至於秦昭王60多歲才親政。

身邊最親近的人說著這樣的話,而且當時的確是秦國接連失利,白起也的確稱病不對外出征,這些事情均符合事實。

秦昭王當時心裡所想的是,忍無可忍,無需再忍,既然此人不能為自己所用,那就乾脆不要留下他,所以他當即決定賜死白起。

簡單的寥寥幾句,記錄了一個君王對一名為他征戰幾十年的將領的不信任,這幾句話看似簡單,實則令人心寒。

「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賜劍自盡!」

公元前257年,白起被賜死,令人可嘆可悲的是,臨終之前,他還為自己的君王找好了理由。

他說,自己一生征戰多年,殺死諸多無辜之人,坑殺諸多俘虜,如今只是一出死罪,也算是死有餘辜。

關鍵字: